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建峰  胡跃平 《规划师》2010,26(7):80-84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寻求中部地区合理发展模式,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分析其空间演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重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重点从流动空间、边缘空间及生态安全空间3个方面开展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对接的动力研究,并针对城市群现状发展阶段,基于两湖城市群区域合作前提,突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思路,提出其合理发展模式有走廊空间联系模式、边际空间联系模式、绿色空间联系模式等3种空间联系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MODIS遥感影像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以及Landsat TM/ETH影像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通过计算标准城市用地复合指数NUACI,提取2000、2005和2010年三个节点年份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建成区范围,分析长江中游环鄂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和演变特征。从总体来看,2000—2010年之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速度不断加快,其中武汉城市圈城市建成区面积空间分布最广且城市建成区分布单中心圈层空间格局显著,但随着扩散效应的加强,逐步形成以"鄂州—黄石—黄冈"三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副中心:环长株潭城市群由单城市星状空间分布向多中心网络状空间分布格局发展,"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集群发展更为显著;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建成区空间扩展速度最快,空间分布格局放射轴向特征显著,城市建成区的空间扩展与交通要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群,其目标设计和规划部署都应当注意其阶段性特征.在武汉城市圈的规划工作中,需要把握其发展的阶段性,提出适应其发展阶段的空间调控策略,建立适应其空间发展重点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城市首位指数与位序——规模理论,分析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特点,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首位度很高,中间等级城市数量少,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运用空间相互引力模型测算城市圈内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比较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发现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为武汉与东部三个城市及孝感;最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应从发展副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和相邻城市为依托发展小城镇群和加快城镇化、丰富城市群等级规模等方面着手,更好地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有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7,(1)
在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以人流、物流为表现形式的有形交通流和以信息流、资金流为表现形式的无形经济流共同决定了城市间的联系度强弱,进而决定了城市群的空间职能结构。交通流和经济流必须相互匹配,城市群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基于此,文章选取2010年及2013年武汉城市圈的相关数据,分析三年来其内部交通流、经济流强度的变化情况,并从交通流与经济流耦合的角度对城市联系度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处于单核心集聚的初级阶段,武汉市的经济流与交通流的耦合程度增加,而其他城市仍然处于不耦合状态。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建议,以期实现城市圈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俊  李军  周恒  黄经南 《规划师》2017,(1):85-92
在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以人流、物流为表现形式的有形交通流和以信息流、资金流为表现形式的无形经济流共同决定了城市间的联系度强弱,进而决定了城市群的空间职能结构。交通流和经济流必须相互匹配,城市群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基于此,文章选取2010年及2013年武汉城市圈的相关数据,分析三年来其内部交通流、经济流强度的变化情况,并从交通流与经济流耦合的角度对城市联系度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处于单核心集聚的初级阶段,武汉市的经济流与交通流的耦合程度增加,而其他城市仍然处于不耦合状态。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建议,以期实现城市圈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不足已成为城市圈整体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而传统的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模式又不适应其小城镇的发展实际。研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群发展特征和区域经济地理特点,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发展的主要路径,梳理近年来与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有关的规划创新方法,归纳并提出城市带动、城镇互动、城乡联动、区域导控4个新的小城镇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跃平  陈韦 《规划师》2010,26(7):71-75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不足已成为城市圈整体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而传统的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模式又不适应其小城镇的发展实际。研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群发展特征和区域经济地理特点,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发展的主要路径,梳理近年来与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有关的规划创新方法,归纳并提出城市带动、城镇互动、城乡联动、区域导控4个新的小城镇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9.
引力模型是城市群互动关系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以武汉"1+8"城市圈为研究对象,评价城市圈发展战略实施前后2007年与2013年的城市质量、城市引力与网络结构。设置社会经济、创新文化、资源环境三个维度的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因子分析测算各城市质量,通过城市引力模型分析城市圈的空间联系强度。结果表明:1城市圈发展战略实施后武汉市依然"一家独大",未出现新的发展极;2武汉的经济辐射能力在城市圈战略实施后得到明显提升,但仍然没有摆脱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其它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依然不足;3城市引力网络结构由实施前单纯以武汉为核心的"核心-边缘城市"结构演变为"核心-边缘组团"结构,边缘城市互相影响形成了稳定的组团。  相似文献   

10.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趋势明显,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初步成型,推进城市群发展也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文章系统总结了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的特征及问题,提出城市密集区协同发展的四个关键领域:产业协同、交通协同、生态协同和空间协同,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从关键支撑领域协同、全域空间协同及重点区域空间协同等方面探讨其空间协同发展的优化对策,以期为我国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城市密集区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许龙  鄢浩 《山西建筑》2010,36(24):49-50
以我国成长竞争力较强的武汉城市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从发展政策背景,区域发展条件,以及城镇体系的空间,职能类型和等级规模结构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两个城市群的各自发展特点与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协作有待加强。基于企业关联网络,利用百强企业分支机构之间的关联数据,通过"总部—支部法"进行关联度测算,发现在长江中游区域的"城市圈"、省域、长江中游城市群3个尺度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呈现出"弱—强—弱"或"强—强—弱"的变化规律,在省域尺度上区域协作水平高,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尺度上区域协作水平下降明显;在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中,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协作水平最高,武汉城市圈和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次之。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省域经济"的特征较明显,"省级行政边界"对企业分支机构选址行为有较大影响,从而对所在区域协作水平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仇保兴 《规划师》2004,20(4):6-9
近段时期以来,笔者陆续参加了珠三角城市群协调规划、沈阳经济区发展规划、武汉城市圈规划、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的论证会。我国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编制正可谓是风起云涌,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银行组织曾提出,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1 000  相似文献   

14.
《规划师》2017,(1)
以人口流失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文章利用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武汉城市圈城市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变化,识别城市收缩现状,并以黄冈市为例,分析其城市收缩的背景、现状,提出规划应对。文章认为,武汉城市圈应制定区域的、整体的规划以促进圈内各城市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并出台"收缩型的规划"以遏制与人口流失相悖的土地蔓延状态,同时收缩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重点应由促进人口规模扩张向提高人口质量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群从二维区域节点向三维空间网络转变,发挥了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引领城镇发展方向的作用。基于“产业—交通”耦合的视角,以兰州—西宁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计算选取兰州市区、西宁市区为城市群发育的辐射中心,结合空间网络分析方法识别兰西城市群空间结构及现状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产业—交通”协调发展规律和空间差异特征,同时通过莫兰指数分析区域发展在空间上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发展面临空间层级结构简单、系统耦合度不高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不相关等问题,据此给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城乡建设》2009,(12):42-42
湖北省于11月12日出台了《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同时宣布将投巨资为武汉城市圈打造国家级生态城市群。  相似文献   

17.
都市圈是实现大城市功能疏解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地域层次。文章基于大城市地域的圈层结构特征及聚散规律,分析武汉城市圈三个圈层间人口、经济与城镇空间集聚与扩散的特征,揭示其发展阶段及未来关注重点。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正从向心集聚阶段向整体集聚与近域扩散阶段过渡,尽管极化效应依然突出,但核心圈层的扩散效应已经凸显,圈层间的差异不断缩小。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圈层聚散规律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的引导策略:核心圈层要吸聚外部资源、疏解非核心功能;紧密圈层强调跨界功能协同、交通一体化疏导与专业性综合新城吸纳;外围圈层要培育次级增长极、集聚发展特色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空间发展演化态势研究--以福厦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群的空间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一般认识。在此基础上,以辐厦城市群为例,对其发展条件、形成机制与空间范围的界定及发展阶段作了简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其未来空间发展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将以往基于城市数据的经济联系度扩展到区县层面,以中部五省582 个区县数据为基础,考虑到区域交通网络 的不断发展,结合时间距离成本法改进引力模型并构建经济联系度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五省范围内网络密度、 网络中心度、凝聚子群进行识别和剖析。通过分析中部五省区县间的网络结构特征,重新审视作为中部重要战略支点 的武汉城市圈在中部五省的现状地位。结果表明:①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迅速,但各城市群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为显著。 ②武汉城市圈的网络密度虽远高于中部五省平均水平,但面临长株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有力竞争。③武汉、长沙、 郑州的经济辐射能力均十分突出,其中长沙市和武汉市的经济媒介作用更显著。④聚类分析表明中部五省内各城市群 形成的腹地仍具有明显的省际行政壁垒效应,城市群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20.
周维思 《中州建设》2013,(11):62-63
武汉城市圈目前所呈现的“一城独大”且城市间缺乏有机分工与合作的结构性问题制约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对于网络城市结构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武汉城市圈的特征,总结并提出适宜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空间战略结构,使得圈内城市能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