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14)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予以疏血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及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T段的变化值、疾病每日发作次数均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后ST段变化值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无出血情况发生,对照组出血率为27.5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疏血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1):70-71
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焦虑和抑郁心理的变化情况、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和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够缓解焦虑和抑郁的不良心理,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6):67-69
目的:探讨别嘌醇预处理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拟择期行PCI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别嘌醇口服,术前300 mg/d,至少连续服用3 d,术后100 mg/d维持。于PCI术后824 h检测肌钙蛋白T(c 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结果:PCI术后1824 h检测肌钙蛋白T(c 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结果:PCI术后1824 h,观察组c Tn T、CK-MB、CRP高于正常值的发生率分别为11.54%、15.38%和15.3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于正常值的发生率21.74%、36.96%和28.2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间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CI术前给予别嘌醇处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对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3):50-5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高龄老年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效果,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老年(65周岁以上)AMI并行PCI治疗的患者110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非高龄组(65~74岁)68例和高龄组42例(≥75岁)。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两组年龄、血清cTnT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胸痛至入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罪犯病变"多于非高龄组(P<0.05);但两组最终放置支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术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P<0.05),两组术后主诉胸痛症状明显改善及其他术中、术后的各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老年AMI患者,PC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我院收治的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抗心绞痛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显效27例、显效率为51.9%;有效14例,有效率为26.9%;无效11例,无效率为21.2%。观察照组患者显效40例,显效率为76.9%;有效10例,有效率为19.2%;无效2例,无效率为3.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阿司匹林能够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8)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照组患者硝酸甘油治疗,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天。结果:对照组患者显效26例,显效率为52%;有效13例,有效率为26%;无效11例,无效率为22%。观察照组患者显效37例、显效率为74%;有效11例,有效率为22%;无效2例,无效率为4.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P<0.05)。结论:前列地尔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9):145-146
目的:探究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则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三组,每组32例,参照组予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剂量的替罗非班,研究组予半剂量的替罗非班,分析三组疗效、心电图变化、心血管和不良事件。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有效率96.88%和93.75%,比参照组78.12%高,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且研究组和参照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和对照组心血管的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均比参照组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参照组不良事件均比研究组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予半剂量替罗非班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事件较少,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5):30-32
中药注射剂配合西药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的症状,缩短心肌缺血缺氧的时间,预防血栓形成,为UA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UA的临床研究文献的检索,将治疗UA有较好疗效的中药注射剂做一综述,为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UA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4):631-634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κB,NF-κ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有效率为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IL-6、NF-κB水平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苓桂术甘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减轻免疫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3):130-132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方法:随机将103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分为52例对照组和51例常规治疗联合磷酸肌酸钠的观察组,连续治疗1周为一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对比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优于对照组75.00%,P<0.01;组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磷酸肌酸钠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能量代谢状态,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7)
目的:分析探讨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患者在发病5~10d行经皮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6个月期间心血管事件(MACE)和心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3例发生梗死后心绞痛,2例发生再梗死,总事件发生率为13.16%(5/38);对照组7例发生梗死后心绞痛,4例发生再梗死,1例死亡,总事件发生率为31.58%(12/3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皮延迟冠脉介入治疗可以减少AMI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2)
目的:探讨不同梗死部位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120例,根据心肌梗死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前壁梗死,对照组为下壁梗死。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在随访期间心衰再入院例数、心绞痛再入院例数、非致死性心梗再入院例数;观察术后随访12个月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比较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情况。结果:观察组非致死性心梗再入院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衰再入院、心绞痛再入院发生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12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分钟步行试验中行走距离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壁心肌梗死和下壁心肌梗死相比,前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预后影响较大,使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72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别纳入常规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PCI术后护理,循证护理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低血压、皮下淤血、血肿、上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肌梗死PCI术者运用循证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及效果。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5)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以盐酸曲美他嗪口服20mg,3次/d,同时给予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14d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心电图改善及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心电图改善及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2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其临床治疗效果的巩固,因而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8):42-44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波立维(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等;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25万U联合冠心宁注射液20 mL,静脉点滴1次/d,连用2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血液流变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94.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使用尿激酶联合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23):97-98
目的:观察宁心定悸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室性早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宁心定悸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室性早搏发生次数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室性早搏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65.79%)(P<0.05)。结论:给予UAP合并室性早搏患者应用宁心定悸汤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室性早搏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1)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通脉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痰祛瘀通脉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45%(P<0.05);观察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指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祛瘀通脉汤联合西药可提高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疗效总有效率为73.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1):72-73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医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60例。试验组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则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治疗。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监测指标、体内凝血标志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酯类抗心绞痛药物使用剂量明显高于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明显低于试验组的9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氯吡格雷同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较为安全有效,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