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相对于传统单块架构,微服务框架具有技术选型灵活、独立按需扩展、可用性高等优点,更适合当前互联网时代需求. 但微服务架构的应用也会引入新的问题,如跨进程通讯、服务注册发现、分布式Session管理等. 本文在对传统框架和微服务框架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给出了微服务框架的一种实现方案. 该方案设计了微服务框架的功能架构,对微服务框架引入的关键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 采用该实现方案进行业务系统开发,开发人员只需要关注微服务内部业务功能的开发,微服务之间的注册、发现、监控和Session管理由微服务框架完成,简化了系统开发的难度,提高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传统单块架构,微服务框架具有技术选型灵活、独立按需扩展、可用性高等优点,更适合当前互联网时代需求。但微服务架构的应用也会引入新的问题,如跨进程通讯、服务注册发现等。文章在对传统框架和微服务框架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给出了微服务框架的一种实现方案。该方案设计了微服务框架的整体架构,对微服务框架引入的关键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采用该实现方案进行业务系统开发,开发人员只需要关注微服务内部业务功能的开发,微服务之间的注册、发现、监控由微服务框架完成,简化了系统开发的难度,提高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传统单块架构,微服务框架具有技术选型灵活,独立部署,按需独立扩展等优点,更适合当前互联网时代需求.但微服务架构的使用引入了新的问题,如服务注册发现、服务容错等.对微服务框架引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微服务框架的一种实现方案,在框架层面解决服务注册发现、服务容错等共性问题,使业务系统开发人员专注于业务逻辑实现,简化系统开发的难度,提高开发效率.  相似文献   

4.
《软件》2016,(5):93-97
本文首先分析传统的单体架构进而解释微服务架构以及分布式环境下四层架构,详细分析了迁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服务间通信机制、数据最终一致性等;然后分析了分布式系统核心问题和Dev Ops基本原则,以此为设计依据提出微服务架构基础设施总体设计,并且对其关键组件如服务注册与发现、持续交付平台、服务网关的实施提出具体方案;最后针对微服务架构基础设施在运维管理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探讨,说明了微服务架构设计思想优于单体架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5.
6.
7.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框架技术的应用大大节约了软件开发过程的时间,加快软件开发的速度.利用微服务框架技术进行软件系统开发已成为目前非常流行的趋势.主要从微服务概述、软件架构的发展、微服务框架技术和微服务应用等方面来介绍微服务框架技术对当前软件系统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业务系统越发庞大复杂,系统开发及维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微服务架构的统一应用开发平台,重点介绍了平台的微服务架构设计、基于平台的业务系统实现. 通过引入微服务构建和分布式服务注册等相关技术,平台实现了生成微服务工程的标准开发框架,解决传统单体架构应用庞大而带来的研发周期长,难以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等问题,为业务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9.
刘奎  赵晓静 《微机发展》2008,18(2):112-114
Web服务的大量涌现对服务发现提出了挑战。目前基于关键字和基于框架的服务发现机制,将查询结果通过一定的排序法则呈现在用户面前。但是这些发现方法查准率极其低下,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要。在研究本体与Web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Web服务发现框架.该框架首先对用户的请求合约进行语义预处理.然后根据抽取的语义在服务库中发现适合Web服务,从而提高查准率。  相似文献   

10.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新兴的服务架构风格,在处理复杂服务系统时表现出运行高效、部署灵活等特性,相较于单体式服务架构,能够提供更好的业务管理和服务支持。针对检察院复杂的办案业务,需要对服务进行组合封装,形成新的增值服务以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单独进行服务质量驱动的服务封装不能满足检察业务的需求,因此,结合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微服务架构下图规划算法的改进方法(Improved Graphplan Under 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IGMA)。该方法首先对服务、用户请求建立数学模型,其次综合服务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在不同案件类型下为用户提供多种组合方案,最后建立服务工作流,完成案件服务封装。该方法能够智能判断服务组合结构中的分支结构,并对不同的分支结构建立不同的组合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服务封装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上有了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微服务架构实现了应用服务的业务解耦和技术栈分离,但更多的微服务也增加了进程间无状态服务调用频度,如何在保证服务性能的同时确保无状态服务之间的安全访问控制是微服务安全架构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柔性微服务安全访问控制框架,结合微服务API网关、轻量级微服务访问令牌构建方法以及柔性适配的微服务安全控制策略等特征,提高了微服务的柔性安全控制能力,经试验分析,代价更小,并在实际项目中验证了框架及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Tensorflow Serving是Google开源的一个服务系统,针对Tensorflow Serving单体应用吞吐量低、服务调用烦琐、模型生命周期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Tensorflow Serving的微服务软件架构方案,在部署Tensorflow Serving的Docker(开源的应用容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迅速发展,用户对软件系统的需求趋于多样化,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需要在服务稳定集成与需求灵活适配之间寻求平衡.基于此,拥有独立进程、具备独立部署能力的微服务技术应运而生,它具有分布式存储、高可用性、可伸缩性、运维智能化等优势,能够弥补传统SOA的缺陷.首先,从系统集成角度的出发,阐述微服务出现的应用背景,利用微服务的核心组件、软件技术发展、架构演化等基础技术,以保证微服务基础设施的可用性;其次,基于微服务体系架构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从分布式通信、分布式数据存储、分布式调用链、测试的复杂性等方面,分析微服务体系架构具体应用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并给出具体应用案例,以保证微服务的技术可行性;最后,从基础设施、信息交互、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等方面探寻微服务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以期为微服务未来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由于微服务细粒度的服务拆分方式和去中心化的架构设计相比于传统SOA架构更适合当前互联网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需求,但是传统微服务的服务治理技术难以实现不同技术框架和通讯协议建设的服务之间互联互通,并且存在服务治理与服务高耦合的问题.本文基于服务网格思想实现一个具有服务注册发现、负载均衡、协议转换的网络代理作为微服务架构的服务治理独立组件,并通过Netty框架、protobuf序列化方式、Etcd注册中心和加权轮询的负载均衡算法最大化网络代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设计克服了传统微服务存在的问题,并且网络代理具备高可用、高并发、高吞吐量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虚拟化技术加速了微服务架构上应用程序的扩展,随着这些应用程序复杂性不断增加,系统实际的性能可能会与预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微服务性能测试机制成为了学者们开始探索的课题。借鉴Web服务质量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仿真测试方法,通过Kubemark工具基于Kubernetes平台对微服务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研究,并根据RFC 2679标准的p百分位数指标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微服务性能受所负载微服务类型的影响明显,仿真测试是微服务性能测试的有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微服务架构得到了广泛的部署与应用, 提升了软件系统开发的效率, 降低了系统更新与维护的成本, 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但微服务变更频繁、异构融合等特点使得微服务故障频发、其故障传播快且影响大, 同时微服务间复杂的调用依赖关系或逻辑依赖关系又使得其故障难以被及时、准确地定位与诊断, 对微服务架构系统的智能运维提出了挑战. 服务依赖发现技术从系统运行时数据中识别并推断服务之间的调用依赖关系或逻辑依赖关系, 构建服务依赖关系图, 有助于在系统运行时及时、精准地发现与定位故障并诊断根因, 也有利于如资源调度、变更管理等智能运维需求. 首先就微服务系统中服务依赖发现问题进行分析, 其次, 从基于监控数据、系统日志数据、追踪数据等3类运行时数据的角度总结分析了服务依赖发现技术的技术现状; 然后, 以基于服务依赖关系图的故障根因定位、资源调度与变更管理等为例, 讨论了服务依赖发现技术应用于智能运维的相关研究. 最后, 对服务依赖发现技术如何准确地发现调用依赖关系和逻辑依赖关系, 如何利用服务依赖关系图进行变更治理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务院提出关于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的理念.而不动产登记业务是政府政务服务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缓解不动产登记窗口的压力,不动产登记网上预约系统应运而生.传统的不动产登记网上预约系统采用单体架构进行设计,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诸如效率低,维护难,不灵活,稳定性差,扩展性不够等.微服务架构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