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临界萃取沙棘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大伟  张建华  王雪平 《辽宁化工》2006,35(2):77-78,84
以沙棘果渣和沙棘籽为原料,分别进行沙棘果油和沙棘籽油的CO2超临界萃取的工艺研究,实验表明沙棘果油的最佳萃取条件为:温度40℃,压力30MPa,时间2h,CO2流量25kg/h;沙棘籽油适宜萃取条件为:温度45℃,压力30MPa,时间0.5h,CO2流量20kg/h。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山苍子核仁油的萃取工艺,探讨了各种影响因素对山苍子核仁油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临界萃取的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5 MPa、CO2流量220 L/h、萃取时间80 min。在此条件下,山苍子核仁油萃取率84.5%。研究证明了加入溶剂和剥壳均可提高山苍子核仁油的萃取率。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CO_2萃取山苍子核仁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山苍子核仁油的萃取工艺,探讨了各种影响因素对山苍子核仁油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临界萃取的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25 MPa、CO2流量220L/h、萃取时间80min.在此条件下,山苍子核仁油萃取率84.5%.研究证明了加入溶剂和剥壳均可提高山苍子核仁油的萃取率.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流体萃取植物中液态组分溶解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超临界流体(SCF)萃取植物中液态组分过程的特点;推导出计算植物中液态组分在SCF中溶解的渗透-缔合模型,并就文献发表的实验数据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算,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瘤果黑种草籽为原料,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SFE),研究了瘤果黑种草籽油的萃取工艺。运用单因素和L9(34)正交实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时间以及CO2流量等四因素对黑种草籽油萃取率的影响。研究得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0MP,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1.5h,CO2流量25kg/L。在此工艺条件下黑种草籽油的出油率为36.33%。利用GC-MS鉴定了黑种草籽油中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黑种草籽油的主要成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60.95%,油酸20.54%,8,11-二十碳二烯酸2.43%。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为:84 %。。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2萃取生姜特性组分--姜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超临界CO2 萃取的方法 ,研究了生姜中特性组分姜油萃取过程中工艺条件的影响 ,得到了优化的工艺 :萃取温度 5 0℃ ;萃取压力 14 4MPa ;二级高压萃取釜萃取浸泡时间 2h ;流体取样量约 5mL ;取样过程气体流速 0 3~ 0 9L/min。对所提取的姜油采用紫外光谱和气相色谱连用的分析方法 ,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7.
宗建军  廖传华 《化工进展》2018,37(2):485-491
为了回收利用葡萄酒酿造过程产生的副产品中的有效成分,本文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葡萄籽中提取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葡萄籽油,意在考量超临界CO2技术在萃取葡萄籽油方面的作用。设计单因素实验,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以及停留时间对葡萄籽油萃取率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萃取压力对萃取结果的影响最为显著。萃取温度和CO2流量对萃取率的影响都存在最佳值,当温度和流量超过最佳值,萃取率开始降低。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实验,采用中心复合设计进行实验方案设计以优化萃取葡萄籽油工艺。对响应面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模型P值<0.0001,预测超临界CO2萃取葡萄籽油的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8MPa、萃取温度321 K、CO2流量15.5L/h,停留时间155min,萃取率达到14.12%。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技术的萃取原理和方法,以甜橙皮为研究对象,给出了实验温度、压力与皮油得率的关系,所得皮油经红外光谱分析,其谱图与蒸馏法制得皮油标准谱图相符合.  相似文献   

9.
《化学试剂》2021,43(3):335-338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柏叶油,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萃取条件对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可知,萃取柏叶油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35℃、CO_2流量20 L/h、萃取时间2.0 h。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出柏叶油70种成分,其中烃类31种、酯类14种、酮类9种、醇类8种。柏油叶中萜烯类物质有18种,质量分数为18.65%。该方法可为柏叶油开发和合理使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甜橙皮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丁一刚  曾嘉 《湖北化工》2000,17(3):17-18
介绍了超临界流体技术的萃取原理和方法,以甜橙皮为研究对象,给出了实验温度,压力与皮油得率的关系,所得皮油经红外光谱分析,其谱图与蒸馏法制得皮油标准谱图相符合。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提取香橼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丁玉萍  韩玲  邱琴  崔兆杰  张杰  刘廷礼 《精细化工》2005,22(10):770-772,780
为了促进芸香科植物香橼在医药和精细化工等领域中的应用,该研究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从香橼中提取挥发油,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49种成分,主要有亚油酸(质量分数32.09%)、棕榈酸(质量分数21.76%)、9-十八碳烯酸(质量分数9.93%)、D-柠檬烯(质量分数4.75%),已鉴定化合物种类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1.6%,占色谱总离子流出峰面积的95%。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以二甘醇作溶剂萃取乙烯焦油窄馏分(205~225℃)中萘的可行性,考察了萃取剂用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定性检测了萘并定量测得了萃取前后萘的纯度的变化。由实验得出:当剂油比为8:1(m/m)、萃取温度70℃、萃取时间50min时,萘的单程收率达到90%,2次萃取后得到的萘为白色略带微黄晶体,纯度95.0%,比原料中萘的纯度提高了42.3%。  相似文献   

13.
萃取八角茴香精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超临界CO2萃取八角茴香精油。采用4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出超临界CO2萃取八角茴香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16 MPa、温度35℃、时间2 h、CO2流量30 L/h。在此条件下,八角茴香萃取物得率为10.5%。采用水蒸气蒸馏提取精油,得率为7.5%。对两种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精油的品质和得率进行了比较。超临界CO2萃取方法得到的八角茴香精油产品得率比水蒸气法高出40%,并且香气更全面。  相似文献   

14.
何选明  吴梁森  陈康  潘叶  李维 《煤化工》2013,41(2):23-25
在恒容高压反应釜中,以无水乙醇为溶剂,控制温度和压力,研究煤焦油洗油馏分中的联苯在超临界状态下的溶解度。通过气相色谱检测,分析萃取的余液,实验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为260℃、压力为9.7MPa时,联苯在超临界乙醇中的溶解度为0.019 53 g/mL,达到最佳萃取分离比1.73。通过实验研究可知,温度与压力的变化对固体物质的超临界溶解度具有突出影响,尤其压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乙醇为超临界萃取基剂,采用恒容升温法研究了超临界乙醇对煤焦油蒽油组分咔唑的萃取效果,探讨了温度和压力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为270-280℃、萃取压力为12MPa左右时,咔唑的溶解度较大、萃取率较高,萃取效果明显;温度和压力对超临界乙醇萃取咔唑影响显著;超临界乙醇萃取单组分咔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CO_2萃取芹菜籽油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广东白芹菜籽进行了萃取研究。结果表明,萃取压力低于15MPa时,较重的油树脂等成分难以被萃取出来;萃取温度为308K时对萃取最有利;解析温度对萃取效率影响较小;CO2流量对萃取效率的影响比床层高度引起的扩散阻力的影响大得多。超临界CO2萃取所得芹菜籽油品质优越,且其中的药用有效成分(3-正丁基-4,5-二氢苯并呋喃酮)含量比水汽法所得芹菜籽油的高五倍多。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SFE)从小茴香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50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1%以上。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小茴香中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CO2萃取玉米胚芽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采用超临界CO2从玉米胚芽中萃取油品的工艺条件,运用响应面法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物料粒径在油品产率为90%时对CO2消耗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分析比较了超临界CO2萃取、正己烷索氏萃取和压榨三种方法对油品质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蛋黄油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蛋黄油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设计了正交实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参数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佧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