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高低渗油藏二氧化碳驱油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文用岩心驱替装置对四种类型岩心进行水驱油实验和二氧化碳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渗透率相对低的岩心注CO2比水驱能提高采收率20%左右且注入压力比水驱油低很多。  相似文献   

2.
低渗透油藏在全世界油气资源中所占比例较大,气体驱替提高采收率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研究了二氧化碳气体驱替原油的影响因素,并利用长细管实验法测出了本实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0MPa,研究了不同注入压力,不同注入PV数,以及以氮气为主的杂质气体,温度等因素对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影响,以期为今后二氧化碳气体驱油理论做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3.
白于山区长*油藏原油粘度高、采出程度低、含水上升率快,历年措施有效率低,亟需一种有效的措施提高油藏采收率。微生物采油技术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在国内外各大油田进行现场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针对长*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结合微生物驱油技术的机理及适应条件,积极开展微生物技术的各种室内试验及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延长油田低渗透油藏,通过开展岩心注气物理模拟实验,探索提高低渗透油藏CO2驱油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实验表明,不同驱替压力下,注入压力越高,采收率越高,注入压力高于最小混相压力后,采收率不再增加,采收率最高可达66.68%;并且注入压力增加,气体突破时间延迟;注入速度越高,采收率和换油率越高,CO2驱油开发效果越好,生产汽油比也越高;岩心渗透率高于1.26×10-3μm2时,渗透率增大,采收率差别不大,但相比水驱,采收率提高程度较大;岩心渗透率低于1.26×10-3μm2时,渗透率增大,采收率增大,但相比水驱,采收率提高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5.
以大庆朝阳沟低渗透油田88-122井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内源微生物群落及地层水离子组成进行了分析;以菌体浓度和表面张力为考核指标,获得了内源微生物激活剂配方;并分析了油藏内源微生物激活后的产物成分及群落变化。结果表明,低渗透内源微生物激活剂配方为:糖蜜6.0 g·L~(-1)、NaNO_3 9.0 g·L~(-1)、(NH_4)_2HPO_4 1.67 g·L~(-1)、FeSO_4·7H_2O 0.02 g·L~(-1)、MgSO_4 0.1 g·L~(-1)、MnSO_4·H_2O 0.000 5 g·L~(-1),培养时间为4 d,激活后菌体浓度达到1.2×10~9 CFU·mL~(-1),表面张力可降至45.75 mN·m~(-1);激活后内源微生物所产生物气主要为CO_2和H_2,为产甲烷菌提供了充足的底物;挥发性脂肪酸以乙酸含量最高,达1 078.38 mg·L~(-1)。该激活剂不但能激活地层水中的采油功能菌群,而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表面张力,同时,抑制了有害菌群的生长,具有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油气藏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范围广,储量大,在新探明储量中占得比例越来越大,是全球油气资源增产的主要来源,合理高效的开发低渗透油藏中的油气资源,是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泡沫驱油作为继水驱、气驱之后新的驱油方式,结合了气体和泡沫的优点,以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是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又一个重要途径。分析了泡沫驱相对于其他驱油方式的优势,概述了泡沫驱油的驱油机理,简要分析了空气泡沫驱、氮气泡沫驱各自特点,对泡沫驱油在国内外油田的应用现状做了介绍。对泡沫驱油存在的问题做了阐述,并提出了泡沫驱油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模拟油藏条件,设计了一套简单实用的室内沙土管模型,以验证兽疫链球菌应用于微生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效果,系统探讨了温度、含油量、注入菌液浓度、闭井时间对微生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影响。该模型制作简单、成本低廉,达到了预期模拟效果;同时验证了兽疫链球菌具有良好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效果,在温度为40℃、含油量为30%、菌液浓度为5.5×105个.mL-1、闭井时间为7 d的最优条件下,微生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达22.14%。  相似文献   

8.
9.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能源问题日益严峻。由于低渗透油藏低孔、低渗、自然能量不足等特点,采用常规方法已经不能有效采出原油,CO_2驱是三次采油方法中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一种方法。综述了CO_2驱油的机理、CO_2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近些年来国内外CO_2驱油的应用现状,指出CO_2驱在我国低渗透油藏的可行性和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高温高盐油藏的地质储量很大,然而其开采难度也很大。本文针对新疆HN-1高温高盐油藏的地层条件,对已经筛选好的适应性二元体系进行了室内评价及驱油实验,确定了最佳注入方式、最佳注入量对现场的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韩冰  赵茜  谭云龙 《辽宁化工》2014,(3):352-354,357
产能预测是一种对储层产油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技术,对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中、高孔渗油藏,油水渗流基本服从达西渗流定律,产能预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对特低渗透储层而言,渗流机理非常复杂,影响产液能力因素也更多更突出,产能预测难度非常大。对低孔低渗储层产能进行正确评价既是提高油气田勘探效果的关键环节,又可以为开发的部署与规划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刘兴旺  王若东  胡宗宝 《辽宁化工》2014,(12):1492-1493,1503
聚合物采油是通过向地层注入聚合物,这种驱油方式可提高原油的产量和采油率。本文通过实验分析,研究了聚合物驱油在西峰油田的开采规律,同时提出了提高聚合物驱油效率的方法。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高浓度聚合物的注入时机、注入浓度以及注入速度都直接影响着油田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低渗透油田经过初次压裂后单井产量逐渐降低,须依靠重复压裂来提高产量。在老井常规重复压裂过程中,常常只是重新压开原缝,而原有人工裂缝附近产层的生产潜能越来越小,增产效果不明显。为了提高老井重复压裂效果,在低渗透油田-南泥湾油田,油井重复压裂时采用了裂缝转向压裂工艺技术,使裂缝转向,压开新缝,更大限度沟通、改造剩余油富集区和动用程度低甚至未动用的储层。2008年通过对40口生产井的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同类油藏的老井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针对试验区块M低孔低渗、物性差及井间连通状况差等导致水驱效果差,产量递减较快等问题,为提高区块产量,考虑构造、井网完善程度的影响,利用撬装站作为注入平台,优选3口井实施减氧空气驱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试验区总产油量上升,注气后日产油增加0.3t,最高日增0.68t,含水率先上升后下降,由注气初期的2.3%下降至目前的1.9%,注气时能量恢复,产量上升;停注后能量下降,产量下降。持续稳定注气是井组稳产关键。气驱见效后,泵充满度提高,泵效提高,工况改善。综上,减氧空气驱相比较水驱开发具有优越性,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沥青混凝土样品,并进行了不同次数的盐冻融干湿循环试验。在此基础上,测试了沥青混凝土的高温车辙深度、动稳定度和低温抗弯拉强度,得到了车辙深度、动稳定度和抗弯拉强度随盐冻融干湿循环次和盐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盐冻融与干湿作用下沥青混凝土的高低温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沥青混凝土60min车辙深度随盐浓度的增加和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而呈线性增长的趋势;(2)沥青混凝土的抗高温变形能力随盐冻融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弱化;(3)沥青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经历9次和15次盐冻融干湿循环后分别下降22%~26.4%和42.6%~51.5%;(4)冻融干湿循环次数一定时,沥青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随盐浓度的增加而缓慢下降,并且当盐浓度达到12%时,沥青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减小就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苯基乙烯基硅树脂、苯基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增粘剂等为原料,制成了双组分加成型高折射率LED封装胶。研究了原料对其耐高低温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苯基乙烯基硅树脂中引入5%的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配胶时将黏度为5000mPa·s和300mPa·S的苯基乙烯基硅油按10:2的质量比混合使用、交联剂采用活性氢质量分数为0.43%的苯基含氢硅油、增粘剂含环氧基和氢基的预聚物的质量分数为1%,按此配方配成的LED封装胶用于5050、5730灯架进行测试,完全固化后先过3次回流焊,然后在-40-+100℃的冷热冲击测试试验机中进行测试,经过500个循环后,封装胶无裂胶、胶脱底和胶片脱落、死灯等现象。  相似文献   

17.
刘春萌 《广州化工》2013,(23):120-121
Fenton试剂是一种高效氧化剂,适用于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本文介绍了芬顿氧化法处理水中COD的反应机理,对其处理高含盐尾水中COD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常温下,向试验用原水样中投加适量的H2O2与Fe2+,COD去除率达到33%,最后对其实验效果原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压裂施工曲线压力、排量的变化,将压裂施工前置液阶段分为有破裂显示和无破裂显示两种类型;通过压裂施工曲线压力、砂比等变化,将压裂施工携砂液阶段分为压力下降型、压力下降稳定型、压力波动型、压力上升型、压力稳定型五种类型。压力下降型和压力下降稳定型是施工较理想的两种类型。同时,对异常压裂施工曲线分析,总结压裂施工常见问题包括压不开、压窜、砂堵、沉砂等,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