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目前,高等学校的编程实践类课程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为全面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本课题开展计算机编程实践类课程中综合实践项目考核方式改革,将企业软件项目考核的方式和方法引进编程实践类课程,基于软件开发流程进行过程评价,严格把控各阶段的学生小组产出物,需求阶段考核...  相似文献   

2.
针对应用型学院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上,学生存在动手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力较弱的情况,分析了程序设计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法,并设计考核评价标准,对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及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编程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其实践性要求很高,分析了当前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加强综合实践、引入竞赛机制、改革考核评价方法等,让学生更加自觉地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  相似文献   

4.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点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文章针对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考核与能力培养严重脱节的问题,提出新的CDIO能力培养指标和考核方式,并从课程的考核原则、考核项目以及课程考核与课程培养能力的对应关系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最后说明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学生延期返校的背景下,通过分析编程实践类课程旧有考核方式的弊端,以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为例,分析课程考核工作现状,提出与线上教学相适应的考核改革方案。从调整成绩评定标准、强化线上过程性考核、提高大作业质量控制、加强答辩环节设计和考虑特殊情况的处理等方面介绍了课程考核工作改革思路及实践过程。最后根据考核改革前后两个班级成绩对比说明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能力为导向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本文分析现有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浙江财经学院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实际,提出基于能力目标导向,设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平台,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以加强对学生专业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该课程教学体系中,我们强调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强调程序设计的在线实践和项目实训,强调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本文介绍了改革和实践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网络编程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分析网络编程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模式,从课堂教学、实验设置和考核机制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以期达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教学实践,证实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编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课程考核是一个困扰跨学科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难题。针对该类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平时考核与期末大作业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方式,并重点介绍期末大作业考核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实践证明,该考核方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CDIO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改革的新方向,针对当前Java程序设计课程CDIO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文章提出了基于OBE教学理念改进课程设置、配套工程实践课程、设计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案例项目、实施过程化考核以及基于MOOC理念改进授课方式等改革措施。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符合学校全面推行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取得的成果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VB.net程序设计》课程是信息技术各专业程序设计语言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编程的技术能力。那么如何做到以考促学,真正提升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能力?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对《VB.net程序设计》课程考核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注重过程能力考核和综合表现评价考核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结合多年软件测试教学经验,在分析软件测试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在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进行案例设计,并构建课程案例库,分析了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2.
张丽霞  梁华坤  傅熠  宋鸿陟 《计算机教育》2010,(14):136-140,158
文章综述用户模型法、用户调查法、专家评审法和观察法4类可用性测试方法,根据可用性测试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合理实用的可用性测试过程,使得可用性测试的效率高、代价低,尽可能发现更多的可用性问题;提出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应适当向学生介绍可用性测试的方法和过程,以培养学生对自己开发的软件系统进行可用性测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测试用例不放回时比较随机测试和分割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木云  赵保华  屈玉贵 《软件学报》2001,12(11):1687-1692
在测试用例放回的情况下,关于随机测试和分割测试的比较,许多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测试用例不放回的情况下,类似的比较工作在国内外文献中尚未见到.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软件测试早期和模块测试阶段,测试用例是不放回的.因此,在测试用例不放回的情况下,对随机测试和分割测试进行了比较,得出4个结论.与Chen和Yu在测试用例放回情况下的研究成果相比,一个不同的发现是,在平分子域、错误数、测试次数时,分割测试不如随机测试效果好.另外还发现,如何利用各种信息分割出错误集中的区域,然后着重测试,这是分割测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CDIO教育模式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珊 《现代计算机》2011,(22):21-24
解析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内涵,针对《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应用CDIO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和综合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项目为指导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是培养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如何搞好实训教学是对高校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通过对计算机教学及实训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特点,提出将以项目为指导引入到计算机实训教学中,以开发实际项目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软件测试课程开设的背景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软件测试课程改革方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了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薄弱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阶段性实验、总结性实验、测评和延伸课堂教学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开展实验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实施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取得理想的实验教 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分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指出大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有问题。提出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新方案,介绍具体做法。通过培养方案的实施,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就业率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20.
Retrieval practice promotes retention more than restudying (i.e., the testing effect) and is applied to many educational settings.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investigated means to enhance this effect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Theoretical accounts assume retrieval practice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whenever retrieval is difficult but successful. Therefore, we developed a novel retrieval practice procedure, which adapts to learners' abilities and can be applied irrespective of learning content. This adaptive procedure aims to make retrieval gradually easier whenever students provide an incorrect answer. In a field experiment, students read book chapters as part of a weekly university course. In three consecutive weeks, they then practiced reading assignments by (a) adaptive testing, (b) non-adaptive testing and (c) restudy. In Week 4, a surprise criterial test took place. Restudy outperformed both testing conditions, whereas adaptive testing performed equally well as non-adaptive testing. However, exploratory analyses revealed that with increasing retention intervals, the superiority of restudy disappeared. Furthermore, whenever participants fully read the assignments and retention intervals increased, adaptive testing outperformed non-adaptive testing. In sum, adaptive retrieval practice did not prove to be generally superior, but retention interval and students' preparation for class might be conditions rendering adaptive retrieval useful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