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着重于五香鹌鹑和玻璃鱼排的加工工艺过程,对制品的口味,风味,油炸条件,杀菌条件及其对包装材料及制品影响作了深入详细的研究,通过对各种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佳工艺条件,使产品既 富含营养,又色香味俱佳,产品采用聚酰胺,铝箔,聚乙烯的复合体为包装材料,其杀菌条件为35-25-40min/121℃。  相似文献   

2.
过熏兔肉软罐头的加工工艺中的上色、风味、杀菌条件、包装材料对制品品质的影响作了探讨,通过实验结果比较分析,确定了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亚硝酸钠与维生素C用量:0.075g+0.2g/kg肉;水压杀菌;5-30-15/121℃;包装材料:聚酯/铝箔/聚乙烯复合膜。  相似文献   

3.
风味鹅肉干系列产品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鹅肉是高蛋白质食品,尤其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其中赖氨酸、组氨酸和丙氨酸含量比仔鸡肉高30%~70%.猪肉干、牛肉干制品的生产销售已经很普遍,兔肉干和蛇肉干系列产品的研制亦见报道,将鹅肉加工成五香型、麻辣型、怪味型等风味肉干系列产品的研制尚未见报道.为适应我国农村养鹅业的大力发展,要求对鹅肉进行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的需要,我们根据鹅肉的特性,选用不同调料,研制出不同风味的鹅肉干系列产品,不仅使肉干家族增添了新品种,同时也开拓了鹅肉在肉干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解决了因剥皮制裘所带来的大量无皮鹅肉的处理难题.  相似文献   

4.
不同卤制方法对白鹅腿肉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白鹅腿肉为原料,研究定量卤制、传统老汤卤制和白煮对其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定量卤制鹅肉的感官评定得分高于传统卤制和白煮鹅肉;质构分析结果表明,定量卤制和传统卤制鹅肉剪切力和系水力均较白煮鹅肉有很大的提高,其中定量卤制效果最好。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鹅肉的挥发性成分发现,定量卤制鹅肉中共鉴定出挥发性风味化合物61种,老卤鹅腿肉中共56种,白煮鹅腿肉中仅30种。在定量卤制鹅腿肉中,烃类、醇类、酮类、酯类和醚类成分的相对含量较老卤和白煮鹅腿肉高,而在老卤和白煮鹅腿肉中醛类成分的相对含量较高。定量卤制能够很好的保留香辛料的风味,以及鹅腿肉本身特征风味,使产品整体香味更加丰富浓郁,提高了香辛料的利用率和产品风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微波杀菌技术对卤鹅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研究了微波杀菌前后卤鹅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微波杀菌前共检出38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杀菌后检出40种。其中醛类、酮类、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烃、酯类、醇类、羧酸和醚是卤鹅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微波杀菌后醛类种类减少了1种,总含量减少了9.5%;酮类种类增加了1种,相对含量减少0.78%;芳香烃类种类增加1种,总含量增加了5.74%;羧酸类种类增加1种,总含量增加了4.14%;其它类化合物种类不变,含量变化小于1%;微波杀菌增加了卤鹅肉的特征风味化合物种类,对卤鹅风味改善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卤鹅因其独特的风味特点和口感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为了解其品质随日龄的变化,测定70、80、90 日 龄卤鹅胸肌和腿肌肉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日龄对卤鹅肉的粗蛋白质、粗灰分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 (P<0.05);部位对卤鹅肉的pH值、亮度值、红度值、粗脂肪、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各理化指标在不同日龄和部位之间的变化具有一定波动性,无一致 的规律性;不同日龄鹅肉卤制后的理化性质在聚类关系上趋同性强,而不同部位鹅肉卤制后理化性质的聚类关系较 远。综上所述,日龄和部位对卤鹅肉物理性状的影响较小,对营养成分的影响较大,并且部位是影响卤鹅肉品质的 主要因素。综合来看,80 日龄卤鹅肉的营养价值较高,且腿肌肉比胸肌更有营养。  相似文献   

7.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卤鹅微波杀菌前后皮脂、肌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并计算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相对气味活度值。结果表明:卤鹅皮脂中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烃类(35.35%)、酮类(23.38%)和酚类(24.14%)。卤鹅肌肉中共检测出49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醛类(75.62%)和酮类(18.19%)。微波杀菌后卤鹅皮脂中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烃类(46.38%)和酚类(32%)。微波杀菌后卤鹅肌肉中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醛类(74.48%)和酮类(16.12%)。微波杀菌对卤鹅皮脂中酮类化合物风味有影响,微波杀菌对肌肉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成波  刘成国 《肉类研究》2007,(10):27-29
对鹅休闲系列熟食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对关键步骤的腌制时间、卤煮工艺、烘烤温度和时间进行了确定,并对杀菌时间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较佳杀菌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在4℃条件下,腌制18~24小时,再经香辛料卤煮、调味,然后经烘干、杀菌、包装便可得到产品。  相似文献   

9.
酱鹅系列方便食品是以鹅腿、鹅翅、鹅胸、鹅脖、鹅头、鹅心、鹅胗等为原料,配以北五味子藤、藿香等辅料,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制成了风味独特的酱鹅系列方便食品.鹅肉是一种公认的绿色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中含蛋白质22.3%,脂肪11.2%[1],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鹅肉还具有特殊的风味,深受人们喜爱.吉林省的养鹅业十分发达.现在已成为很多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是在养鹅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加工技术并没有同步发展,对鹅的加工仍然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工艺落后,规模小,品种少.作者根据鹅肉的特点,把它加工成具有独特风味的酱鹅系列方便食品.  相似文献   

10.
文章研究宰后成熟对鹅肉松成松品质和风味的影响。以四川白鹅肉为原料,首先测定不同宰后成熟时间(0、8、24、48、96 h)下鹅肉的pH值、剪切力值和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FI)值,随后测定鹅肉松的含松率、蓬松度、净蓬松度以及绒松度等成松品质相关指标,最后通过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联用技术(GC-IMS)测定鹅肉松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宰后成熟48 h测得鹅肉pH值最低,剪切力值最大,此时鹅肉松的综合成松效果评分最高,鹅肉松成松品质最差。而0 h时具有最低的综合成松效果评分,此时肉松成松品质最好。不同宰后成熟时间加工的鹅肉松中含有59种挥发性有机物,醛类和醇类化合物是构成鹅肉松的主要风味成分,宰后0 h的鹅肉加工制成的鹅肉松,其风味化合物含量最为丰富。综合分析,宰后0 h的鹅肉加工而成鹅肉松成松品质和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11.
鹅是食草家禽,鹅肉是优质绿色食品原料。通过对鹅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辐照保质技术、传统风味保持技术、质量控制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研究,以促进地方鹅肉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熏猪肉软包装制品的着色、风味、杀菌条件、包装材料作了系列研究、比较、分析、找出了最佳生产工艺条件,使产品具有特色。产品色泽晶亮、香嫩可口,保质期〉6个月。  相似文献   

13.
比较研究电子束(0、3、6、9、12?kGy)、60Co-γ射线(0、3、6、9、12?kGy)、105、121?℃杀菌处理对真空包装红烧老鹅脂肪氧化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脂肪酸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的电子束、60Co-γ射线及高温处理可加速红烧老鹅肉脂质的氧化,9?kGy剂量的60Co-γ射线对红烧老鹅TBARS值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电子束、60Co-γ射线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105?℃杀菌组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121?℃杀菌组(P<0.05),而105?℃杀菌组单不饱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121?℃杀菌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则随电子束、60Co-γ射线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105?℃杀菌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121?℃杀菌组(P<0.05);电子鼻检测挥发性风味变化,表明3?kGy的电子束和60Co-γ射线、105?℃及空白组的风味差异较小。因此,低剂量电子束或60Co-γ射线辐照(<6?kGy)和105?℃处理对红烧老鹅肉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的影响较小,可为红烧老鹅产品选择不同的杀菌方式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4.
鹅血酱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鹅副产物鹅血开发酱类产品,以鹅血为主要原料,以鹅肉、鹅油为辅料,探索鹅血酱的配方、工艺流程和最佳工艺参数。研究调味剂用量、搅拌时间、蒸煮时间和主辅料配比对鹅血酱风味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最佳工艺参数为:调味剂用量5%为最佳;主辅料配比鹅血∶鹅肉∶鹅油为20∶3∶2,蒸煮时间为10 min;加水量为20%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5.
薛党辰  蒋云升  李华  马小云 《食品科学》2004,25(10):181-184
以1.2‰酒石酸+0.7‰山梨酸钾组成的有机酸复合保鲜剂,应用于盐水鹅制品中。观察卤煮过程中调味品对其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卤煮中期加入,肉中吸收率较高,加入生姜、黄酒会降低其吸收,食盐和其他调味品的使用则无影响。卤汁中分布的保鲜剂较多,在回流卤煮过程中,对提高在鹅肉中的吸收率具有累加效应。从而为有机酸复合保鲜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蛋白酶在潮式卤鹅传统熟肉食品生产中的应用,以剪切力的变化来研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复合蛋白酶对卤鹅肉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工艺生产条件为:复合酶液的胰蛋白酶用量为2000U/kg原料、木瓜蛋白酶用量为1000U/kg唱原料,温度为20℃,处理时间为30min,所得到的卤鹅颜色酱红有光泽、肉质细嫩有弹性,滋味浓郁。  相似文献   

17.
<正> 目前,我国肉类制品主要以猪肉制品为主.为了调整人们的肉食品结构,开发研制鹅肉、牛肉、兔肉制品是大有前途的.近年来,由于羽绒加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养鹅业的发展,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鹅肉资源.过去,除在南方部分地区有盐水鹅和烧鹅外,还没有加工成鹅肉制品,因此食法单一.而且鹅有一种特殊异味,所以不大受消费者的欢迎.为此,我们进行了鹅肉系列产品的开发研制.  相似文献   

18.
低温酱卤耗牛肉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玲 《食品科学》2003,24(3):89-92
本研究对生长在海拔3400多米高寒草地牦牛肉为原料,用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制成卤牦牛肉制品,利用低温熟制,真空包装,二次杀菌综合栅栏效应和真空滚揉技术,并辅以特殊风味植物油料包,在卤汤中加入1%的中草药,使制品柔嫩多汁,风味独特,软硬适中,营养保健,品质优良,出品率高。为牦牛肉的有效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肉类研究》2016,(9):1-7
对比分析不同日龄的嫩鹅(70日)和老鹅(300日)鹅肉营养组成和风味品质间的差异,对鹅肉的基本成分组成、脂肪酸组成、游离氨基酸组成、挥发性香气成分和质构特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嫩鹅肌肉中水分和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老鹅(P0.05);在嫩鹅与老鹅肉样中确定出14种脂肪酸成分且在种类上无差异,两者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相近,嫩鹅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老鹅,但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相对含量较高,2种鹅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均高于一般膳食要求,且嫩鹅要高于老鹅;嫩鹅和老鹅鹅肉中均检出15种游离氨基酸,老鹅鹅肉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要高于嫩鹅。在氨基酸风味对比上嫩鹅相比于老鹅具有更高比例的甜味氨基酸和更低比例的苦味氨基酸;嫩鹅与老鹅鹅肉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差别较小,但各种风味物质相对含量相差很大,其中老鹅鹅肉中醇类、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相对于嫩鹅有所下降,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有所上升;在质构特性上,嫩鹅与老鹅鹅肉间的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老鹅鹅肉的硬度、内聚性、咀嚼性高于嫩鹅,弹性要低于嫩鹅,而嫩鹅与老鹅间黏附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于乐口酥和玉香酥的加工工艺过程,对制品的口味,风味,油炸条件及包装对制品的影响作了深入详细的研究,通过对各种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最佳原料配比和工艺过程及工艺条件,使产品既富含营养,又色香味俱佳,产品均采用充气软包装,包装材料涂腊玻璃纸,充气条件为N2/CO2=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