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济阳拗陷古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移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众所周知,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或逸散乃至破坏等各个环节,无一不与地下水的作用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含油气盆地的古水文地质演变是很有必要的。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济阳拗陷的古水文地质条件(侧重于古水动力条件)及其与油气移聚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富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叙述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渗入水和沉积变质水两种水动力系统的展布特征,认为沉积压承区有利油气保存,近露头地带的渗入水影响区不利油气保存。用多元统计法划分的两大水化学区,既可同两个水动力系统相互印证,又可圈定出含油气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拐地区二叠系沉积、地层厚度以及地震剖面特征的分析,在上乌尔禾组发现了古沟槽沉积,其特殊的沉积条件、充填作用和构造特征决定了下乌尔禾组古沟槽的展布和形成。古沟槽在地震剖面上表现出独特的外形特征:上超充填(垂直物源方向)和斜交反射特征(平行物源方向)。通过对古沟槽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该区二叠系古沟槽具备优越的成藏条件,是一重要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拐地区二叠系沉积、地层厚度以及地震剖面特征的分析,在上乌尔禾组发现了古沟槽沉积。特殊的沉积条件、充填作用和构造特征决定了上乌尔禾组古沟槽的形成和展布。古沟槽在地震剖面上表现出独特的外形特征:上超充填(垂直物源方向)和斜交反射特征(平行物源方向)。通过对古沟槽成藏条件的分析,认为该区二叠系古沟槽具备优越的成藏条件(构造运动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深部逆断层和不整合的发育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具有较好的储盖组合),是一重要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5.
水文地质旋回在临清地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文地质特征在油气藏形成与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受沉积环境及构造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反映不同的地质环境.分析临清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发现,该区沙四段地层水矿化度平均高于孔店组;前寒武系到中奥陶统地层水矿化度、水型出现明显变化;古近系地层水矿化度较低,表明该区地下水与渗入水的淡化作用有关.根据古水文地质旋回的概念,将研究区自下而上划分出6个水文地质旋回,结合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表明,临清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地层沉积前或沉积后的水文地质旋回对油气生成、运聚无影响,中生代的水文地质旋回和中生代与古近纪之间的水文地质旋回对油气的保存不利,新近纪是油气成藏的最好时期,钻井证实该期利于成藏.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地下水水文地质地球化学性质与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存在密切关系。地下水在纵向上可划分为3个不同区带,即自由交替带、交替阻滞带和交替停止带。交替停滞带是不受地表水影响的水文地质带,有利于油气保存;自由交替带受地表水强烈影响,长期冲刷、氧化,不利于油气保存。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油气藏被构造运动改造的强度大,油气保存条件破坏严重。在详细地分析了南方几个主要油气勘探区块的地下水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点及其与油气保存条件的关系后,提出了封存大气水的概念,论述了封存大气水的形成过程及其地球化学的基本特点。不整合面附近的封存大气水应该可以认为是油气藏被破坏和保存条件差的标志。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南方海相地层初步总结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油气保存条件的水文地球化学综合判别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吐哈盆地温吉桑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的水文地质作用可划分为2个旋回和4个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以渗透水文地质作用为主,流体交替积极,是油气运移、聚集及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时期。温吉桑地区的断裂带附近地层水遭到了渗透水的改造,而远离断裂带的地层水封闭较好。根据UVZ法计算的三间房组的低气势区与已知油气田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塔北隆起中西部地区古岩溶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塔里木盆地北部哈拉哈塘和英买力地区的奥陶系古岩溶非常发育,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和地质认识的深入开始引起重视。研究认为,古岩溶是塔北中西部地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沿塔北隆起南翼呈宽幅带状连片分布,与轮南凸起一起构成一套大型复合古岩溶储集体系。奥陶系岩溶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有隆升作用、层间平行不整合、断裂系统、岩石物理性质和高能相区等,平面上可以划分出隆控岩溶区、层控-断控岩溶区及局限岩溶区,多种成因的岩溶彼此之间可以复合叠置。此外,该区古岩溶具有分期多次发育的特点,主要期次有四个: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燕山等,并存在多期叠置的特征。塔北隆起中西部地区具备形成大型古岩溶油气藏的条件,塔北复合古岩溶体系有望整体连片含油,沿中上奥陶统碎屑岩尖灭线两侧是寻找大规模古岩溶油气藏群的有利地区。图4参15  相似文献   

9.
属北部湾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东北部的陆上部分,含五凹五凸次级构造单元,均延入海区,以第三系沉积为主。下第三系有流沙港组、涠洲组两套生油气岩系,且以好,较好生油气岩为主、累计最大厚度可达2000余米,烃源岩充裕,为油气成藏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毛细管压力差聚集原理,论述了川东南地区阳新统裂缝性气藏复杂的气水关系和区域水动力联系;通过折算水位值关系分析,揭示了该统地层水是由盆地内部向边缘和川东高背斜运动,并与露头区补给的渗入水相遇而达到压力平衡状态;指出在地下水分水线靠盆地内侧的广大地区是阳新统含气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1.
埕岛地区中、古生界裂缝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埕岛地区中、古生界发育两组裂缝:一组走向为NE30°,另一组为近EW走向。裂缝宽度为0.3~2.0mm,以中高角度缝居多。裂缝大部分形成于喜山期,燕山期亦有部分裂缝形成。喜山期的裂缝主要分布于埕岛地区南部和北部,因与油气主排烃期相匹配,是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及运移通道。燕山期形成的裂缝尽管早期被方解石充填,但由于受后期地下水溶解作用的影响,同样可形成有利的油气储集空间及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2.
多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汲清教授和其它诸多地质工作者,运用历史分析法和建造分析法,对中国大地构造进行了长期研究,创立了"多旋回构造运动说",总结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发展了多旋回理论,丰富了中国大地构造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指导全国战略找油和油气勘查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纪念黄汲清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作者撰文回顾了鄂尔多斯盆地近50年油气勘查历程中,在多旋回理论指导下,历经艰难取得的丰富油气成果,以及对盆地油气地质条件、油气形成与分布特征、油气勘查思路的深入分析,表达了对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尊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13.
东濮凹陷盐岩与油气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以盐膏岩的深水成因观点,论述了东濮凹陷盐膏岩的岩石结构、分布规律和沉积环境,以及盐丘、盐枕和盐单斜三种盐构造的特征和分布,初步探讨了各类盐构造的成因机制。从盐岩与生油条件、盐构造与油气聚集、盐相变与油气藏形成诸方面阐述了盐与油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东濮凹陷盐岩与油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盐膏岩的深水成因观点,论述了东濮凹陷盐膏岩的岩石结构、分布规律和沉积环境,以及盐丘、盐枕和盐单斜三种盐构造的特征和分布,初步探讨了各类盐构造的成因机制。从盐岩与生油条件、盐构造与油气聚集、盐相变与油气藏形成诸方面阐述了盐与油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赵鸥 《石油学报》1992,13(2):47-50
阶状似瘤田螺(Tulotomoides terrassa Youluo)是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特有的腹足类化石,主要生活于建设性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相带,是寻找三角洲前缘相油气藏的重要地层古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16.
M盆地的构造特征及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位于非洲的M盆地为前寒武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内陆断陷盆地。该盆地主要由EW向和NW向两大构造体系组成,前者控制盆地构造的总体发育方向。依据断裂规模,控盆作用及形成、活动时间,此盆地的断裂可分为 5个级别。与盆地三大演化阶段相匹配,盆地内发育 5个期次的断裂构造,长期继承性发育的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后期(第三、第四纪)发育的断层对早期油藏有破坏作用,后期形成的圈闭不具成藏条件。由于断层发育,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发育较早(AM组沉积前)的断层具有封闭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地层压实作用与油、气初次运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炳骏 《石油学报》1981,2(Z1):93-99
本文研究了华北地区(包括东营凹陷,大港地区和渤海海域)的砂、泥岩的压实作用。根据孔隙度的变化及其与体积的关系,推导出任一深度间隔内岩石压实前的厚度值的公式。并以电子计算机计算结果,将该区地层的压实和排液情况划分出四个阶段,提出第三阶段是泥岩急剧压实并再次大量排液的过程,其所处深度为2100~3200米,和华北地区大量成油深度相一致,表明急剧压实排液阶段对油、气运移的重要意义。文中以压汞试验,研究了孔隙喉道峰值随深度的变化以及X-衍射分析所得的粘土矿物随深度变化的资料,进一步说明压实和排液的各阶段特征,并解释了华北地区的油气大规模向储集层聚集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田分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功成  徐宏 《石油学报》1996,17(2):8-14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特大型裂陷盆地之一,其演化依次为裂谷期、后裂谷期和压陷期.在此过程中有三次构造反转,第一次发生于裂谷期为负反转,与断陷的形成有关.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发生于裂谷期末和后裂谷期末均为正反转,使盆地原型改造.负反转是早期的冲断层(系)再活动顺倾向上盘下滑.正反转过程与其相反并形成断弯和断展褶皱.松辽盆地前新生代构造格架在第三次反转中形成,平面上沿北北东-北东方向成带、变形强度自东而西、自南而北减弱,且与油气田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阐述了松辽盆地地热场特征,给出了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及周围地区热力学模式和热应力计算方法,分析了盆地中央坳陷热应力场性质及分布特征,探讨了盆地地热和热应力在油气运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天然气与石油成藏条件差异及中国气田成藏模式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21  
由于天然气与石油在成藏条件上的差异和中国主要含气盆地多旋回的发展演化历史、晚近时期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地质环境 ,中国气田形成条件较世界上许多盆地复杂和成藏类型较多。总结中国大中型气田的成藏历程 ,可以新近纪、古近纪和中生代为界将气田的形成归为 4类 :1超晚期 (新近纪―第四纪 )生烃成藏型 ;2晚期 (古近纪 -新近纪 )生烃成藏型 ;3早期 (中生代为主 )生烃聚集和晚期 (古近纪 -第四纪 )定型成藏型 ;4早期 (中生代为主 )生烃成藏型。在这 4类中 ,以晚期和超晚期成藏和定型为主且分布最广、天然气前景最好、是中国天然气最主要富集领域。早期生烃成藏型在保存良好的盆地也有较好的前景。目前中国天然气勘探的主要领域是 :1中部、西部地区前陆盆地 ;2三大克拉通复合盆地 (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 ) ;3近海的裂谷盆地和陆缘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