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储层实施二氧化碳驱替措施后,岩石润湿性的改变有4种机理,即沥青质的吸附与絮凝作用、离子桥接作用、净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作用和地层水的影响作用。理论上分析4种机理对岩石润湿性的改变作用。按照SY/T5153—2007规定的行业标准,对亲油、亲水和中性润湿的三种岩石,采用离心法测试二氧化碳驱替前后岩石的润湿性。实验数据表明...  相似文献   

2.
在岩心渗透率小于10.0×10-3μm2的条件下改变岩石润湿性开展岩心驱油实验,当润湿接触角分别为6°,46°,84°和164°时,对应水驱采收率平均值分别为6.73%,8.80%,8.17%和2.96%.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幅度随润湿性由强亲油到强亲水变化而逐渐提高,强亲水时比水驱平均提高采收率高10%.实验得出了水相润湿角与复合驱提高采收率平均值之间呈直线关系.流度比和毛细管压力是低渗透岩心润湿性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岩石孔喉半径越小产生的毛细管压力越大.强亲油性岩石孔壁对原油的强附着力使低界面张力体系不能完全活化残余油,因此驱油效率较低;亲水性增强时驱油效率逐渐提高.应用复合体系活化特低渗透孔隙介质残余油时应考虑岩石的润湿性.  相似文献   

3.
超声波对岩石渗透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超声波采油是一种新兴的三次采油方法。国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统计资料表明:利用声波处理油井和油层,可使原油产量提高40%~50%,采收率提高10%~15%。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碳驱储集层堵塞机理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细管实验、组分分析实验、微观模拟实验3种实验方法,分析CO2驱油过程中储集层堵塞、原油开采速度降低的现象,研究储集层堵塞机理。细管实验表明,较低驱替压力条件下,CO2驱油效果较差,驱替压力越高,驱油效果越好,在驱替压力超过最小混相压力后,储集层会出现堵塞现象,对产能有较大影响。组分分析和微观模拟实验表明,CO2与原油接触后产生组分分异,在较低驱替压力下,组分分异不明显,不会产生堵塞,但驱替压力较高时,原油中芳烃被CO2快速萃取,造成非烃和沥青质快速沉积,从而堵塞喉道。因此,控制驱替压力是防止储集层堵塞的主要措施,CO2驱油最佳压力应在最小混相压力附近,过高或过低的压力都不利于CO2驱油。  相似文献   

5.
相对渗透率法评定储集层岩石表面润湿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琴 《石油实验地质》1996,18(4):454-458
作者通过理论分析,认为用相对渗透率法,即用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值、水相渗透率与油相渗透率的比值与含水饱和度关系及Kw(Sor)/Ko(Swc)比值,评定润湿性在理论上可靠,与实际油田结合,定性结果可信度高.该方法与现行的驱替法、离心机法并用,能使润湿性评价更为客观.在无润湿性实验资料情况下,用相渗资料评定润湿性,可以弥补资料空白.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碳驱过程中的沥青质沉淀与岩心初始渗透率、孔隙度、合油饱和度以及原油初始沥青质含量等有关。为了确定二氧化碳驱中各因素导致的沥青质沉淀以及对储层渗透率产生的影响,利用自行设计的岩心驱替实验设备,模拟油藏的二氧化碳驱过程,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各影响因素与渗透率变化的关系,并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回归出各因素与渗透率变化的计算公式。将模型实验值与计算值对比发现,该渗透率变化模型计算结果均与实测结果较接近,两者的平均误差为9.6%。  相似文献   

7.
小分子胺颗粒沉淀体系在低渗地层中反应生成不能完全溶解的有机盐,可堵塞孔隙,抑制CO2气驱采油过程中发生的气窜。为此,实验考察了不同温度下压力变化对体系沉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温度下,沉淀质量随压力的增加呈波峰变化规律,说明每个温度点存在一个最佳压力点;而当温度升高时,最大沉淀量也逐渐增大。并联岩心CO2气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结果表明,乙二胺在CO2以及高温(120℃)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对CO2气驱具有较好的封窜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地震岩石物理表征中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新的岩石物理参数骨架柔韧性因子(γ)进行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结构的表征。综合利用薄片、测井资料,以骨架柔韧性因子作为不同孔隙结构类型储集层的分类指标,建立了普光气田飞仙关组3类有效储集层的速度—孔隙度、孔隙度—渗透率定量关系,提高了碳酸盐岩含气储集层孔隙度渗透率表征的精度。在相同孔隙度条件下,低骨架柔韧性因子的储集层粒内溶孔发育,储集层具有高速低渗透率的特征;高骨架柔韧性因子的储集层晶间溶孔发育,储集层具有低速高渗透率的特征;混合孔隙发育的储集层骨架柔韧性因子、速度和渗透率介于上述2类储集层之间。骨架柔韧性因子与用于表征不同沉积、成岩和构造综合效应的岩石物理相参数流动带指标之间存在高的相关性。进一步证明了该参数在具有强非均质性的碳酸盐岩储集层表征过程中的适用性。基于3类储集层的AVO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大偏移距的叠前地震反演是评价碳酸盐岩储集层复杂的孔隙结构并进行井间精确孔隙度渗透率表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人造裂缝对渗透率的影响,介绍了不同岩心造缝方法及其特点,并开展了室内物模实验,测定不同人造裂缝的渗透率。结果表明:裂缝的克氏渗透率随裂缝平均宽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围压的增大而减小,且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通过总结不同人造裂缝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加深了对裂缝的认识,为更好地开采裂缝性储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二氧化碳驱油井在生产过程中易间歇性出现大量高含二氧化碳伴生气快速上返现象,导致在井口节流环节突发快速温降,进而影响正常生产。因此,针对大庆外围低产、低渗透油田二氧化碳驱油井采出流体的特点,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油井井口节流特性室内模拟研究,并分析对比了气液比、CO_2含量、压降和液相组分对温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液比、CO_2含量、压降和液相组分各参数对节流阀前后温降均有影响;节流温降随着流体气液比、压降、气相CO_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大速率不同;液相组分对温降的影响与气相中CO_2含量有关,温降效应随着CO_2含量的增加而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11.
欢北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中存在油层纵向动用不均、水驱开发驱油效率低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在该块开展了二氧化碳驱可行性研究,最后认为该油藏适合注二氧化碳驱开发。  相似文献   

12.
Self-generating CO2 huff-and-puff technology involves injection of reagents into formations that react with each other to generate carbon dioxide. We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this technology in the late stage of Jiangsu oilfield development by flooding. We have studi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oil recovery by the self-generating CO2 huff-and-puff (cyclic) approach and we have studied the mechanism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We show that the self-generating CO2 huff-and-puff technology followed by waterflooding is more efficient than waterflooding followed by self-generating CO2 huff-and-puff. Self-generating CO2 huff-and-puff is more effective in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氧化碳混相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根据大庆榆树林油田原油组分变化、CO2与原油界面张力关系及CO2超临界性质,对CO2混相驱地层情况进行了模拟研究,建立了CO2混相驱驱替模型和方程。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状态的CO2可以降低所波及油水的界面张力;混相时混相带原油含碳组分中C20以下的含量达到了最高值;水气交替注入时,水对混相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新疆油田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注水开发效果差等开发难点,结合二氧化碳埋存发展趋势,探讨了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及埋存的可行性.以新疆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进行油藏数值模拟,在对典型油藏开发历史和动态资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油藏流体拟合、细管实验数值模拟及水驱历史拟合,建立基础预测模型,并对开发方式、注气参数及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模拟预测油藏最小混相压力为18.6 MPa;二氧化碳能够有效波及到常规水驱无法波及到的区域,采用水气交替的注入方式埋存系数为0.146,比连续水驱提高采收率12.42%,比二氧化碳连续驱提高3.33%;总注气量对水气交替开发效果影响最为显著;采用关层气油比控制能够更有效地扩大二氧化碳波及体积,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埋存量和采收率,比采用关井气油比控制的埋存系数提高2.7%,提高采收率3.07%.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驱油注入方式优选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二氧化碳(CO2)驱油注入方式优选问题,选择连续注气、水气交替注入、周期注气3种方式对低渗透岩心进行室内对比实验,同时对3种注气方式的主要参数(注气压力、速度、比例、段塞大小)以采出程度、水/气突破时间为评价标准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驱替压力及注入速度增加,见气采出程度和最终采出程度逐步增大后趋于稳定,最佳注入压力为26 MPa,最佳注入速度为2.4 cm3/min;水气交替水气比为1∶1时,最终采出程度最高,水、气突破时间较为接近;从最终采出程度看,水气交替最佳段塞为0.20 PV;周期注气最终采出程度随着注气段塞的增加而增大,小周期注入量有利于推迟见气。从见气采出程度和最终采出程度综合考虑,周期注入段塞0.03 PV最佳。  相似文献   

16.
聚合物驱相渗曲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非稳态法,测量了聚合物相渗曲线,引进对"J.B.N"实验中处理数据的改进,与水驱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聚合物驱时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较水驱时有所升高,油相相渗端点值右移;聚合物驱时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比水驱时低,水相相渗端点值略有降低;相渗交点值右移且降低;聚驱时,无水采收率较水驱时高,前缘水相突破后,含水上升快。结果反映了聚合物驱过程中多相渗流规律,为聚合物驱的数值模拟、动态预测和效果评价提供了重要参数和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7.
注CO_2驱油作为一种有效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在油气田开采中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阐述了CO_2驱油机理、及其对应的驱油方式。其中比较系统的总结出了现行测定及评价注CO_2驱参数的各种室内试验方法并调研了CO_2驱油技术的国外概况和国内应用现状,提出在气源上,建议有关油田与工厂合作,合理的利用工业废气,开展CO_2捕集和驱油埋存先导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低渗透油藏一般都伴有裂缝发育,由于裂缝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致使注入的CO2沿裂缝发生气窜,严重影响CO2驱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将裂缝作为注气通道,在裂缝两侧布井采油的方法.运用岩心驱替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沿裂缝注CO2的速度对波及效率和采收率的影响,以及缝注侧采后关闭气窜井和焖井措施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沿裂缝注CO2能够有效地消除裂缝气窜的不利影响,提高采收率17.72百分点;驱替速度越小,岩心的波及效率和采出程度越高;关停气窜井是有效抑制气窜的措施,焖井后驱替能够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提高采收率7.52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海上旅大10-1油田,筛选出适合海上油田的易溶解、耐温性能和增黏效果较好的大庆高分子聚合物HPAM,以及在较低质量浓度范围内能使油水界面张力达到超低的表面活性剂SSOCT。在目标油藏温度下,二者组成的二元复合体系(1500mg/L大庆HPAM+1000mg/LSSOCT)的黏度和界面张力可达18.7mPa·s和1.2μN/m。试验结果表明:此二元复合体系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和一定的老化稳定性。室内水驱含水率95%后注入0.3PV二元复合体系,可提高采收率20.54%,相同经济成本下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6.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