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曾报道了在同一剂量下的~(57)Fe离子注入铜随退火温度变化的特性,观察到注入铁离子所处的三种不同位:固溶态的孤立铁原子、具有二个或更多铁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固溶态原子组团(Cluster)和γ-Fe夹杂相;经一定温度退火后,固溶态的铁原子和γ-Ee分别通过凝聚和相变转变成具有体心立方结构的α-Fe;在600℃退火后α-Fe全部消失转变成固溶态铁。本文着重报道不同的~(57)Fe注入剂量对铁原子不同位的强度和它们的超精细参数的影响以及它们随不同退火温度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李爱国  张桂林  倪新伯 《核技术》1999,22(8):464-468
^57Fe^+和N^+2双离子注入Cu衬底中,在室温时形成NaCl结构的FeNx,x约在0.63~0.65之间,退火过程中发现,由于氮的存在,氮原子影响了α-Fe的体扩散温度,分解的α-Fe可重新聚集在含N的原子组团中,形成新的α-Fe颗粒,其分解温度可高于600℃。  相似文献   

3.
~(57)Fe是在常温下就能测量穆斯堡尔谱的最常用和方便的同位素之一。应用同位素分离器把~(57)Fe同位素注入待测样品,然后测量样品中~(57)Fe受激发后的内转换电子(或X,γ射线)的穆斯堡尔谱,这是近年来己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穆斯堡尔实验技术。由于它可以对不含有穆斯堡尔核素的样品进行所需穆斯堡尔核素的离子注入,并可对样品进行非破坏性测量,从而扩大了穆斯堡尔效应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在用离子注入技术研究各种固态材料改性中,辐射感生缺陷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用穆斯堡尔谱学研究某些辐射损伤过程,如库仑激发、放射性衰变等,可以提供别的方法无法得到的信息。用不同剂量下能量为8MeV  相似文献   

5.
穆斯堡尔同质异能移的基本物理概念已经被知道很长时间了。然而具体的理论表示却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课题。由于这种超精细相互作用始终涉及核因子和电子因子(或称固体因子)的乘积,给解释这些数据带来困难。近年来,随着大型计算机的使用,人们可以较好地计算核内电子浓度,再利用测量的同质异能移,找出定标常量α来代替核因子,从而大大推动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目前关于电子浓度的理论计算,大部分是以自由原子模型为基础的,而当原子被携带在一起形成固体时,这种自由原子是根本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9个未见报导的新化合物中~(57)Fe的穆斯堡尔谱,每个化合物都含有一个铁镍金属间键。第一组3个化合物的通式为[(C_6H_5)_2PR]_2NiFe(CO)_4(R=CH_3,n-C_3H_7,C_6H_5),其同质异能移在—0.220~—0.260,四极裂距在2.140~2.520。根据文献数据分析,这些化合物中的铁可能具有五配位三角双锥构型,镍基团以一定方式接受了铁的d-电子密度。第二组化合物是第一组化合物分别与外加膦配体反应的产物,通式为[(C_6H_5)_2-  相似文献   

7.
~(57)Co俘获轨道电子后形成能量为136keV的激发态,发射122keV γ射线后衰变到14.4keV的能级。以122keV γ射线和14.4keV γ射线分别作为时幅转换的起始和终止讯号,即延迟符合技术,可测量不同延迟时间范围的穆斯堡尔谱。它可以提供很多有意义的讯息(多一个时间参数),已应用于固体物理,特别是研究迟后效应,即由K电子俘获后产生的高电荷态离子回到标准电荷态时电子的恢复率。我们测得无~(57)Fe共振过滤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铁氧体材料中,尖晶石型的Li铁氧体(Li_(0.5)Fe_(2.5)O_4)具有最高的居里点(约670℃)、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4π穆斯堡尔谱≈3700Gs)和很窄的单晶铁磁共振线宽(△H≈2~5Oe),本文以其为基体通过离子代换研究了Li_(0.44)M_(0.12)(Ti,Mg)_xFe_(2.44-2x)O_4(x=0,0.2,0.4,0.6)(简称Li-Ti-Mg系)和Li_(0.44 0.25v)M_(0.12)(Ti,Zn)_vFe_(2.44-1.75v)O_4 (y=0,0.6)(简称Li-Ti-Zn系)的核磁共振自旋回波谱和穆斯堡尔谱(式中M指特定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了Fe-V合金系中~(57)Fe的超精细相互作用。当x≤0.1时,Fe_(1-x)V_x合金中超精细场和同质异能移位可表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穆斯堡尔效立,结合X射线衍射实验对实用稀土钻永磁合金26.5Sm-(52.6-x)Co-xCu-18.5Fe-Z.4Zr(x=0,3,5,8)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无Cu样品是2:17型单相合金,穆斯堡尔谱可分解为四套亚谱;加入Cu后,析出第二相——1:5相,谱则可分解为六套亚谱。各亚谱所对应的晶位根据核磁共振,R_2Fe_(17)穆斯堡尔效应实验的结果及对R_2Co_(17)和RCo_5各晶位的对称性来确定。对于无Cu样品,CoⅢ、CoⅣ、CoⅠ、CoⅡ(Inomata标记法)晶位的超精细场分别为328、287、281、242kOe;同质异能移位为0.13、-0.03、-0.03、  相似文献   

12.
对小泡径石榴石磁泡材料进行了~(57)Fe的内转换电子穆斯堡尔谱(CEMS)的研究。样品的名义成份是(YLu Bi)_3(FeGa)_3O_(12)。注入100keV Ne~ ,剂量D为5×10~(13)~1×10~(14)Ne~ /cm~2时出现△m=0的2、5峰,表明表层磁化强度矢量M_s倾向膜面,发现此时离子注入造成的应力感生的磁平面各向异性不一定很大。D=2×10~(14)Ne~ /cm~2时,仅得顺磁谱,但a、d晶位可辨。D≥7×10~(13)Ne~ /cm~2时,硬泡被抑制。用磁不等效晶位的概念唯象地解  相似文献   

13.
~(57)Fe 14.4keVγ射线的衰变几率在这个态形成后,随时间指数衰减。1960年R.E.Holland观察到当与14.4keV入射γ射线共振的~(57)Fe薄膜用作过滤片(即吸收体)时,由符合测量技术测得的γ射线数目偏离指数型。随后M.Hamermesh和S.Harris分别用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方法推导出理论曲线,经过厚度修正,使理论和实验曲线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15.
对中国古代铜镜精湛的制造工艺的探讨不仅具有考古学上的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防腐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为此,我们用~(119)Sn穆斯堡尔谱学对两块不同年代、不同锈蚀状态的中国古代铜镜碎片表面和内层中锡的存在状态作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锈蚀状态明显不同的两块铜镜样品,在铜镜表面,锡均以Sn~(4 )氧化物的状态存在;而在铜镜内层,锡均以Cu-Sn-Pb合金的状态存在。由此看来,铜镜表面是否存在闪闪发亮的“黑漆古”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119)Sn穆斯堡尔谱学对中国古代青铜镜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铜镜表面锡以Sn~(4+)氧化物状态存在,而在铜镜内部则以Cu-Sn-Pb合金状态存在。铜镜表面是否具有“黑漆古”似与表面层中锡的存在状态无必然联系。由铜镜表面区分层的~(119)Sn内转换电子穆斯堡尔谱的分析可知,锡的存在状态由表面的Sn~(4+)氧化物逐渐过渡到内部的Cu-Sn-Pb合金,但在距离表面的不同深度区域,这两种物相相对含量比的变化速度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7.
利用穆斯堡尔方法研究了N2+、N+与 Cu基底中α-Fe纳米颗粒相互碰撞和碰撞后的热动力学过程。实验结果表明,N2+与α-Fe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存在着明显的非线性,即N2+与α- Fe纳米颗粒的碰撞截面,远大于 N+与α- Fe纳米颗粒的碰撞截面。  相似文献   

18.
将冷轧态的65%Ni的铁镍坡姆合金在480℃长时间退火热处理,其冷轧态及经不同时间退火样品的室温穆斯堡尔谱的特征如下:1.各谱都由铁磁性的六指峰组成。2.各峰的线宽都很宽。3.线宽明显不对称。4.增加退火时间使谱形不对称增加,并使谱线变宽。用Hesse法计算所得的超精细场分布的特征如下:1.超精细场分布范围在250至340kOe之间。2.冷轧态样品超精细场基本上以300kOe为中心对称分布,随着退火时间的增加,其分  相似文献   

19.
目前,制造优质、高密度磁带的磁记录材料——金属磁粉,已被认为是较理想的高密度磁记录材料。原因是金属磁粉的比饱和强度σ_s和矫顽力都比现在常用的铁的氧化物磁粉γ-Fe_2O_3的σ_s和H_c高出一倍左右。金属磁粉在实用化中存在着下列困难:一是金属磁粉在空气中化学稳定性不好,二是金属磁粉在磁浆中不易分散。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直到七十年代末美国和日本才出现用金属磁粉制成的磁带商品。我们于1981年在实验室制成  相似文献   

20.
用气氛还原氮化法成功将氮化铁纳米颗粒植入膨胀石墨,制备出具有优良磁性和射频屏蔽效能的材料。XRD测量表明不同温度氮化反应,制备的材料中含铁物相有变化。用57Fe的穆斯堡尔谱,详细分析了不同反应温度下反应产物的相组分。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上升,在400°C之前,Fe颗粒逐渐被氮化直至完全,400°C以后氮化铁中的γ-Fe4N逐渐向ε-FexN(2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