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研究了Fe-2.5V合金的渗碳及渗后合金与20钢的热压复合,结果表明,厚度为1 mm的Fe-2.5V合金,在温度950℃和碳势1.2%C条件下渗碳4h,材料完全渗透,组织为屈氏体加V4C3碳化物.将渗碳后的Fe-2.5V合金与20钢热压复合,将发生碳原子自Fe-2.5V合金向20钢的扩散,碳的扩散深度为0.12 mm.界面附近的Fe-2.5V合金组织形貌未发生改变,而20钢的组织由原来的珠光体加铁素体转变为全珠光体组织.Fe-2.5V合金的硬度在1150 Hm左右.在距界面大约60μm处,硬度开始下降,在界面处的硬度为1100 Hm.  相似文献   

2.
杨雨松  王斌 《轧钢》2020,37(5):35
为探究渗碳全流程工艺对航空轴承用钢M50NiL渗层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对M50NiL钢开展了真空低压渗碳热处理研究,分析了渗碳、淬火、冷处理和回火等工艺对渗层的组织演变及其对应硬度梯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渗碳淬火后,实验钢有效渗层深度为1.25 mm,随着碳浓度的降低,从渗层表面到芯部碳化物的体积分数和析出尺寸逐渐减小,显微硬度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冷处理工艺促使部分残余奥氏体组织转变为马氏体组织,进一步提高渗层整体硬度。经回火处理后,表面硬度有所降低。实验钢表面碳化物主要为Cr、V、Mo、Ni的碳化物。  相似文献   

3.
在45钢表面进行W、Mo、Ti离子三元共渗,以形成类似高速钢成分的合金化渗层;对该合金化渗层进行渗碳、淬火、回火处理。结果表明,离子渗金属后,渗层组织为合金铁素体,表面合金元素浓度(质量分数,%)为8W、10Mo、1.8Ti;渗层经渗碳后,显微组织为粒状合金珠光体 不同形状的合金碳化物,合金碳化物的分布与普通高速钢相比更为细小、弥散、均匀;渗碳试样经淬火、回火处理后,渗层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和均匀细小的粒状碳化物,合金碳化物为M。C(Fe,w,C)、M。C,[(FewMo)7C3]和MC(TiC、r-MoC),硬度为800~890HV0.1(相当于64~67HRC),红硬性为760HV0.1左右(相当于63HRC)。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20Cr Mn Ti钢真空低压渗碳过程中渗碳温度和渗碳时间对渗层深度、渗层硬度分布和表面碳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碳含量对渗层硬度分布的影响规律,比较了真空渗碳和气体渗碳两种渗碳工艺对盲孔结构的渗碳结果和渗层组织。结果表明,随渗碳温度的升高和渗碳时间的延长,渗层深度和表面碳含量增大,但表面硬度下降。碳含量对渗层硬度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碳质量分数为0.78%时,渗碳层具有最高淬火硬度。对于盲孔结构,相较于气体渗碳,真空渗碳能显著减小渗层深度偏差,并改善渗层组织。  相似文献   

5.
分析研究了凸轮轴用16Mn Cr5渗碳钢热处理工艺及其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16Mn Cr5钢按设计的渗碳,淬火回火工艺处理后,表面至心部碳浓度及硬度呈现平缓下降的趋势,未出现突变的状况,渗层和心部组织、渗碳层深度、表面硬度及冲击功值达到了某型号凸轮轴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型双室真空渗碳淬火设备对20Cr Mn Mo钢进行深层真空渗碳,研究了不同工艺处理后的金相形貌、显微硬度分布、表面碳浓度和扫描电镜照片。结果表明,在强渗75 min时,20Cr Mn Mo钢深层真空渗碳渗扩比以1∶20~1∶22为宜。20Cr Mn Mo钢大型重载齿轮以渗扩比1∶22进行深层真空渗碳淬火处理后,表面碳浓度为0.86%,渗碳层深度4.4 mm,碳化物级别1~2级,淬火和回火后齿轮齿面硬度分别为61.3、57.5 HRC。  相似文献   

7.
王殿梁 《热处理》2008,23(4):30-34
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Fe—V合金CD渗碳及渗碳加等温处理后的组织。结果表明:Fe—V合金CD渗碳的最佳碳势为1.40%,此碳势为渗层不出现Fe3C的最高碳势。渗层的最表层组织为γ+V4C3,次表层的组织为α+V4C3,碳化物颗粒的尺寸随渗层的深入逐渐增大,由表层的250nm增加至2.5μm。渗碳后的等温处理可以使碳化物的颗粒尺寸大大减小,更加均匀,数量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8.
等离子Mo-Cr共渗表面高速钢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20钢表面进行等离子Mo-Cr共渗及等离子超饱和渗碳复合处理,合金层接近钼系高速钢成分。表面Mo含量达到12%左右,Cr含量达到4%左右。等离子渗碳合金层表面含碳量达到2.0%以上,超过了平衡碳的计算值。经X-射线衍射分析,碳化物主要类型为M23C6、M7C3、M6C型,尺寸1μm左右。试样经随后淬火 低温回火和淬火 深冷处理(-196℃) 低温回火两种工艺,使表面高速钢层获得马氏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的细小弥散的碳化物组织,没有粗大的共晶莱氏体碳化物。经深冷处理的试样表面硬度达到l600HV,明显高于未经过深冷处理工艺的高速钢层表面硬度(1000HV左右)。用WTM-1E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仪,进行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经等离子复合处理的表面高速钢层,与渗碳淬火及低温回火的试样对比,摩擦因数减小,仅有0.07~0.08。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精密气体渗碳等温淬火工艺对18Cr2Ni4WA钢渗层硬度、深度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总渗碳保温时间的延长,渗层深度增加,但硬度曲线变得平缓;在相同总保温时间的情况下,强渗时间越长,渗层越深;而当扩散时间相同时,强渗时间越长,淬火后表层的硬度较低。优化的精密气体渗碳工艺为:保温温度均为910℃,强渗阶段碳势1.20%,保温3 h;扩散阶段碳势0.80%,保温1 h,渗碳后进行等温淬火,可以获得(1.2±0.1)mm渗层深度。渗碳淬火后渗层组织良好。该工艺成功应用于衬套零件的实际生产,满足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渗碳对2205双相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化学成分及性能的影响,对该钢进行了高温渗碳和固溶时效处理。结果表明:渗层由扩大的奥氏体和小块状铁素体组成。渗碳后奥氏体与铁素体内部有错综杂乱的位错缺陷,铁素体晶内有微量规则的析出相。再经过固溶时效处理,晶界处与晶内均有不同形状的碳化物析出。渗层的C、Cr含量升高,Fe含量降低,且渗层铁素体中的Cr、Mo含量要高于心部铁素体。由于渗层的奥氏体固溶了较多的碳元素,渗层的硬度高于心部组织,硬度从表面到心部有缓慢的过渡;渗碳前后耐蚀性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系统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在回火的Zr-Al-Ni-Cu-Ag块体金属玻璃中发现了准晶相和纳米准晶相。具有五次对称性,三次对称性及二次对称性的选区电子衍射谱及微束电子衍射谱证明初始晶化过程中析出的相为二十面体准晶。定量观察表明高的形核率是纳米准晶形成的原因。添加银有助于纳米准晶的形成。二十面体准晶相在初始晶化过程中的析出暗示着块体金属玻璃和二十面体结构之间存在着本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法兰盘模锻成形的是保证坯料充满整个型腔,模具结构参数对金属流动的影响较大,采用3-5节点轴对称弹塑性有限元程序,对带有薄法兰的轴承座的模锻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从而选择出模锻成形的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对喷丸成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建勤 《锻压技术》2000,25(1):42-43
对预应力喷丸成形进行了试验研究,指出预应力可以改变其对应的预变形与预应力喷丸变形之间的大小关系,在以改善喷丸型面纵向直线度为主要目的的预应力喷丸成形中,预应变取值051000~11000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对厂内工业炉的节能环保系统的改造,不但实现了节能降耗,而且大大改善了工厂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半冲孔在精冲中精确定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种精冲零件精冲加工时的定位问题的研究、实验及生产,讨论了该零件可能的定位方法,分析了基特点,提出了应用半冲孔进行多工步精冲精确定位的方法,并且该方法在实验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一种小悬臂零件精冲加工的研究、实验及生产,讨论了该零件可能的精冲工艺方案,分析了各工艺方案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精冲加工方法,有利于精冲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石萍  刘燕 《锻压技术》2003,28(4):35-37
边界单元法作为一种数值方法,具有降低维数、减小计算量及计算精度高等特点,非常适合于有塑性变形问题的分析。本文建立了刚塑性边界单元法,并用该方法计算了平板轧制中轧件的流动速度,验证了中性面的存在,从而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钛合金及其成形技术在民品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海峰  张治民  李保成 《锻压技术》2003,28(4):44-46,61
对国内外近年来钛合金及其成形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民品应用钛合金的障碍,提出了钛合金近净成形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效地推动钛合金在民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平面纯剪切大变形等效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分析了平面纯剪切大变形的变形特征 ,基于应变累积的观点 ,推导出等效应变值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0.
用侧向挤压法成形不锈钢-铝复合接触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锈钢-铝复合接触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但是现有的几种制造方法都存在明显不足。本文用侧向挤压复合法进行了实验研究,设计了一套适合于1000kN立式液压机的侧向挤压装置,并利用此装置进行了不锈钢一铝复合接触轨的成形,优化了工模具结构,得到了相关工艺参数。通过对复合效果的分析表明:用侧向挤压法生产不锈钢-铝复合接触轨是方便可行的,此模具合理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