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裂缝-孔隙型气藏早期出水,对气藏的开发将带来非常不良的影响,文章以川东地区典型的“小而肥”气田胡家坝气田石炭气藏为例,分析了气田的出水情况,提出了下一步气藏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2.
裂缝-孔隙型气藏早期出水,对气藏的开发将带来非常不良的影响.文章以川东地区典型的"小而肥"气田胡家坝气田石炭系气藏为例,分析了气田的出水情况,提出了下一步气藏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3.
嘉二1气藏是三岔坪构造的主力产层,单井产量高且不含水.由于该气藏为裂缝型气藏,储层在常规测井资料上反应为致密层特征,依据常规测井资料难以准确划分储集层.利用阵列声波的斯通利波能量曲线的衰减情况可以准确地划分储层,经过实际应用,证实该方法在该区的应用效果良好,切实町行. 相似文献
4.
以牙哈(YH)凝析气藏E+K区块M井组为例,建立典型井组数值模拟模型,对注气提高采收率主控因素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注采部位、注入介质、注气量、注采比、注气时机及压力恢复程度不同的条件下,模拟生产效果并对井组注气方案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上注-下采”、循环注气、注气量(30.50~36.60)×104m3/d(年注气量为原始地质储量的2.50%~3.00%)、维持较高地层压力(衰竭至不低于露点压力)等条件时,凝析油开发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YH凝析气田注气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为凝析气田中后期开发调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四川盆地南部长宁地区两口页岩气井,利用不同流体充注下的核磁共振、场发射扫描电镜、有机地化、X-衍射、现场解析等实验测试,研究富有机质页岩中有机孔和无机孔的微观特征及其发育程度,重点探讨不同孔隙类型对吸附气、游离气赋存的影响,认为研究区内过成熟时期页岩中有机孔孔隙度增加不利于吸附气的赋存,游离气在有机孔中的储集受多种因素制约;而吸附气在无机孔中的赋存主要受黏土矿物影响,游离气含量随无机孔孔隙度增加而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中有机孔孔隙度为0.55%~3.32%,平均为1.66%,无机孔孔隙度为1.12%~3.27%,平均为2.39%;游离气含量(平均为1.57 m~3/t)高于吸附气含量(平均为0.94 m~3/t);过成熟时期页岩有机孔孔隙度增加以孔径增大为主导,随着有机孔孔隙度从0.55%增加至3.32%,有机孔中吸附气含量则从1.25 m~3/t降至0.58 m~3/t;同时,在有机孔储集条件更优异的井中,游离气含量与有机孔孔隙度相关性较差(R~2=0.032),游离气在有机孔中的储集受到多个因素共同控制;黏土矿物多样化的结构丰富了页岩的比表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储集层中裂缝较发育,本文基于地表露头、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运用工业CT、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储集层多尺度裂缝类型、分布特征及成因,并对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储集层裂缝可分为三级,分别是Ⅰ级宏观裂缝、Ⅱ级微细裂缝、Ⅲ级显微裂缝,再根据裂缝长度和成因将Ⅰ级宏观裂缝分为Ⅰ1,Ⅰ2两类,Ⅲ级显微裂缝分为Ⅲ1,Ⅲ2两类.研究结果表明:由天山造山带到盆地内部Ⅰ级宏观裂缝发育程度由强到弱,裂缝密度由第1排的1.6条/m到第3排的0.8条/m;Ⅱ级微细裂缝主要发育在各构造带的砂岩储集层中;Ⅲ级显微裂缝主要发育在第1排构造带的砂砾岩储集层中和北部斜坡带的砂岩储集层中.南缘侏罗系—白垩系储集层裂缝发育程度受构造应力、储集层岩性及岩矿组成、储集层厚度等因素控制.构造应力强则裂缝发育程度高,单层厚度较薄的细砂岩、中砂岩较粉砂岩、粗砂岩和砂砾岩更易发育裂缝.长英质碎屑颗粒、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的储集层更易发育裂缝. 相似文献
7.
8.
SH10-P21井是松滋油田红花套组底水油藏开发的一口水平井,射孔段垂深距油水界面仅20m,为了延缓底水锥进,延长无水采油期,采用了变密度射孔、均匀酸化、中心油管控压控水完井技术,开创了江汉油田底水油藏完井新模式,对今后底水油藏开采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气层解释下限的确定是致密气藏储层分类和储量评估的基础条件。苏里格气田X区块进入开发中后期,部分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出水现象,需要通过测井解释确定气水分布情况,而缺乏单层试气试采资料。通过分析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气性的相互关系,确定了影响储层含气性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生产曲线典型特征确定储层流体类型,通过测井响应参数与产能之间的关系反推储层流体性质,进而提出了该区块的气层解释下限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复杂油气成藏过程,对该地区石炭系16块储层样品进行岩相学观察、烃类包裹体荧光颜色和微束荧光光谱定量参数分析,以及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确定油气充注幕次和成藏时间.结果表明: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共经历3幕油和1幕气充注过程,分别距今276.0~250.0、16.0~6.0、5.0~2.0和1.0~0 Ma.该地区包括两期成藏:第一期为海西晚期(距今276.0~250.0 Ma),油气主要来源于下部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第二期为喜山中—晚期(距今16.0~0 Ma),油气主要来源于下部寒武—奥陶系和上部石炭系烃源岩,具有混合来源特征,为研究该地区油气成藏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底水锥进对砂岩底水气藏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采气速度、底水能量、射开程度等参数对砂岩底水气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各种因素对生产动态的影响都是在基本模型基础之上,通过调整相应的参数值修改模型,计算方案的开发指标,对比分析各种参数值的变化对开发指标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影响底水锥进开发动态的敏感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气藏底水上升规律,在分析典型井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单井地质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不同采气速度、夹层渗透率、水体倍数等因素对气藏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底水凝析气藏合理采气速度为3%,水平井合理长度为600m,气藏夹层发育有助于提高底水凝析气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考察温度、盐度等因素对优选NPLS凝胶颗粒体系的影响,评价聚合物复合NPLS凝胶颗粒体系的调驱效果。实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NPLS凝胶颗粒体系的膨胀倍数增加;随着盐度的增加,体系的膨胀倍数减小;在长填砂管物模调驱实验中,聚合物复合NPLS凝胶颗粒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入性。 相似文献
14.
准确预测水侵前缘的水侵速度和累积水侵量,对油气田的开发技术对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渗流力学原理,针对有边水带油环的气藏建立了计算其水侵速度和水侵量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油环带渗流阻力的变化而引起的水侵速度的变化。通过论证和计算,得出了快速、实用的求解算法。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实例计算,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底水油藏水平井三维物理模型,研究了标准水平井以及不同井身轨迹水平井底水驱过程中的出水规律。从底水驱水平井开采的理论研究入手,建立了统一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表征出水规律的无量纲参数团—底水驱出水准数。通过建立的水平井三维物理模型的底水驱室内实验结果验证了底水驱出水准数的准确性,为底水油藏水平井实际开采过程中出水部位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出水部位开展相应的治理工作,延缓水平井底水突进。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卫2块气顶底水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应用地质建模软件建立起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展现出气顶底水油气藏的构造和储层特点,通过建立不同的油层、水层、气层物性解释图版,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精确计算出储层非均质参数,描述了该断块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VIP数模软件描述了剩余油分布特征,讨论了气顶底水油气藏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采系统局部不完善区、未注水的弹性区、未受油水井控制的储量损失区;而剩余气则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和顶部砂组.根据所提出的剩余油气分布认识,进行了治理方案部署,经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均年增油2.3×104t,年增气0.2×108m3,年综合递减减缓2.1%.实现了油气同时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17.
水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保障和战略资源。原水供给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估计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新需求,增加洁净的原水比重,保障城乡的供水安全。在水库建设方面,要开辟财政与市场多元融资渠道,完善水价形成与补偿机制,健全水库和流域立法,并创造条件开展原水供给与保护的跨流域市场化合作。 相似文献
18.
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渗透油藏水驱效果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水驱特征曲线法、实验分析法、解析法、数值模拟法,但这些方法中给出的评价指标都比较单一和局限,尝试结合油藏工程和模糊数学中的相关理论,以江汉油田陵76区块为例,对该低渗透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及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弱水侵气藏的单井动态控制储量,若通过忽略水侵按照定容封闭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计算,结果误差较大。针对此现象,提出一种简单计算方法。在考虑弱水侵气藏的存水体积系数为常数的基础上,将水驱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左右两边分别独立形成新的方程,利用其与累计产气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参数的简单调整,直接可得气井控制储量和气藏存水体积系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