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地处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兴文县,是一个“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大山区县。全县总面积104万亩。耕地17.5万亩。农业人口122253人。有17个公社,126个大队,884个生产队。宜漆面积约15万亩。兴文县原有大木漆树20多万株。1974年以来,新栽漆树500万株,成活350万株。野生漆林约5千多亩。现有漆树资源400万株左右。生漆年产量100~120担,收购量60~70  相似文献   

2.
<正> 解放前,城口县生漆产量一直是很低的。到1950年仅收购生漆7.5吨,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重视多种经营的发展,漆树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生漆产量不断增加。1959年全县收购生漆达到100.5吨;1969年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降到74.7吨;粉碎“四人帮”后,到1979年收购81.4吨,开始回升;1986年达到142吨。解放37年来,全县共收购生漆2516吨,价值3048.4万元;漆蜡收购量为4095.5吨,价值494万元;两项合计  相似文献   

3.
<正> 云南省大关县高桥公社新场大队去年给国家交售生漆7800多斤,人均3斤多,收漆籽10万多斤,两项共收入现金71000多元,人均收入近30元,占全大队总产值的32.5%。新场大队地处半高山区,漆树资源丰富,全大队有漆树30多万株,投产漆树10多万株。大队对漆树实行清点造册,承包到户,收益包干,上交的办法,调动了漆农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熊必升 《中国生漆》1992,11(4):6-10
城步县于1973年开始引种大木漆,已近20年,生产、生长情况怎样?众说不一。本文在对全县引种的大木漆树作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及有关观察分析后,得出了引种大木漆树是否成功的浅见,并对今后发展生漆生产提出了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漆树栽培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造林方法还仅限于零星或小面积的人工直播、埋根、植苗等,资源发展缓慢。为了迅速扩大漆树种植面积,增加生漆生产,满足需要,从1975年开始,我省先后在汉中、安康等地区进行了漆树飞插造林试验,已飞播漆松混交林40多万亩,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采用了漆树与华山松混播,漆树与油松混播两种类型。漆、华混插,漆树一亩成苗约250~500株,华山松  相似文献   

6.
<正> 最近几年,商业部西安生漆研究所等单位经调查证明,生漆是一种高级涂料,用途广泛。我国使用生漆的历史大约有6000多年。举世闻名的中国漆器——工艺品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出口产品。解放以后,我国的生漆生产发展较快,到七十年代中期,漆树已从1亿多株发展到2.5亿多株,生漆收购量3万多担。1978年以来,随着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生漆生产蓬勃发展。现在全国漆树已增加到5亿多株,年产商品生漆5万担。供应出口每吨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中国生漆科技发展概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张健  李萍 《中国生漆》2000,19(2):4-11
生漆是中国特产,俗称国漆,誉为“国宝”。系统综述了漆树的生态学特性,回顾了二十世纪生漆生产发展历程,漆树和生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以及生漆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分析了阻碍生漆行业发展的原因,提出了生漆生产和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 成县位于陇南山区。全县共有20个乡,243个行政村,205700人。耕地面积428000多亩,有适林荒山、荒坡20多万亩。海拔1000~1800米,年均气温12℃,年降雨量690多毫米,无霜期210多天,发展漆树等经济林木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县发展生漆生产是从1980年秋季开始的。四年来,我们在省供销联社的大力支持和当地党政的领导下,为发展生漆生产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栽植漆树72741亩,724万株,其中1983年秋季栽植29666亩,294万多株。新发展漆树已超过了原有天然漆林的4倍以上。还垦复天然漆林2500亩,抚育人工漆林15000亩,举办当地  相似文献   

9.
<正> 湖北恩施地区是“坝漆”的故乡,生漆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漆树历来沿用“粮漆间作制”栽植。家生品种发展很快。目前,全区漆树已发展到10O余万亩,6000余万株,为解放初期资源的10多倍。但从科学的角度和长远的观点去看,“粮漆布局”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一、粮漆布局现状目前粮漆布局不够合理,具体表现是:在发展中没有全面考虑人口、耕地、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0.
实现国漆复兴战略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环境保护、国漆文化、生漆应用和漆树资源等方面阐述了实施科技兴漆和实现国漆复兴战略以及发展漆树资源和扩大生漆生产的有利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 漆树是主产我国的重要经济树种,具有多种经济用途,其次生产物——生漆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涂料,也是我国的特产之一。发展生漆生产,进行漆树和生漆的研究,需要多种学科联合作战,要求生产、科研和有关高等学校共同协作。在商业部、国家供销总社的组织领导下,从1970年开始,在漆树品种资源优良、品种选育、生物学特性、栽培繁殖、割漆技术、生漆成分,生漆改性加工以及漆  相似文献   

12.
<正> 贡山县地处滇西北高原边远山区。位于碧罗雪山、高黎贡山之间。怒江、独龙江直通境内。全县居住着近3万傈僳、怒、独龙等族人民,历史上就有栽漆树的习惯。但他们栽漆树主要是为了采摘漆籽,加工漆油供食用。很少割取生漆。担心割漆会影响漆籽收入。解放后,商业部门曾组织过几次割漆,由于技术没有掌握好,又割了狠心漆,致使漆树不结籽或少结籽,为此,群众更不愿意割漆了。  相似文献   

13.
<正> 安徽省泾县铜山公社王家岗生产队社员丁要山,响应十二大号召,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秋收秋种结束后,栽种漆树5000株。去年林业“三定”后,丁要山一家分得自留山20多亩,很想栽种漆树,但又怕政策不稳定,责任搞不长。学习了十二大文件后,使他认识到栽种漆树,发展生漆生产,是为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产值翻两番贡献力量,也是生产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识提  相似文献   

14.
我国部分生漆的组分及其质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漆是由漆树上采割下来的一种天然漆,漆树在我国分布很广。全国有二十一个省市五百多个县有漆树资源,品种多达几十种。为了加速我国生漆的发展,以满足四个现代化用漆的需要,发掘并推广良种漆树是必要的。我们在过去研究并建立生漆分析测试方法的基础上,对我国部分生漆产区中不同品种的生漆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对生漆中总漆酚、三烯漆酚、水份、乙醇不溶物、漆酶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引言漆酚是生漆的主要成分。从漆树上割取生漆是目前国内生漆生产的唯一方法。但是割漆劳动强度大,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许多被认为无法下刀的漆树,实际上还含有较多的生漆。弃之可惜,但又无法得到。日本人为了能获得更多的生漆,把割过漆的漆树枝条砍下,将粗枝刨伤得“枝漆”,细枝放在积水里割伤,口向下浸渍,到冬天在炉边用小刀将其四周割开,得渗出少量的“滩漆”。还有的将砍下的枝条切成  相似文献   

16.
<正> 甘肃是我国生漆重点产区之一,漆树资源丰富。据统计,1980年底全省有漆树2096万株,其中自然资源2036万株,人工造林60万株。建国以来最高年收购量达3927担。根据全国第三次生漆科研会议精神,我们对甘肃省漆树分布规律和品种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7.
在泰国,漆器艺术和生漆工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且多交叉的学科。在泰国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工匠们所使用的生漆主要从Gluta usitata和Gluta laccifera等漆树采取,部分则是从中国进口,系Rhus verniciflua等漆树所产生漆。传统的泰国生漆工艺包括印刷技术、螺钿和珍珠镶嵌技术,以及建筑装饰工程、雕塑等领域。由于生漆是从漆树获得,所以泰国政府的禁止伐木政策致使生漆的产量非常低,已经成为泰国生漆工艺和生漆工业发展的桎梏。本文就泰国生漆的历史、生漆工艺的沿革、生漆工业的发展、漆树的品种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综述,并展望了泰国生漆的将来,使读者对泰国的生漆发展史有个较为具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论述了贵州省生漆历史概况。古生物资料证明,贵州是我国漆树起源中心地之一,且生产、栽培、利用历史悠久。贵州产漆区人民对漆树有性繁殖技术的研究总结,至今对生漆发展有重要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漆树漆酶同功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引言漆酶(EC.1.10.3.2)是一种广泛分布在较高等植物和真菌中的兰色含铜氧化酶。它能够催化多酚及多胺类物质氧化,在生漆干燥和成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1]目前国外对漆酶的催化机理、氨基酸组成、稳态动力学等作了大量研究工作,[2]并且将真菌漆酶和漆树漆酶也作过比较分析。[3]但从一株或同一品系的漆树中分离到两株分子量大小不同的漆酶同功酶迄今未见报导。我们在作样品提取漆酶分析时,从同一株漆树中得到的粗漆酶经sephadexG-100柱层析(25×60cm2)分离得到两种漆树漆酶同功酶Ⅰ、Ⅱ。再分别经sephadexG-200…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生漆生产的发展,我国不少地区大面积种植了漆树。部分地区漆树虫害严重发生,给漆区农民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本文就漆树的几种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及较成熟的防治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