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实际工程中的钢烟囱结构设计为例,阐述了钢烟囱的设计过程,并将部分计算过程在SAP2000中与手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高耸结构的机算与手算的部分差异。  相似文献   

2.
宋楠  王海 《浙江建筑》2007,24(2):12-15
应用Fortran语言自编大跨组合梁的分析程序,并结合常用结构设计软件SATWE进行大跨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在整体结构计算时,该程序将组合梁换算为SATWE可识别的工字型钢梁。与通常的单独设计组合梁相比,梁上荷载和边界约束更接近真实情况。该程序不仅能设计无板托的组合梁,也可用于设计有板托的组合梁。工程算例表明,设计结果与手算结果较为吻合,从而避免了繁琐的手算程序,并证明其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张雪波  张婷  田川 《四川建筑》2014,(4):159-162
钢筋混凝土旋转楼梯既可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又能体现建筑造型的美感,在公共建筑中被广泛采用。建筑形式不规则、结构传力复杂的钢筋混凝土旋转楼梯,采用手算或常用结构设计软件进行设计都有很大的难度。借助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该类楼梯进行建模分析,可以减小手算的工作量并提高计算精度,并将分析结果作为设计依据。此外,文中还对SAP2000建模和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依照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J10 - 89)的有关规定 ,通过用FORTRAN语言编程实现了钢筋混凝土二阶段受力叠合结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工程实例将本程序电算结果与手算结果进行对比 ,初步验证了用本程序来设计二阶段受力叠合结构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胡雷鸣 《江西建材》2013,(2):167-168
路面的设计决定这路面的结构,文章就沥青路面的两种设计方法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中的不足,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仅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鹏飞  陈崇驹 《山西建筑》2007,33(27):283-285
通过调查检测合肥市现有的沥青路面,对路面的破损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合肥市近年来沥青路面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合肥市沥青路面的典型结构,为合肥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材料设计、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国外永久性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理念。借鉴国外提高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成功经验,对改变我国目前单一使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状况,使不同的路面结构得到合理的应用,防止沥青路面出现早期损坏,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沥青路面设计理论及标准,分析了现行规范中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考虑当前沥青路面的损坏特点及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特点,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过程。提出了混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为今混合武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应用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超薄白色罩面(UTW)结构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上超薄白色罩面(UTW)结构设计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计算了UTW路面结构的荷载应力。通过计算确定了UTW路面的设计荷位为纵缝边缘中部。基于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Et)和旧沥青层模量(Ea)及统计分析结果,提出结构强度综合系数为Rj=E(t1/3)×log(Ea),得到了Rj<17时的板厚设计图表,并验证了Rj<17适用于我国大部分需要修复的沥青路面的路况。借鉴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在考虑疲劳及可靠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温度和荷载综合影响的UTW路面结构设计计算公式,并通过足尺试验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对确保UTW层间黏结的施工方法进行了探讨。最后探讨了UTW路面结构的适应性,并指出其在重载高等级道路的适用性尚需实体工程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由于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不完善、混合料设计方法不合理等问题,使得我国沥青路面早期病害严重,导致频繁的维修改造或重建,这给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永久性沥青路面是指在设计年限内无结构性修复和重建,仅需根据表面层损坏状况进行周期性维修的路面。论文从结构原理、层位功能、混合料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四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永久性沥青路面设计的基本理念,并以广州到河源高速公路惠州段路面工程为例,提出适合该地区的永久性沥青路面结构方案。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为了适应新编规范的要求,根据专业建设目的和学校教学大纲文件的规定,修改了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现有教学大纲:增加了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章节中多层体系换算的授课内容;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章节的内容全部按新规范进行了替换;增加了路面章节中的习题课;重新编写了基于新规范的课程多媒体课件。此次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完善教学大纲,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知识。  相似文献   

12.
指出长寿命路面是目前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选择和设计的新趋势,从结构特点、结构设计和结构损坏模式等方面对长寿命沥青路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从而促进长寿命沥青路面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吕玲玲 《山西建筑》2010,36(23):294-295
结合唐山市银河路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实例,通过对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提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沥青加铺层的结构设计方案,并总结了一些技术要求与措施,以保证沥青加铺层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沥青路面抗剪切性能的重要性,从内摩阻力、粘结力、路面结构层设计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提高沥青路面的抗剪切能力,以保证沥青露面的正常使用性能,确保沥青路面的舒适度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杨松  张金喜 《市政技术》2007,25(5):371-374
纳米技术是在微观结构尺寸范围内研究材料的性质和应用。而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主要由在微米和纳米尺寸下发生作用的结构元素和行为决定。将纳米技术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沥青路面材料的研究上,对于提高沥青路面的力学性能和服务能力,具有广阔的前景。文章概述了沥青路面材料的组成和纳米技术在沥青路面中应用的有关研究领域,目的是促进纳米技术在沥青材料和沥青路面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余晓前  曹永清 《山西建筑》2007,33(35):249-250
对当前乡间道路沥青路面施工现状进行了分析,简要概括了乡间道路沥青路面容易产生质量问题的几个原因,从结构设计、施工方法、管理程序、日常养护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保证乡间道路沥青路面质量的四种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结构力学教学为中心,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高层建筑两门课程的教学,以及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教学内容体系规划、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加强对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的建设,形成了"知识—训练—实践"良性循环的新型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面向工程实际的力学分析与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教学中,提出并实践了"五四三"教学模式:预习—精讲—讨论—设计-验证的"五步教学法",基础理论层次、CPU层次、存储层次、外围设备层次的"四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原理与设计相结合、部件与系统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组织原则。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以验证为主的课内实验、以设计与综合为主的课程设计和以创新为主的课外"大学生创新实验"三环节,环环紧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硬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桥面沥青铺装设计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经验设计法的桥面沥青铺装理论设计方法。利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分析桥面沥青铺装受力特性,发现“肋间距”与桥面板厚度是影响沥青铺装受力的关键因素,基于此结论,新设计方法采用两跨连续叠层梁作为铺装受力计算的基本模型。基于桥面沥青铺装疲劳开裂以纵桥向裂缝为主的工程实际,以及桥面沥青铺装的有限元计算结果,确定铺装顶面最大横向弯拉应变为控制指标,分别以铺装表面弯拉应变相等以及铺装底面弯拉应变相等的条件,利用弹性层状体系计算程序“BISAR”,计算得到铺装结构的“当量土基模量”,从而将桥面沥青铺装设计与一般沥青路面设计相联系,形成较为系统的桥面沥青铺装力学设计系统。采用桥面沥青铺装力学设计方法的算例表明,钢桥面的“当量土基模量”较大,计算精度较高,水泥混凝土桥面的“当量土基模量”非常小,对计算过程的数据精度有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a hierarchical approach is propos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fatigue cracking in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s considering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lexities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material behaviour, design parameters characterization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avement response as well as damage comput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ed hierarchical approach, three damage computation levels are identified and proposed. The levels of fatigue damage analysis provides pavement engineers a variety of tools that can be used for pavement analysis depending on the availability of data, required level of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computational power at their disposal. The hierarchical approach also provides a systematic approach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pavement deteriorati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 empiricism associated with pavement design today and the transition towards the use of sound principles of mechanics in pavement analysis and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