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2.
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解决好供需水矛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系统掌握好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以河北省某市为例,在系统分析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供水能力、水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5个层面建立了由22项二级指标构成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用于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对该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多级模糊评价。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等级为中等,其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评价等级为较好,水资源禀赋条件、供水能力、水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等级为中等,研究成果符合该市现阶段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情况,对于该市优化水资源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层次分析法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利用层次分析法从流域的水资源、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评价该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水平,摸清流域的水资源承载状况,并且对规划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综合评价对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水贫困指数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资源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对中国主要流域和分区的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海河、淮河和长江流域水资源贫困指数较小,开发潜力较小,其它流域和分区水资源贫困指数较大,有一定的开发潜力。经对比分析表明,评价结果与事实基本相符,说明本文建立的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可靠有效的,能为水资源规划、跨流域调水和水利工程运行提供较可靠的水文依据。  相似文献   

6.
蔡建丽  雷晓云 《人民珠江》2011,32(3):5-6,30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干旱区绿洲城市石河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进行分析,得出在目前状态下,石河子市水资源承载力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应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聊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聊城市综合评分值对v1的隶属度为0.7354,综合评分值仅为0.178,表明聊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有相当的规模,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小。今后应该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对水资源的治理及保护。  相似文献   

8.
根据阿克苏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建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中的各因子进行分析,确定了评价体系中各因子的具体权重,得到了各个因子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排序,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为阿克苏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大连市水资源总量、供水量、需水量、土地面积及人口数普查数据等为基础数据,参照我国水资源分析中的多种指标择取方式,从水资源利用、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3方面,构建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大连市2000—2013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计算和评价,并通过基础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对2020年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预测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用水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能够反映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大部分信息,因此作为主因子来进行权重的计算。通过可变模糊评价模型计算,2000—2013年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等级为1~2级,说明大连市在这14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较高水平,水资源的供给量基本上满足该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发展需求。为保证水资源的持续供给,须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预测评价结果为2级,表示在未来几年内,大连市已经逐渐实现维持水资源稳定开发的战略目标,大连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得到了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赵淑杰  张利  刘丹  康健 《东北水利水电》2013,31(2):52-54,72
分析防洪安全评价的影响因素,创建防洪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将此模型应用于辽河流域的实例中,对辽河流域的防洪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辽河流域防洪体系经过多年建设,防洪安全明显提高。该模型在防洪安全评价中合理、实用,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应用基于熵权的模糊评价方法对石羊河流域及其两个行政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当前该流域水资源承载量远远超出其承载能力,随着流域的规划治理,水资源承载力逐步提高,但是该承载力水平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更加合理有效的规划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之一。为使高淳县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水资源合理利用,很有必要研究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动态性,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出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影响较大的几个指标并确定其权重。对南京市高淳县各分区及整个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和预测,得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潜力的变化情况,为高淳县水利和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河池市水资源现状,先构建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计算确定各层指标权重,采用率定方程确定各指标的安全度,应用综合指数法对河池市水资源状况进行了综合安全评价。研究表明,2005-2010年河池市水资源系统总体上处于安全状态.但仍有很多指标不安全,甚至为严重不安全。为保证社会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协调发展.对河池市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评价地区水资源安全与否的一个基本度量,其理论与应用研究意义重大。根据DPSIR框架展开水资源承载力因子分析,得到一个4层递阶结构的指标初选框架,并构建了一套全面的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以汉江流域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AHP-Fuzzy)展开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不调水情况下,江汉流域3级分区中,丹江口以上分区水资源承载力优于其他2分区;实施调水后,各分区水资源承载力受跨流域调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均可认为已达到基本可承载状态。  相似文献   

15.
海拉尔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准确评价海拉尔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对未来作出预测,以2006年为现状年,选取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利用率、城镇人口比例、供水模数、需水模数、生活用水定额、河道外生态用水率7个评价指标,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拉尔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海拉尔河流域2006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发展功能区划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依据,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的基础和依据之一。本文通过水资源基础评价、基于水资源负载指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和基于人水关系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云南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云南省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总趋势为西多东少,南多北少,山区多、河谷平坝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大部分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受地形条件限制,兴建水利设施较为困难,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从人口角度来看,云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良好,绝大部分地区为水资源盈余状态,水资源承载力盈余县市占93.8%。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与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通过采用量化模型对水资源价值开展科学计量和评估,一方面为政府制定相关水资源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能通过直观科学的数据引导民众提升节水意识,促进当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水资源价值评估模型为基础,选取水质、水量、社会经济、人口、生...  相似文献   

18.
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现阐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并着重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耦合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而且对这些途径进行了分析.同时在海河流域进行了实例研究,提出了提高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最后,文章指出,为找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最有效的提高途径,需从区域的特殊情况出发,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将各种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与承载能力的结果分析有效结合起来,并与本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提出了具体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计算模型。将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应用到大连市1996年-2007年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研究当中,结果表明,大连市水资源整体上处于可承载状态但已接近极限。提出了提高大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并计算大连市2020年及2030年三种不同供水条件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