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丙烯酰胺-DBMA反相乳液共聚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SPAN80作为乳化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作为引发剂,进行丙烯酰胺-N,N-二甲基-N-丁基-N-甲基丙烯酸乙酯溴化铵(DBMA)反相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反应条件等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考察了该共聚物乳液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2.
陈梅  冯雪钢  石磊 《硅谷》2012,(14):133-134
详细地介绍聚丙烯酰胺特点,针对反相微乳液这种合成方法展开重点讨论,并总结聚丙烯酰胺在油田中的应用,最后对聚丙烯酰胺的发展前景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3.
丙烯酰胺和阳离子型单体反相乳液共聚合及其絮凝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溶性偶氮引发剂V50和NaHSO3组成的复合引发剂,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酰胺(AM)共聚物PDA。研究了引发剂种类及用量、乳化剂的HLB值及其用量、EDTA用量等因素对共聚物PDA的特性粘数[1]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合引发剂V50/NaHSO3效果优于APS/NaHSO3,其最佳用量为0.6%;复合乳化剂最佳HLB值为5.7,乳液体系稳定,其最佳用量为8%;EDTA用量为0.8×10^-4%,制得特性粘数为902mL/g的共聚物PDA。对PDA的絮凝性能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含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共聚物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以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BOA)作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制得的四元体系的共聚物乳液。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乳液胶粒的微观结构和形态,并对共聚物乳液的流变性,稳定性及其交联后的溶胀进行了测试,考察了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及其含量和聚合方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薄膜反应器在UV光直接引发丙烯酰胺(AM)反相乳液聚合中的应用。以OP-10/Span-80为复合乳化剂,环己烷为溶剂,在室温且不使用引发剂,采用UV光直接引发AM反相乳液聚合,所得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达107。考察了单体浓度、光照强度、液体流量、转速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浓度增加,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提高,聚合速率先增加后减小;随着光强的增大,单体转化率和聚合速率增加,而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下降;随着转速的增加,单体转化率和相对分子质量先增加后降低,当转速为300 r/min时达到最大值。通过调节转盘转速和原料流量得到最优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6.
无皂乳液共聚合的动力学和机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疏水性单体苯乙烯与较大亲水性体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无皂乳液共聚合,研究共聚单体组成的变化对聚合动力学和成核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速度随MMA摩尔分率fMMA的增大而增大,在较低的fMMA下,离子强度的变化对产物乳胶粒径的影响较大,随着fMMA的增大,离子强度对乳胶粒直径的影响逐渐变小,这证实了共聚合体系中间的存在着均相成核和胶束成两种机理,随着fMMA增大,均相成核的倾向增大而胶束成核的倾向减小  相似文献   

7.
高单体浓度范围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 Span 80和 OP- 10为乳化剂 ,白油为连续介质 ,过氧化二碳酸 (2 -乙基己酯 )为引发剂 ,进行了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了较高单体浓度范围内聚合速率和分子量与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的关系 ,得到 Rp∝ [M]2 .2 4 [I]0 .81[E]0 .59,Mv∝ [M]0 .92 [I]n[E]-0 .37,其中 [I]=2 .5 7× 10 -4 mol/L~5 .14× 10 -4 mol/L时 ,n=0 .93,[I]=5 .14× 10 -4 mol/L~ 7.96× 10 -4 mol/L时 ,n=- 1.62。Rp 对 [M]的反应级数高达 2 .2 4 ,可能的原因是单体参与了引发过程和聚合区域粘度的影响。Rp 随着 [I]先增大后减小 ,可能与不同引发剂浓度范围内链增长自由基终止方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8.
反相微乳液体系制备聚合物PAMMAH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烯酰胺聚合物作为工业助剂被广泛应用于石油钻井、造纸和水处理等行业。简要介绍了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发展趋势、乳化剂的选择、反相微乳液的制备方法以及丙烯酰胺-马来酸酐(PAMMAH)共聚物的应用前景。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丙烯酰胺三元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制备及其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电导法考察了不同HLB值时的电导率变化规律,研究了正丁醇、氯化钠和醋酸钠的加入对微乳液体系电导率的影响,制备了稳定的丙烯酰胺三元反相微乳液体系,并优化了该体系的聚合工艺,测定了乳液中聚合物的固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M.结果表明:HLB值为7.5时体系的电导率σ变化较小,加入5.0%(wt)的氯化钠或加入10%(wt)的醋酸钠可以增加体系的溶水量.聚合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连续测定丙烯酰胺三元反相微乳液体系σ的变化来寻求聚合工艺配比参数是可行的,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不同引发体系及引发剂用量对丙烯酰胺~苯乙烯的无皂乳液聚合反应的单体转化率及产物粒径、动力粘度、表面电荷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固含量为30%、KPS引发剂的用量≥O.1%、KPS-NaHSO。引发剂的用量≥0.25%时,可获得单体转化率大于96%、AM的质量分数为0.6~O.8的AM—ST共聚物乳液;产物的胶粒粒径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动力粘度随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采用胶体滴定法测定的胶粒表面电荷量基本与引发剂用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淀粉丙烯酰胺反相乳液体系的稳定性及接枝共聚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pan80和Tween80为复合乳化剂,制备了稳定的W/O型淀粉丙烯酰胺反相乳液。探讨了乳化剂HLB值、油水比、乳化剂用量对乳液类型及稳定性的影响,得到最佳配方:乳化剂HLB值6.49、油水比1∶1、乳化剂用量3%。在此反相乳液体系中,成功进行了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 h、引发剂浓度0.0175 mol/L、单体与淀粉质量比1.5。在此实验条件下合成的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之聚合率和接枝效率分别可达95.46%和95.10%以上。  相似文献   

12.
PS/P(BA—BOA)核壳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BOA)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PS/P(BA-BOA)核壳型复合乳液,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乳液粒子的微观形态,探讨了聚合方式等对微观结构的影响,对乳液的稳定性以及乳液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聚合方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丙烯酰胺与烯丙基磺酸钠的共聚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APS为引发剂,研究了丙烯酰胺与烯丙基磺酸钠的水溶液共聚合反应,考察了单体配比、反应温度、APS浓度等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用IR、^1H-NMR和[y]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并用^1H-NMR谱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计算出了30℃时共聚单体的竞聚率。  相似文献   

14.
丙烯酰胺反相悬浮聚合体系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环乙烷-H2O,乳化剂EA及K2S2O80aHSo3所成的反相悬浮体系可以合成一在8-12×10^6的粉状、还溶聚丙烯酰胺(PAM),通过测定表面张力,电导跟踪及电导滴定的方法研究了体系的特征和各组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BA-St-MAA复合乳液共聚合动力学和成核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MAA)体系在复合乳化剂存在下的乳液共聚合行为,比较了不同乳化剂浓度对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还从粒子大小、形态、分布以及羧酸分布和胶膜性质等方面探讨了复合乳液的成核机理。  相似文献   

16.
AM/SA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8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乳化剂,白油为连续介质,高活性过氧化二碳酸(2-乙基已基)酯(EHP)为引发剂,进行了丙烯酰胺/丙烯酸钠(AM/SA)反相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单体总浓度[M],引发剂浓度[I],乳化剂浓度[E]对AM/SA反相微乳液聚合速率Rp和共聚物分子量M^-v的影响规律,得到Rp∞[M]^m[I]^0.65[E]^0.34,M^-v∞[M]^n[I]^-0.30[E]^-1.08,其中当[M]=3.21mol/L-6.42mol/L时,m=2.34,n=0.68,当[M]=1.28mol/L-3.33mol/L时,m=1.61,n=0.58,比较了不同单体浓度范围内AM/SA反相微乳液聚合速率。  相似文献   

17.
以煤油为连续相,50.0wt%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M)、丙烯酰胺(AM)单体水溶液为分散相,Span80/OP-10为乳化剂,依据拟三元相图配制了含50.6wt%油相、42.0wt%水相、7.4wt%Span80/OP-10(质量比6∶1)乳化剂相的W/O微乳液(质量分数)。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在65℃过硫酸铵(APS)引发下进行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了纳米级交联P(AM/NMAM)微球。以微球粒径及溶胀性为考察指标,从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搅拌速率等方面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单体配比m(AM)∶m(N-MAM)为4∶1,交联剂MBAA用量0.60wt%、引发剂APS用量0.50wt%(以单体总质量计)、搅拌速率1000r/min的条件下合成的微球耐盐性好、吸水倍率高,在1.0×10~5 mg/L模拟地层水中可达18.40g/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微球形态的表征结果显示,其具有较好的球形度及单分散性,粒径分布均一,约为100nm左右。流变及岩心封堵实验表明微球胶乳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封堵效果显著,可实现逐级深部调剖。  相似文献   

18.
以(NH4)2S2O8-Na2SO3为发体系用滴加还原剂的半连续方法,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乳液共聚合,系统研究了乳化剂,引发剂、聚合温度和官能团单体GMA含量对聚合转化率、乳液粘度和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CS-KPS复合体系引发S-g-PAM反相胶乳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K2S2O8为引发剂,研究了在反相乳液中合成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共聚物(S-g-PAM),实验证明,加入少量铈离子组成复合体系,对提高反应速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文中对硫酸铈-过硫酸钾(CS-KPS)体系的用量及反应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AM非均相聚合中各种方法的聚合机理,动力学,聚合过程中表现特征和粒径尺寸作比较,重点讨论AM.ISP特征以及影响聚合,特别是影响MW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