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乡结合部发展刍议——以沈阳市浑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沈阳市浑南地区为例, 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特征和发展机制, 并探讨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许雯 《建筑与文化》2020,(8):127-128
随着苏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人民对生活环境要求不断提高,绿地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对城乡结合部绿地系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城乡结合部连接城市与乡村,苏南地区从自身的现状和自然条件出发,保护和利用苏南地区依托的自然环境。文章以常熟市董浜镇为例,将开放空间、道路交通、河道水体、农田林网和未利用地等用地纳入规划之中,形成完整的区域绿色网络,建构城郊一体的生态系统,发挥城乡绿地的总体生态效益,这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其他系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位于辽阳市城乡结合部的祁家镇总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其中包括工程系统、交通系统、产业与居住等方面,笔者针对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最终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点,并以广州为例分析了此类地带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 要超前进行城乡结合部的城市管理。  相似文献   

5.
6.
《Planning》2014,(5)
地摊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的一种边缘经济形式,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常常被人们低估甚至忽视,而城市管理者曾经为了城市的干净整洁而一度对其全面封杀。虽然,近几年,政府对地摊经济的封杀有所缓解,但是地摊经济的社会作用仍未被广泛认可,而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其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却日益明显。基于此,本文在前人对地摊经济研究的基础上对地摊经济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地摊经济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综合公园是城市公共服务的载体,在公共服务相对缺乏的城乡结合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探析综合公园公共服务的内涵,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和顾客价值理论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包含4个准则层、29个测度指标的综合公园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武汉市城乡结合部的白玉公园为例进入深入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建议,同时为综合公园公共服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刘玉 《城市规划》2012,36(10):19-25
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区的实地调查,揭示了城乡结合部混和经济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与发展的驱动要素。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高端经济与低端经济,扩张带动型经济、就业带动型经济与消费带动型经济等高度混和的地域。引发与加剧这种混和经济形态的要素包括复杂的劳动力、资本与土地等经济要素构成;城乡板块交界区域要素属性与功能变动带来的经济活动的频繁更替;以及街道、乡镇行政隶属管理交叉,人员管理交叉和人员管理与事务管理分离导向下的经济管理体制混乱等。解决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矛盾、加速其转型进程并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应着重解决就业安置与培训、资本重组与优化、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与改造、违规经济的治理与整顿、经济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孔德智  王士兰 《华中建筑》2006,24(7):104-106
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城乡结合部干道的城市设计则是其中的重点和亮点.该文通过理论研讨和案例分析.探索城乡结合部干道城市设计中功能定位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半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和原有农业基底的剧烈冲突及重构之中,尤其是集体建设用地上市流转的趋势影响叠加,形成了半城市化地区用地性质、功能和开发方式的混合,迫切需要通过城乡规划进行合理调控和引导开发。本文立足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实践、城乡统筹发展局面和国家及地方政策背景,识别和分析半城市化地区混合用地的特征,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提出集约增长、发展都市农业和挖掘地域特色的规划策略,通过成都郊区某地块规划案例的微观实证分析,对半城市化地区混合用地的开发机理和规划编制进行了探讨,为类似区域的开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行城乡空间发展呈现出的问题和矛盾,选择正处于城乡发展转型期的典型区域——关中赤水河流域为案例,在紧凑节地的理念导向下,以小流域为研究单元,对该流域城乡空间统筹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的发展战略进行思考,希望通过城乡空间外延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内涵社会、经济、环境结构的紧凑和谐,实现城乡空间的均衡增长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以米脂县城总体规划为例,探讨总体规划阶段在空间布局上落实城乡统筹的措施和方法,提出城乡统筹的实现在县域重点是产业落地和基础设施均衡布局,在县城则是扩大规划区范围,实现规划区用地的规划全覆盖;对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服务设施、生态建设等用地予以重点保证。  相似文献   

14.
以深圳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沿线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客流的实证分析,探讨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问题。研究发现,地铁2号线的客流与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1)功能影响。出行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居住型站点与混合型站点或就业型站点之间;(2)密度影响。站点客流量与站点地区开发密度有正相关性,但高密度开发并不必然生成较高的站点客流量;(3)距离影响。客源大都分布在500m步行可达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城市实现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不宜简单应用TOD模式的高密度开发、土地混合使用、宜人的步行环境等原则,而应该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站点周边地区潜在的轨道交通使用者密度而非单纯的开发密度;(2)在促进站点周边土地混合使用的基础上,平衡线路乃至线网上不同类型站点的数量与布局;(3)优化轨道交通的自行车和公交接驳服务来扩展轨道站点的服务圈层。  相似文献   

15.
利用北京市全市域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分析技术,对北京市近30年来的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空间扩展有明显的阶段性、轴向性和圈层蔓延特征。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展在不同时段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表明,人口激增加剧了对于空间的需求,产业发展奠定了空间形态的基础,空间战略的延续维系了形态的演化,大事件大项目的出现给城乡空间形态带来了变革。  相似文献   

16.
外来人口聚集区土地利用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邱友良  陈田 《城市规划》1999,23(4):18-22
根据SPOT卫星影像的解译和实地调查资料,选择“浙江村”、“河南村”为重卢、,从宏观分析与微观调查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区土地利用的特征与形成机制,并对其蕴含的理论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精度卫星影像和大规模实地调查方法获取数据,采用GIS手段和数理统计方法,利用单位用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比例和单位用地面积建筑面积比例两项指标,研究了兰州市土地利用强度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与行业驱动力。结果表明:(1)城关-七里河1-9km建筑占地比例过高,生态用地比例显著偏小,且外围地区开发强度较高,整体开发强度远高于西固、安宁两区,而后者1-5km土地开发强度过低;(2)各区土地开发强度由中心到外围大致逐步降低,但各中心区地段单位用地建筑占地率相差不大,仅到外围地区下降才较为迅速;(3)居住建筑在空间上整体驱动了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提高,商务、市政、教育、医疗等居于其次,工业建筑驱动力最弱。  相似文献   

18.
分形理论作为研究复杂系统自相似规律的前沿理论,为城乡空间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米脂沟壑区为例,借助分形理论与方法,探讨在复杂地形地貌区制约下城乡空间发展的路径与模式。首先基于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特征及其人居环境的发展需求,针对米脂研究区提出不同的城乡空间发展构型;然后计算并比较不同城乡空间构型的分维数据与分形图式,揭示城乡用地形态与分维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而分析影响研究区城乡空间分形特征的因素;最后以分形优化为指导提出米脂研究区城乡空间发展的适宜形态。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商业中心的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仵宗卿  戴学珍 《城市规划》2001,25(10):15-19
分析了北京市商业中心历史演变过程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 ,根据详尽的商业活动单位统计资料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层次聚类分析方法 ,划分并界定了北京市目前商业中心的等级 ,并分别对一级商业中心、中间过渡性商业中心、二级商业中心分别作了描述和解释。对于西单、王府井、前门和朝外商业中心 ,在功能、时间和规模等级构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对比。在分析北京市商业中心空间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确定了各级商业中心的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 ,并指出了其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半城市化地区土地使用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并体现出强烈的制度依赖特征.本文选取苏南地区的江阴市和珠江三角洲的顺德区,应用景观生态学指标,对其2001-2010年10年间土地使用变迁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和集体土地的资本化,及国家财税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变化等对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的变迁发挥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