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的概念,以及我国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及需求响应的现状,分析了电力需求侧管理与需求响应的实现方式以及两者对电力供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电力需求响应的负荷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发展进行回顾,并结合智能电网的建设,从电力需求响应的视角,指出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参考发展方向,电力负荷管理主站应能掌握用户响应能力数据,负控终端应具有精细化用电控制能力.通过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为需求响应的实施作准备.  相似文献   

3.
需求响应是需求侧管理在电力市场中的最新发展.对提高电力市场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国外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发展经验,为辽宁电力需求响应的实施提供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电力积分的需求响应激励机制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国内电力营销终端市场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基于"电力积分"为核心理念的需求响应(DR)激励机制设计方案;围绕信用积分激励理论,综合考虑用户类型、外界环境和信用等级等影响因素,基于消费、奖惩积分,构建了计及积分生成和兑换的电力积分理论模型;详细阐述了电力积分激励机制的运营模式、奖惩机制和实施流程,并通过一个实际算例论证了基于电力积分的DR激励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既可保障供电双方利益,也可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最后展望了该激励机制在DR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南对加州电力危机的分析引出需求响应对电力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性.介绍了需求响应的概念、分类和实施机制--需求侧竞价,以及国外的响应运行机制.描述了需求响应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外所进行的响应实践,并提出我国在实践需求响应方面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电力需求响应的激励性补偿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鼓励用户的需求响应行为,很多国家采用激励性补偿的方法。针对2种需求响应补偿方法,即用户在峰时段减少用电时,按批发价格补偿法和按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之差补偿法,通过数学建模与算例仿真,比较分析了不同的补偿措施对用户侧和发电侧的经济利润,以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按批发价格补偿,会导致用户在峰时段的用电过分减少,减少社会福利。在当前还难以在零售市场推行实时定价的情况下,按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之差来补偿的方法,是一种相对较好的需求响应补偿方案。  相似文献   

7.
熊敏  周昭茂 《供用电》2014,(3):18-20
电力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理念来自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响应,并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发展为全国性的普遍应用,各地相继建立了完善的双向电力负荷监控系统。当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信部高度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工作,已在全国范围内确定试点城市,预计今后电力能效服务平台建设将与已有的电力负荷监控系统紧密结合,为电力需求侧管理和需求响应技术的不断深化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需求响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引入需求响应可以抑制市场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市场的良性稳定运行。介绍了需求响应的基本概念,论述了需求响应措施的战略作用,并对一种需求响应措施的效果评估和实施过程做了详细说明,最后给出了需求响应计划在中国电力工业中的发展设想,指出在我国电力市场设计中,应充分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需求响应。  相似文献   

9.
市场环境下我国电力需求响应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力需求响应是调节电力供需的重要手段.首先,总结目前国内电力需求响应的国家和地方层面政策,明晰电力需求响应将在市场中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需求侧资源协调优化.其次,重点分析价格型电力需求响应中尖峰电价和竞价型激励需求响应的实施规则.然后,从实施范围、运行机制、支撑技术、商业模式、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用户类型、实践原因、实践效果分析各地区激励型电力需求响应的实施情况.最后,根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可行的建议,为即将开展电力需求响应的地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需求侧响应的概念和内容,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论述需求侧响应机制在电力市场中的作用,提出适合我国近期或未来引入需求侧响应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充分发挥需求侧管理在缓解电力需求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可合理引导电力消费,降低高峰电力需求,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对我国电力供需形势特点、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外有关DSM政策法规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政府应大力倡导需求侧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需求侧管理的实施与推广;广开渠道筹集资金,以保证需求侧管理的实施;建立合理的电价体系,引导用户改变电方式,同时调动发电公司与电网公司移峰填谷的积极性,以更有效合理地使用电力等。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促进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电力供应再次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需求侧响应是指致力于把电力市场需求侧带回到定价过程中的一系列措施.需求侧资源的引入能够抑制目前批发市场常见的电价峰值和降低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成本和风险.通过减小价格峰值,需求侧响应还能够带来批发价格的降低和更加有效的市场.本文介绍了需求侧相应的定义和措施,以及需求侧响应机制在美国和中国的应用.总结了需求侧响应机制的支撑技术,最后介绍了IEC PC 118工作组的情况,该工作组是IEC批准成立并由中国电科院管理的专门针对需求侧管理国际标准制定的技术委员会.  相似文献   

13.
适合需求侧主动响应的中国电力市场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求侧主动响应的市场机制在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中占重要的地位。针对我国如何逐步建立适合需求侧主动响应的市场机制,首先分析了需求侧主动响应与已推行的需求侧管理的区别,然后探讨了市场角度下需求侧主动响应的互动模式,包括价格机制、激励机制以及适用于我国的增值服务补偿机制,并提出了利用多维度模糊描述法对需求侧的多重属性进行描述,最后结合国外电力市场实践经验,调研了我国电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适合需求侧主动响应的市场机制发展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我国风电快速发展的背景,分析了当前我国风电并网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需求侧响应机制的实施特性,阐述了在风电并网管理中引入需求侧响应机制的重要意义;最后,针对我国市场初级阶段、过渡阶段、完善阶段的系统运行控制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分别提出了以上三个市场发展阶段计及风电大规模并网的需求侧响应实施模式,以期为我国风电并网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电力市场下需求响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27,自引:11,他引:27  
需求响应(DR)是需求侧管理在竞争性电力市场中的发展。利用价格信号和激励机制,DR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总结国内外开展的DR研究与实践,对电力市场下的DR进行了归类研究,包括基于价格和基于激励的DR分类。对各个子类,着重论述了DR的2个关键问题:DR的实施机制和DR对系统的影响。分析了实施DR的成本和效益,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用户参与DR的决策过程。最后结合中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情况,提出了开展DR的建议与设想,并探讨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电力市场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机制初探   总被引:24,自引:14,他引:24  
近年的加州电力市场危机、2003年北美大停电和相继发生的停电事故以及2004年夏天我国的严重电力短缺,反映出将解除管制的重点放在发电侧引入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上是不健全的,也说明了需求侧管理(DSM)是保证电力工业长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作者简述了DSM的起源、内容和沿革,强调在当前电力改革的环境下DSM需要新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实施机制和相应的技术支持系统.介绍了国际能源机构(IEA)历时10多年的DSM计划的内容和取得的成果;详细介绍了需求侧竞价的内容、作用、实施方式及实施范例.最后针对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现状,对DSM的实施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电力需求响应充分调动需求侧灵活性,可有效促进源荷互动,将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梳理了近年来需求响应的政策与实践,分析其在保安全、促消纳等方面的进展与成效;然后结合电力系统转型变革关键期,分析了电力需求响应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最后提出了创新优化电力需求响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四种手段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宁 《大众用电》2005,21(8):17-18
引言 5月上旬,国家发政委为应对今年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再次发出通知,要求必须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从根本上提高电能效率,以缓解我国电力瓶颈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力负荷峰谷差逐年增加,需求侧资源可以通过参与需求响应实现削峰填谷的目的。美国和欧洲的需求响应实践市场化明显,我国部分省份也开展过需求响应实践。以积分制为核心的需求响应方案无需用户直接参与市场,它包括价格型和激励型积分方案2类。价格型积分方案在负荷高峰时段给予响应用户正积分,负荷低谷时段给予负积分;激励型积分方案在直接控制用户设备时根据成功响应与否给予正积分或者负积分。该积分方案在电力体制改革初级阶段,有利于形成电网与用户良好互动的局面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