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不良地质条件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发生坍塌的原因,并对洞内塌方段、塌方部位的前后影响段以及洞顶外部的塌方体处理施工技术措施做了详细介绍.经过综合治理,顺利地通过了塌方地段,可为类似隧道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结合广西境内某铁路软质围岩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局部塌方,分析塌方原因,研究塌方处理施工方案并通过施工监测予以验证,总结出类似工程事故处理经验和类似地层隧道施工开挖和支护方法。  相似文献   

3.
结合某隧道实际工程,通过软弱围岩隧道塌方段施工处治技术,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施工因素等各方面分析其发生塌方灾害事故的原因,归纳出围岩塌方的破坏特点,并对相应处治措施作出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施工中采用超前小导管、锚杆超前支护等措施,对防止围岩恶化,控制隧道变形和预防塌方能起到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雅砻江两河口隧道地质条件差,地下水丰富,围岩情况复杂多变,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大规模塌方。通过对塌方段及塌方影响段采取副拱加固、回填混凝土、固结灌浆、超前排水等措施,确保了实现安全、可靠、不留后患、经济和快速施工的预期目标。期望对今后类似隧道的塌方处理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保证隧道洞口段的施工安全,在小寨山隧道洞口段塌方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尖点突变理论和PSO-ELM模型评价了隧道洞口段围岩的稳定性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另外,根据洞口段塌方成因,对塌方处理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综合分析了处理效果,以评价各类处理措施的有效性。小寨山隧道洞口段塌方成因研究表明:洞口段的塌方成因主要是偏压原因和降雨原因,且突变分析过程的突变特征值均<0,得出隧道洞口段围岩处于不稳定状态,加之变形预测结果显示其后期变形仍将持续增加,进而隧道洞口段的稳定性趋于不利方向发展,有必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同时,塌方处理措施应结合工程实际,先对各施工阶段和步骤进行针对性加固,再调整隧道支护所受的宏观应力状态,保证其受力平衡,且通过塌方处理,小寨山洞口段围岩变形处于可控范围内,验证了各类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软岩隧道拆换拱施工中发生大塌方,并造成附近二次衬砌严重开裂的报道及相关研究较少,为安全有效地进行软岩隧道塌方处治,以甘肃某高速公路深埋炭质板岩隧道大塌方处治为例,介绍了隧道塌方经过及采取的应急处治措施,分析了隧道塌方原因,制定了初支塌方段和二衬开裂段相应的综合处治方法,并根据现场实施情况以及衬砌结构安全性计算结果,评价了隧道塌方处治效果。结果表明:塌方段炭质板岩呈碎裂状松散结构,由于发生过度变形,加上注浆固结效果不佳,拆换拱时围岩以碎屑状快速溜塌、涌出,直至围岩整体失稳,塌方体填满整个隧道,进而造成了附近二次衬砌严重开裂;针对初支塌方段和二衬开裂段,宜采用先进行初支塌方段处治、后进行二衬开裂段处治的施工顺序;利用隧规公式所得隧道塌方高度偏小,建议选取基于普式理论所得塌方高度及相应荷载用于隧道塌方段衬砌结构安全性的验算。  相似文献   

7.
安康至毛坝高速公路天生桥隧道塌方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安康至毛坝高速公路天生桥隧道进口的塌方,在现场勘察基础上,首先对受塌方影响的初期支护裂缝洞段进行了回填封闭和拱架支护加固,对塌方体进行了注浆处理。在此基础上根据补勘地质资料,制定了洞内加固、地表注浆,洞内洞外相结合的塌方处理方案;塌方段采取弧形导坑法掘进,施工中加强了洞内的地表监测,确保了塌方段施工的安全。实践表明,对天生桥这类软弱围岩段的隧道塌方,施工时采取支护快封闭成环和二次衬砌紧跟的工程措施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六田隧道进口覆盖层较薄,地质条件较差,采用常规方法施工易发生塌方。为保证隧道开挖的顺利进行,对隧道进口段采用管棚预支护,减少了超挖量、提高了洞身整体性,提前控制了围岩的稳定性,降低了开挖掘进塌方风险。该技术有效提升了隧道洞挖安全性,可为隧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复杂层状岩层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岩呈薄层状、支护结构-围岩未耦合和施工不当导致复杂层状岩层的新扎沟隧道塌方,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双排超前注浆小导管+钢拱架+喷射钢纤维混凝土联合治理塌方区域,在塌方影响区域设置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围岩变形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趋于稳定,表明该方案治理复杂层状岩层隧道塌方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0.
地下工程地质的不确定性,隧道开挖后围岩应力重分布收敛,隧道施工不可避免的遭遇变形收敛大的软弱围岩,甚至持续高强度的进行大变形软弱围岩施工。针对这种情况,过程中由于施工变数大、措施不当、施工质量不达标等情况很可能发生隧道收敛大变形、隧道净空不足侵限的情况甚至出现隧道塌方冒顶。鉴于此,通过数据分析以及结合工程实例,对隧道控变防塌施工技术进行总结阐述。  相似文献   

11.
官地水电站右岸上游环线黑水河隧道的地质条件相当复杂,全长863m的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生300m~3以上的塌方4次、小规模塌方50余次,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和压力,由于应对措施得当,每次塌方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没有发生一起人员和设备损伤事故。本文主要介绍K0+648~K0十659m段最大一次塌方的处理过程,它也是本合同段整个隧道塌方处理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十二排隧道出口进洞后曾发生49m长连续塌方段,采用多层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和顶设导坑环形开挖等施工技术,成功通过了特大塌方。本文就相关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王舜 《四川水力发电》2007,26(Z2):25-26
锦屏电站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大坪子3号隧道地质条件差,傍山浅埋,覆盖层薄,围岩变化复杂,在开挖施工过程中发生大规模塌方.通过对该隧道塌体的临时防护、清渣、开挖、支护等一系列技术处理,确保了安全、可靠、不留后患、经济和快速施工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隧道施工受到围岩的影响明显,如果围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足,就可能会导致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受到干扰甚至可能会导致隧道出现塌方的现象,严重威胁隧道的安全。浅埋、偏压及软弱围岩是隧道工程中常见的围岩类型,如不能采取合理的隧道施工技术,会导致隐患增加,严重危及现场人员的安全。结合工程实例,对浅埋、偏压及软弱围岩的不良影响和具体隧道施工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从隧道塌方原因、处理措施和监控量测等方面对某隧道塌方处理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该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对塌方段进行跟踪监控量测,坍方段处理完后没有发生任何超标变形、下沉、开裂等现象,应力已经趋于稳定,目前该隧道已顺利贯通,完全达到了预期"安全、稳妥、便捷、保质、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大岗山水电站3号胶带机洞在2009年8月5日发生了大规模突水塌方,并形成泥石流,危及隧道施工、场内交通和砂石加工系统安全。通过对塌方段地质条件、水源补给条件、隧洞围岩稳定性和塌方演变过程等的分析,探讨了该次塌方产生的具体原因。根据国内外隧洞施工经验,结合此次塌方具体工况,对原隧洞进行了封堵施工,并选定了改线方案,最大程度避免了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孟希强 《中华建设》2011,(5):106-107
一、不良地质条件对隧道施工的影响因素影响隧道施工的不良地质条件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塌方、岩爆以及突水和涌水等。(一)塌方塌方指的是围岩因为失稳而导致的突发性坍塌、崩塌以及堆塌等灾难性的地质灾害。塌方通常出现在断层破碎带、侵入岩接触带以及岩体结构面不利于组合的地段,是隧道施  相似文献   

18.
以某铁路双线隧道在初期支护完成后发生37 m长大型塌方事故的处理为例,介绍了隧道产生塌方的原因、处理方案的确定、实施及其保障措施等。本着安全、高质、高效且适用的原则,进行快速、分段施工,安全、顺利地完成了塌方处理,为类似隧道及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大型塌方处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TBM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塌方问题,采用超前地质预报获取掌子面前方大致地质情况。采用贯入度指数(FPI)评估塌方风险,获取精确的塌方段起始桩号。采用拱架+钢筋排超前半米进行支护,保证围岩稳定性。采用注浆+喷混封闭围岩。应用效果表明,采用超前地质预报及贯入度指数可以准确评估隧道塌方风险,且该支护措施在保证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同时,使得TBM快速稳定通过塌方段。研究成果为相同或相近情况下TBM塌方段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的影响,对隧道工程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软弱围岩自身的稳定性能较差,强度较低,在隧道开挖后会使隧道周边的建筑物发生松动,如果采取的施工方法不适当,那么在初期的变形支护中,容易出现塌方事故。根据隧道地质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与设备,有效解决在隧道软弱围岩的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足,从而有效提高隧道施工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