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学技术是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必要支撑。"十五"至"十二五"期间,在5亿余元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的支持下,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构建了我国食品安全科技的创新体系。本文从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检测溯源、应急处置以及技术集成示范等方面进行分类归纳,提炼出自"十五"以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同时,从全球食品安全现状及技术创新趋势出发,对未来我国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给我国政府部门及相关科技人员提供可借鉴的信息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自"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出台以来,我国肉类工业科技克服了诸多不利影响,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肉类工业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进程中,呈现学科技术与产业示范化、生产现代化交叉发展的势态,本文综述了我国肉类科技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越加明显,即使是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下,区域斗争与制衡也显得十分微妙,国家军事实力和军事科技仍然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企图颠覆我国政权的政治势力渗透进来,国家军事科技保密工作受到威胁。本文就我国的军工科技情报工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军工科技现状,发现我国军工科技情报工作存在的特点,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军工科技保密机制等,提出了我国军工情报工作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增强我国科技模型教师的师资力量,促进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加强科技模型活动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2012年“我爱祖国海疆”全国航海模型辅导员教练员培训班在深圳、广州、北京、厦门等地召开。  相似文献   

5.
《印刷技术》2014,(5):1-2
正为表彰在造纸行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中取得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增强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广大造纸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精神,近日,中国造纸学会决定设立"中国造纸蔡伦奖"。"中国造纸蔡伦奖"由"中国造纸蔡伦终身成就奖"、"中国造纸蔡伦科技奖"、"中国造纸蔡伦青年科技奖"组成,是我国制浆造纸科学技术领域最高级别的社会奖项。日前,首届"中国造纸蔡伦奖"推荐评选工作已开始启动,并将于2014年5月21~23日在  相似文献   

6.
杜亚川 《模型世界》2012,(10):91-91
知识竞赛题答案1.建筑模型是一种以三维的立体的形式,采用纸、木材、塑料等多种材料,包括采用当代高科技材料,利用电脑机械和手工技术,形象具体地表现出建筑设计思想和效果的模型。2.首届"走向新世纪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竞赛"于1999年6月举办。后于2007年并入"我爱祖国海疆"全国青少年航海建筑模型竞赛。3.少年儿童个个都喜欢搭积木、筑沙垒,这是他们对建筑模型的最早了解和对建筑模型科技活动的启蒙学习。  相似文献   

7.
道德风险大一直是我国高校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利用高校中小型科技企业道德风险模型,分析得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家的努力程度是决定高校中小型科技企业道德风险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并认为创业投资可以从创业企业家自身期望收益最大化条件下的努力程度、企业的总收益和监督等三方面减少高校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8.
冯平  陈如意 《中国纤检》2012,(23):26-29
纤检系统长期坚持"科技兴检"发展战略,以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国际化"四大平台为支点,全面推进科技纤检持续稳定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这是我国在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获得稳步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助力。科技质检已成为新时期质检事业发展的突出特点。纤检事业的发展也证明:科技纤检的"四大支点"正是新时期我国纤维质量监督事业发展的"血液",也是专业纤检机构履行职能进而促进纤维产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很多"卡脖子"问题,常常是源于基础研究不过关,研究积累不够基础研究未来如何布局?如何建设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哪些是真正的"卡脖子"技术?"揭榜挂帅"该怎么理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体制机制改革出发,不断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稳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将是"十四五"乃至更长历史时期内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0.
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针对我国纺织产业在科技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纺织产业科技转型的有效策略——"一个中心、三个重点",即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智能化建设和加快可持续发展为重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长三角科技创新的影响,得出结论:人力资本是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本与R&D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及市场化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科技创新"联合效应";R&D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建议:加大长三角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开发,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汇聚;加强人力资本与R&D、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市场化水平的联动,放大人力资本的科技创新效应;进一步增加R&D和固定资产投资,共同提升长三角的科技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2.
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选择。文章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介绍了农业高校科技服务的协同创新信息化平台建设模式。该模式已在实践中应用,对于服务"三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破解农业高校协同创新问题的症结,需要从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平台、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设立配套政策等诸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周庄  王津  曹立俊 《纺织学报》2013,34(3):143-146
 本文依据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采用索洛(Solow)余值法来分析我国纺织工业科技贡献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资本的产出弹性 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 两个参数进行了估计,计算了2001——2010年我国纺织工业科技贡献率。通过观察科技贡献率与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长率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将前者作为自变量,后者作为因变量,确立了二者的指数回归模型。该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纺织工业科技贡献率与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长率呈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科技进步对我国纺织工业出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续第2期)2茧丝绸业科技创新、品牌建设2.1科技项目和成果鑫缘集团创立的科技创新中心2004年8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中心,与苏州大学联合成立了"丝绸新技术(产品)研发中心",承担了国家"双高一优"工程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国家茧丝绸风险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科技项目30多个。  相似文献   

15.
赵永霞 《纺织导报》2012,(2):108-109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各行各业都应贯彻这一国策,纺织行业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我国要在2020年建成纺织强国,并在其后保持这种国际领先地位的长远发展目标来说,就必须提高科技水平,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也与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宗旨高度一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陈树津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强调了科技和教育之于我国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性,也由此打开了深入了解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大门。  相似文献   

16.
《模型世界》2008,(8):112-112
作为北京市科技示范校,中关村三小校拥有浓郁的校园科技文化。学校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航空、航海、车辆、建筑模型、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定向越野、创新大赛、机器人、天文、DI等科技活动都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形成了独具三小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17.
董奎勇 《纺织导报》2007,(1):37-37,40
"十一五"是我国纺织工业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而纺织机械技术水平的提升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备条件.在此转变过程中,作为我国纺织机械装备业的国家队,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纺机集团")认识到,面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要占据竞争制高点,保持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并有所作为、发展壮大,就必须牢牢把握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支持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将自身转变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以体制创新为切入点,机制创新为动力,技术创新为核心,环境创新为重点,有效支撑纺织工业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应关注食物安全、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笔协会召开规模巨大的全国制笔科技大会,旨在科技兴业,争创世界制笔强国.科技兴业,只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行业的方方面面都要以科技领先,科技创新,我仅就行业的信息、标准、检测方面,如何加强科技投入,做好制笔行业的"三中心"的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科技文化建设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研水平的关键。本文构建了一个"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并系统地提出了保障其运行的实践措施。以期对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