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月28日太平洋影音公司在广东音像城发烧天碟俱乐部举行新片《琴声无边》发烧推介会,太平洋影音公司资深音乐编辑、唱片制作人、小提琴演奏者陈蓉晖的母亲缪道真女士及录音师石海兵先生到场介绍了这张唱片的音乐特色及幕后制作花絮。  相似文献   

2.
由广东电台以及各大媒体通过一年的广泛推介,再由音响和音乐、录音师等权威人士组成的专业评审团,根据作品的创新风格、音乐的艺术表现、录音制作水平等各种元素,再考虑在发烧友、音乐大众的心目中受欢迎程度综合评选出“2006年度十大发烧唱片”。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子商情》2008,(2):86-86
“2007十大发烧唱片榜”作为一项在中国音乐艺术领域和录音艺术专业领域、以及中外音乐音响爱好者中较有广泛影响的高雅音乐文化评选活动,坚持严谨的推荐标准,以“音乐艺术表现”、“创新音乐元素”、“录音制作水平”为基础,站在当代音乐创作、表演、录音科技、录音制作、录音艺术创作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推动当代音乐唱片作品创编、  相似文献   

4.
发烧故事     
《中国电子商情》2007,(9):106-109
DIY是一种乐趣,楼主乐于把DIY的过程拿出来分享确实是值得鼓励,文中看到的不只是DIY的过程,更有着楼主对音乐甚至是生活的体味。为了让文章标题看起来更直接,我们把“试写文章,【发烧故事】”的标题改为“发烧故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朋友请我为他量身推荐一套音响组合。考虑到他虽是初次涉入发烧圈,但其文化素养较高,有较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他的家庭经济状况虽然早已处于“小康”之上,但毕竟仍属工薪一族,不可能在发烧音响上投入很多。于是,我提出了两条选购原则:[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但凡杂志上介绍的音响发烧友大都是收入较高的成功人士,看起来对音响“发烧”是一件费时又费钱的事,而对于收入不高但又痴迷于音乐音响的人来说,则是一条快乐而又曲折的漫漫长路。  相似文献   

7.
人逢喜事精神爽。此话果真不假。君不见,古人曾视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同他乡遇故知为人生三大喜事;而今又有不肖之徒以升官、发财和死结发妻子为人生之三大喜事则不足为训,亦可叹可悲!记得少时读书,曾惊叹清人金圣叹于歪批西厢记时写下的三十三则妙趣横生的“不亦快哉”。如今年纪虽长而事业未成,却独对音乐与音响钟情,因而特仿金氏写法,胡诌出发烧不亦快哉二十三则,聊博发烧友一笑。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子商情》2006,(5):74-74
刚刚成立的“艺文”是一家执着倡导“音乐艺术和唱片发烧理念相结合”的发烧唱片制作公司,公司甫一成立就以巨资打造出一个“模拟开盘母带”录音系列。该系列的首批新产品《中国元素》、《名琴响宴》、《吉他王》和《钢琴师》也随之闪亮登场。  相似文献   

9.
这套器材的主人是笔者的岳父,文章原本应该由他自己来写的。由于岳父大人是单位的领导干部,责任心极强,平时工作就比较繁忙,回到家中又要里里外外忙着操持家务,所以这个计划一搁再搁,现在只好由我这个女婿来代笔了。通过和岳父多年的接触我了解到他年轻时就非常喜欢音乐,为此付出了许多,家中林林总总的音乐播放设备也的确不少,大到老式的台式组合音响、落地组合音响、VCD、录像机,小到微型采访机、Walkman、Discman、MP3等等真是应有尽有,虽然现在大都已经“退役”了,但它们都是岳父发烧经历的见证者。年轻时的岳父是一个思想开化的人,在电子产品方面比较舍得投入,而且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尤其还是进口品牌的忠实拥趸。尽管早些年没有发烧器材一说,而且进口品牌的电子产品不易买到,可岳父总是能想到办法。记得刚和爱人谈对象时,岳父还在使用一套日本Pioneer原装进口的落地组合音响,据说当时的投入也接近万元。可是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实在是太快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家庭影院时代来临了,眼看着同是音响爱好者的内弟(我和爱人的舅舅)等人一个个都提前跨入了音响发烧的行列,好强的岳父又怎能视而不见,可是当时的杜比和DTS解码、播放设备是比较贵的,在理智地等待了一两年之后,岳父在其内弟及当时我这个准女婿等人的参谋之下购买了家庭影院设备,终于圆了新的音乐梦想。下面我就来逐一介绍文章的主角出场。  相似文献   

10.
美国人NelsonPass(纳尔逊·帕斯)是著名的放大器设计师,也是喜欢与发烧友交流的音响设计帅。在美国·年一度的发烧节(TheBurningAmpFestival,发烧放大器:带)上,他以“发烧”名义推出的功放BA自然也就受到了发烧友的追捧,至今已历三代,即BAl、BA2、BA3。在diyAudio刚站上,有各自专门的讨论帖,可满足不能亲临发烧节和当面讨论的发烧友的沟通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为某杂志的I.T.版做了一个人物访问,主人翁是在香港乐坛打滚了廿年、捧红了当时的少女乐队梦剧院、流行乐天后彭玲及李惠敏的叶建华先生。他之后再转战Hi—Fi发烧界,专门制作发烧天碟,继而捧红了发烧天后Susan Wong。  相似文献   

12.
公正发烧     
现在,谁也不会否认发烧是一门艺术,一门集音乐涵养、音响技术之大成的趋向高雅化的艺术。作为这门艺术的辛勤耕耘者——发烧友,除应具备相应的发烧知识外,更应遵从烧界约定俗成的“职业品德”,真正做到不偏不倚、不吹不捧,公正地发烧。笔者虽说资不深、艺不精,却颇爱从报刊杂志上获取一点“精神发烧”。然而,文章读了不少,却从中依稀看到了一些于发烧趋向不利,有失公正的论调,值得深思。在此,不妨将其归为四类,与诸君共酌。1.夸大其词,泛泛而谈。比如摩机,什么××机换过电容、运放后“有如脱胎换骨,音质陡升几个数量  相似文献   

13.
设计“音画发烧”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第一个想起的人就是这位“校长”。当我踏进发烧圈的那一年,就开始听到很多人在谈论他,大家都以“校长”称他,我还以为他就是一个学校的校长呢。后来当面证实,他不是。大家称他为校长,是因为他是一位“发烧校长”。  相似文献   

14.
古典音乐是什么?它既是音乐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与流行音乐、轻音乐相比,有人又将古典音乐称为“严肃音乐”,其之所以严肃是因为在曲式、和声、节奏等音乐元素诸方面必须恪守严密的法则,而且相当规范,旋律的优美自不必说,在音乐形式方面也处处表现出和谐与对称的美感。  相似文献   

15.
Leo说碟     
Jo o I Grare是一位法国音乐家主奏敲击乐器。他喜爱的是现代“世界音乐”,为了录制这一专辑,他跟几位乐师从法国基地走遍了中东伊斯坦堡和中国上海。成果骄人,而且很有代表性。喜爱音乐人士和发烧一族都会一听钟情。  相似文献   

16.
本人发烧十余年,虽已购买过近千张CD唱片(当然早期还买过和自录过数百盒音乐磁带;在千余张的DVD碟片中也有上百张音乐DVD碟片),但由于侧重点还是在硬件器材上,故对于与唱片相关的很多资讯极少关注(对所有音响杂志的后半部分即唱片介绍部分很少细看)。2006年初,见媒体报道有关权威机构评选出了2005年十大发烧唱片,便想将这十张唱片陆续购入。  相似文献   

17.
音乐的天使 能被人称为音乐化身的,除了上天宙斯的女儿缪斯外,在人世间恐怕就只有一个莫扎特,莫扎特是上帝派到人世间的音乐天使,莫扎特的音乐就是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没有那一个喜爱音乐的人不喜欢莫扎特的,尽管“革命不分先后”,有的人是一接触古典音乐就迷上莫扎特;有的人可能刚踏进古典音乐殿堂时会轻薄莫扎特,  相似文献   

18.
斯特拉文斯基说:莱纳使芝加哥交响乐团变成了世界上音准最好,手法最灵活的交响乐团。 有人称莱纳为“芝加哥霸王”,有人将他与菲德勒、明希一起称作“发烧指挥三人组”。 弗里茨·莱纳(Fritz Reiner),1888年出生于布达佩斯,是个商人的儿子。莱纳从小受到酷爱音乐的母亲的影响,6岁开始学习钢琴并且显露出惊人的记忆力;10岁他进入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习,巴托克当时是他的老师之一;12岁时他担任一所中学管弦乐队的指挥;13岁举办了一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音乐会;15岁到19岁的几年里,他在音乐学院管弦乐队中担任定音鼓演奏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子商情》2006,(2):90-90
“2005年度十大发烧唱片欣赏会日前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中匡第一个。“发烧唱片榜”宣告诞生,2005年度十太发烧唱片也因此产生。这当中包含了大群对音乐、音响艺术有深刻认识而又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优秀音不演奏家、词曲作家和优秀录音师的共同努力,也包含了普罗大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量力“发烧”杭州邮政局陈跃书时下音响发烧,如火如荼,烧得正旺,有经济条件的人士动上万元投资,有的报刊上介绍的发烧文章,也是动“英国声”“法国声”“美国声”或“东洋机”、“欧美机”,焊机更是非“SoLn”、“ELNA”、“WIMA”而不进“补”,对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