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应用化工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完善了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校企共赢的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院校特色专业与区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司圆圆  刘和平 《广州化工》2015,43(3):182-183,191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学科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科之间的交叉效应和综合效应。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跟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对高职院校整合资源促进协同创新的总体要求,以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环境、食品、水产及园林专业资源群整合为例,分析了地方高职院校构建专业学科群的重要意义以及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学科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国家层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学科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科之间的交叉效应和综合效应。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跟据"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对高职院校整合资源促进协同创新的总体要求,以阳江职院环境工程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水产养殖技术及园林技术专业整合构建海洋生物技术学科群为例,分析了地方高职院校构建专业学科群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国家创新驱动背景下基于协同创新理念建学科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高职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作出相应调整,适应社会、行业与企业的要求,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特色与学生情况,制定与本科院校服装设计类专业不同的课程体系。通过调研分析对课程体系建设进展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高职院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必须以专业课优化为重心,以学生的选择为起点,以就业为导向,遵循层次递增的规律,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并实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上海安诺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差异化染化业务为依托,凭借独步行业的差异化战略,倾力打造集精细化工、新材料、环保等相关产业于一体的高科技产业集团,创立十年来迅速崛起为一家精细化工产业上市公司。差异化战略成就专业上市公司在染化行业中,安诺其定位于中、高端差异化市场,恪守"品质创造价值"理念,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化学品品牌,以"染靓世界,彩化生活"为使命,通过研发创新、团队建设、品牌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职院校陶瓷制造工艺专业建设已经落后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在陶瓷产业转型,生产技术迭代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我院办学特色,我们要如何对高职院校陶瓷制造工艺专业进行创新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李群松 《广东化工》2014,(12):225-226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的话,就必须加大技能训练的力度,但受到了实训基地条件的限制。文章以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例对高职院校内实训基地"谁建"、"怎么建"、"如何管理"、"如何持续发展"等问题作了阐述,对高职院校其它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分析和教学目标定位入手,阐述了高职英语教学一定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以及与专业结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体现高职英语教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港口类专业主要是为港口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港口的区域特色,港口类专业学生的技能主要是通过实践获得,根据港口专业的特点,提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高职院校港口类专业学生培养的观点。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方法,不仅使港口与高职院校合作不断深化,促进就业,而且实现了高职院校、港口企业、港口专业学生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10.
徐琳 《广州化工》2014,(3):162-163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任务是改善专业结构,以确保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处于转型期,需要不断汲取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总结他国在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本文在比较各国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对高职专业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为例,探讨了在"协同创新"理念指导下,开展"产、教、研、培"多功能平台构建的相关经验,总结出"机制建设、研发人才及团队培育、寓教于研及自我发展"的建设模式,并对平台取得的成效进行了阐述,为其他高职院校实施"协同创新"、构建多功能平台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共享两者的信息资源并寻求两者信息资源的长效持续丰富,将成为图书馆专业的主要议题。本文从转变理念与定位、突破体制建立合作、利用技术推动创新等三个层面入手,探讨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享信息资源的有效模式,为高职院校教学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一体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有无特色的一个标志,也是现代高职学校人才培养需要及实践教学改革的有力保证。本文介绍了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校内啤酒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理念及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对目前《悉尼协议》在高职院校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基于《悉尼协议》的精神,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教育理念、专业发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都是其国际交流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策略——课程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课程教材或讲义建设;课程资源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策略结合了《悉尼协议》主要强调的四个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基于实证依据进行管理与决策。结论:加入《悉尼协议》是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顺应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时代潮流,高职院校应提前做好软硬件的建设工作与认证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5.
徐琳 《广州化工》2012,40(23):188-189
高职教育从曾经的压缩饼干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就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要具有核心竞争力,这就要不断地完善专业的设置和改革,摈弃墨守成规,接受新生事物,在培育高职院校自身核心竞争力过程中优化专业设置,以专业的示范建设提升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三个层面探讨了高职院校在核心竞争力培育过程中专业改革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2017年11月,在全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交流研讨会上,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田秀萍教授作了《洪荒之力创建国家优质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主题报告。作为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升级版,创建优质校是解决新时代高职教育主要矛盾的关键措施。面对全国高职教育激烈竞争态势,唐工院全体师生坚持"负重奋进、执着创新"的办学理念,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国家优质高职院校而努力。学院实施多元治理,集聚一流资源;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一流人才;提升服务能力,建设一流团队;拓展国际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强化立德树人,培育品牌文化;辐射带动引领,共享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提出要多维提升高职高质量发展,加强专业群建设。根据杭州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现状,构建以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为龙头,药品生产技术、环境工程技术为骨干的专业群。各专业的岗位相继,技术领域接近,基础课相通,教学资源共享,均围绕精细化工上下游产业发展,以精细化工典型产品为载体。构建的专业群逻辑关系强,专业群紧密依托产业链,专业群课程体系严格体现岗位群技能要求,人才链匹配岗位链,符合"双高计划"高质量建设专业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云南化工》2017,(7):103-105
现代学徒制与高职教育的相互融合,为高职教育填注了新活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迎来了新的春天,引领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以技能型、应用型的培养目标为先导,以"工学交替,实岗育人"为核心,校企不断建立和完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JSP人才培养模式",并付之于实践,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徒,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树立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背景,分析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现状,并探讨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学校、专业3个层面提出了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策略,以期推进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从而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孙岳玲  龚安华 《广州化工》2020,48(11):203-204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推动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首先从专业群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从石油化工专业群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行探讨。石化类高职院校应当构建石化专业群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最终打造富有石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