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连续退火模拟实验机上对冷轧双相钢进行了退火镀锌工艺的模拟实验,在实验室制备了冷轧热镀锌双相钢DP780,利用光学显微镜、SEM、TEM和EBSD技术对其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试样组织为铁素体加马氏体岛的双相组织,并有少量的残余奥氏体存在。该钢板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达到了DP780级别双相钢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退火制度下980 MPa级冷轧双相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热轧态的微观组织由铁素体、贝氏体和少量的马氏体组成,经过冷轧后形成纤维状组织。通过热模拟不同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下带钢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变化,得出最佳的工艺制度:保温时间约为210 s,退火温度为780~820℃。带钢经退火温度为780℃、保温时间为210 s的热镀锌退火后,可以获得抗拉强度大于980 MPa的冷轧热镀锌双相钢。热镀锌退火后,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室温组织为典型的铁素体+马氏体组织,在铁素体基体中观察到了含Mo元素的第二相,呈球状。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试制了780MPa级冷轧双相钢,介绍了其成分设计、轧制工艺和连续退火工艺。研究了过时效温度对钢板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钢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制的冷轧双相钢经820℃保温,320℃过时效处理,可以获得综合力学性能优良的冷轧双相钢,其屈服强度为408MPa,抗拉强度为812MPa,伸长率达到了23.1%。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冷轧退火工艺参数对DP780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整连续退火工艺来控制显微组织中一次铁素体、二次铁素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的比例、尺寸、形貌、分布,同时获得了连退工艺参数、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传统冷轧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钢的组织中有5%~7%的残余奥氏体,不仅可以获得屈强比≤0.5的超低屈强比冷轧DP780型钢,也改善了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的退火温度和平整工艺对C-Si-Mn系1000 MPa级冷轧双相钢DP1000进行连续退火和平整试验,研究了退火温度和平整延伸率对DP1000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DP1000钢中的马氏体岛所占的比例和尺寸都逐渐增加;当退火温度为800℃时,可以获得综合性能良好的DP1000双相钢;随着平整延伸率的提高,DP1000双相钢的屈服强度提高,抗拉强度变化不大,伸长率则逐渐降低;随着平整延伸率的增加,DP1000双相钢中铁素体中的位错密度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6.
双相钢以相变强化为机理,连续退火工艺参数特别是退火温度对双相组织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文章对600 MPa级别的双相钢采用不同的退火温度进行模拟退火实验,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进行马氏体含量和组织分析,对比力学性能结果,得出在810℃退火的双相钢综合力学性能最优,马氏体比例大约为15%。按照热模拟实验得到的工艺参数810℃进行工业试生产,得到的双相钢力学性能优异,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DP600已经批量生产并已经供货国际国内知名汽车厂。  相似文献   

7.
杨康  史娜  丁敬  于良  方强 《金属热处理》2022,47(10):191-197
基于亚稳奥氏体形变诱导相变理论,在实验室采用盐浴炉对800 MPa级冷轧双相钢DP780的I&Q&P(临界退火与淬火配分)工艺进行了探讨,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拉伸试验机与XRD对不同工艺下试验钢的组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I&Q&P工艺试验条件下,试验钢的显微组织由铁素体、马氏体与残留奥氏体组成;830 ℃退火时铁素体晶粒尺寸以>5 μm为主,860 ℃退火下其晶粒尺寸以<5 μm为主。830 ℃退火时试验钢的力学性能随淬火温度的变化波动较大,860 ℃退火时试验钢的力学性能随淬火温度的变化波动较小。860 ℃退火+260 ℃淬火时,试验钢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其抗拉强度、伸长率与强塑积分别为802 MPa、26.8%与21.5 GPa·%,钢中残留奥氏体含量高达13.89%。  相似文献   

8.
600MPa级冷轧连续退火双相钢临界区加热温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光亮连续退火模拟实验机,在300℃过时效的工艺条件下,通过连续退火实验研究了临界区加热温度对600 MPa级冷轧连续退火双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临界区加热温度越高,第二相组织(贝氏体和岛状马氏体)数量越多,贝氏体组织越粗大,岛状马氏体数量越少;临界加热温度越高,试验钢的强度越高,伸长率越低,屈强比越高;在所设定工艺下,临界区加热温度为780℃时,试验钢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试制了高强度冷轧热镀锌用双相钢,并且优化了模拟连续镀锌退火工艺.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以及电子背散射(EBSD)观察了双相钢组织及其微观结构,探讨了不同退火温度对双相钢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试制的冷轧双相钢具有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延伸率,其组织主要由板条马氏体和铁素体两相组成,铁素体晶粒间多为大角度晶界,有一半以上的晶粒都是{111}//Z型取向.  相似文献   

10.
冷轧双相钢因其减重和安全性双重优势,已成为汽车用钢首选材料之一。为了提高起经济性,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实验室进行低成本C–Mn–Si系冷轧双相钢连续退火工艺热模拟研究,在适当的工艺参数下可以获得理想的马氏体体积分数、组织形貌和力学性能,经实践生产,完全能够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提高了产品经济效益,此实验结果对低成本双相钢DP600工业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连续退火机组的设备配置及发展概况,分析了连续退火机组冷轧超高强钢板形改进方向。针对板形问题,在退火过程板形演变机理分析基础上,从连退机组加热区板形优化、冷却区板形优化、平整区板形优化、张力制度优化、炉辊辊型优化等方面综述了目前超高强钢退火板形优化技术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来料板形、退火张力、退火工艺、快热快冷技术、沿带钢宽度方向温度均匀性、炉辊辊型、平整工艺等对连退机组板形的影响,为掌握超高强钢连退过程板形控制关键工艺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最后还对连续退火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赵小龙  郑跃强  罗晓阳 《轧钢》2013,30(5):51-54
为降低CSP线生产CQ级冷轧门板钢的成本,对其化学成分和退火工艺进行了优化,分析了Als和C含量增加后对成品力学性能的影响,讨论了普通退火工艺和试验退火工艺下带钢组织形貌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目前门板钢工艺、成分基础上,提高Als含量,放宽C含量控制范围,采用试验退火工艺,产品力学性能可满足门板钢要求,且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沈汉昌 《上海金属》1995,17(2):58-61
对冷轧真空精炼轴承钢带的球化退火工艺进行了试验,并探讨了冷轧和热处理工艺对球化的影响,得出了较为理想的球化退火工艺和退火后的性能,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药芯焊丝用带钢经冷轧后内部晶粒产生严重的变形,影响了其使用性能。根据生产药芯焊丝用冷轧带钢性能的特殊要求,制订了冷轧后带钢的退火工艺方案,分析了经罩式退火炉处理后的带钢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表明:退火后,带钢的组织为均匀的等轴晶,屈服强度大于180MPa,伸长率大于43%,平均硬化指数0.23,充分满足药芯焊丝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春明 《轧钢》2011,28(5):41-45
介绍了我国镀锡基板连续退火机组、汽车板连续退火机组的建设情况,从产品、退火工艺和设备配置上分析了镀锡基板连续退火机组和汽车板连续退火机组的主要区别,提出连续退火机组应该向着专用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努力丰富产品品种,汽车板连续退火机组应该适应软钢的超深冲性、高强钢强度等级的逐步提高,以及高表面质量等要求;镀锡基板连续退火机组在具备生产DI材能力的同时,应该向着具备直接生产DR材能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金相观察、硬度检测等手段对65Mn宽钢带冷轧过程出现的边裂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65Mn钢热轧原料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但由于在热轧水冷过程中边部冷却速度比中间快,珠光体组织片层相对更细。在两相区球化退火过程中,边部较细的珠光体组织更容易被脆性较大的粗珠光体组织所取代。在相对较大的冷轧压下率条件下,造成边部出现裂口。将一次退火工艺由两相区球化退火优化调整为亚温球化退火后,65Mn钢带边部组织球化率显著提高,基本避免了边裂情况的产生,并为实际工业生产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康华伟 《金属热处理》2020,45(11):154-156
通过对S550GD+Z热镀锌结构钢带的连续退火工艺研究,采用不添加贵金属的钢种成分体系下,探讨了不同退火均热温度与保温时间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均热温度为605 ℃,保温时间为105~132 s时,试样的屈服强度≥570 MPa,抗拉强度≥600 MPa,伸长率A80≥10%,可满足S550GD+Z钢带的标准力学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对780 MPa级冷轧双相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试验钢热轧态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和少量的珠光体,经过冷轧后形成纤维状组织,退火后组织为铁素体和岛状马氏体。对不同退火温度和速度下带钢组织性能进行了分析,带钢在820℃退火、保温100s后,可以获得双相组织且抗拉强度大于780 MPa。  相似文献   

19.
针对冷轧连续退火带钢表面麻点缺陷,通过现场开炉检查,找出造成麻点缺陷的原因;通过对炉辊结瘤化学成分的检测,找出结瘤形成机制;结合连续退火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点,提出合理、有效的预防炉辊结瘤措施。结果表明:退火炉内缓冷段炉辊存在严重的结瘤,是造成带钢表面麻点缺陷的主要原因。实际生产中,加强带钢的清洗效果,优化退火炉内区域的张力、控制退火炉内O2含量及露点温度、降低炉辊粗糙度及合理安排生产作业计划,能有效控制退火炉内炉辊结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郑灵科  刘景佳  孙武厅 《轧钢》2022,39(3):23-27
针对罩退冷轧薄规格IF钢产品横向性能波动大的问题,系统分析了带钢宽度不同位置的性能、组织、化学成分差异特点,以及从冶炼、热轧、酸轧到退火等不同工序下的碳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性能异常带钢边部强度和碳含量明显高于中部,屈服强度差值可达89 MPa,带钢宽度方向碳含量不一致是导致横向组织变化及性能波动的主要原因;而横向性能波动主要产生于退火工序,因为酸轧工序残留在带钢表面的乳化液在罩退过程中发生裂解,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裂解后的碳与氢气反应生成CH4,当退火温度超过700 ℃时,CH4再分解出活性碳吸附于带钢表面从而产生渗碳现象,最终由于带钢横向增碳不均而导致性能波动。通过增加400 ℃保温平台、降低退火温度、降低退火升温速度、增加吹氢流量、降低酸轧卷取张力等改进措施,显著提高了带钢横向性能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