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截至2020年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已经超过16.5万公里,完整性管理技术在管道安全运营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的管道腐蚀信息决定着完整性管理系统运行的有效性。通过漏磁内检测技术对管体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得到管体缺陷位置、尺寸、方向等具体信息,配合相应的开挖直接检查,可为金属损失生长速率的计算,管道剩余寿命的预测等参数计算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通过总结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埋地管道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并进行现场对比试验,提出了埋地管道检测技术组合方法。通过此组合方法对某油田一段埋地管道进行了防腐层、管体腐蚀全面检测评价。检测结果表明,该综合检测技术可实现对环境敏感区埋地管道的不开挖全面检测,对管道走向及防腐层破损定位精确,满足油田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埋地管道的腐蚀泄漏等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检测方法,即埋地管道非开挖弱磁检测。通过对弱磁检测原理和缺陷定位算法的简要描述,验证了弱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利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弱磁检测仪对预置人工缺陷管道进行了试验,并对管体信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埋地管道缺陷的识别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能确保管道在非开挖方式下和任何时期均可进行安全检测,实现了管体缺陷的二维成像。  相似文献   

4.
漏磁内检测缺陷信号分析识别是漏磁检测技术的关键部分,为了快速识别管体缺陷信号,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率和效率,开发了基于低通滤波和差分的信号处理算法,并对漏磁内检测探头的各通道检测信号进行降噪优化处理,确定了管体缺陷识别规则。工程检测结果表明,处理过的检测信号清晰、易于快速识别,开挖检测结果与信号识别结果一致,该信号处理方式有助于快速准确识别管体缺陷信号。  相似文献   

5.
在埋地金属管道检测领域中,常规检测手段多采取接触式的,检测前需要先对管道进行开挖或是停运,难以满足工业检测要求。而被动式弱磁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埋地管道的非开挖检测。本研究在介绍被动式弱磁检测技术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测磁传感器与管道垂直方向之间的距离来模拟管道的实际埋深,通过试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磁场强度、管道埋深和腐蚀深度之间存在指数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磁场梯度变化和概率统计的原理可以得出缺陷判断的依据,即当磁场梯度在(μ-2σ,μ+2σ)区间外变化时可判定为缺陷。与常规检测手段相比,被动式弱磁检测技术无需人为对管道进行磁化。在管道非开挖条件下,可以对埋地金属管道腐蚀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并实现二维成像。  相似文献   

6.
埋地管道管体腐蚀状况检测通常有探坑调查、管内检测等方法。探坑调查是一种需要大量开挖的破坏性检测方法,管内检测又影响管道正常运行。本文介绍了几种在不开挖或少量开挖、不影响管线正常运行条件下的地面检测方法,说明了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是埋地管道检测领域里的新兴技术,在埋地管道检测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该技术基本原理的研究,了解了检测技术的基本原。使用非接触式的磁记忆技术在两条埋地钢质管道上的应用,掌握该技术在现场的应用流程,以及该技术在埋地管道方面的应用优势。通过现场对检测技术评价结果的开挖,验证该技术在埋地管道检测应用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接触磁应力检测的评价方法,用于确定埋地天然气管道的安全状态。首先建立了埋地铁磁管道非接触磁应力信号理论模型,然后通过自主研制的非接触扫描磁力计识别出磁异常管段,同时,定义了磁异常综合指数F来评估应力集中程度,并结合高后果区和地质灾害情况,确定了埋地天然气管道的安全状态。通过磁记忆检测技术对高风险管段进行了开挖检测。结果表明,非接触磁应力检测技术识别出了3处应力集中管段,其中1处Ⅱ级应力集中管段为高风险。开挖检测结果验证了该技术的准确性,表明该技术可对埋地天然气管道安全状态进行检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为了验证非接触式磁力检测技术的有效性,对山地小口径天然气长输管道进行弱磁检测,得到管道上方3个方向的磁感应强度梯度?Bx,?By,?Bz,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识别出了磁异常管段,并确定了其应力风险等级.开挖后,利用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和超声测厚技术对非接触式磁力检测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工程应用结果表明,在非开挖条件下,非接触...  相似文献   

10.
为了不影响埋地管道的正常运行和节省开挖成本,本文提出了一种对埋地管道进行在役检测并将结果成像的技术,是基于二维成像技术和解析延拓提出的一种向下延拓的方法,能够根据某一面上已知的磁异常值,计算出该平面下一定范围内任意一点的相应磁异常值,并在磁法检测二维成像的基础上实现场源成像,实现了磁法检测结果的可视化,为检测人员进行缺陷判断提供可靠依据及直观的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使用漏磁检测原理和操作方法的漏磁检测器在仪长线原油管线上的实际应用,确定出管道缺陷位置、金属面积、深度等信息,研究制定出维修计划,对具有典型性的管道缺陷,进行开挖验证,通过检测报告,为管道的后期维护提供了依据。本次漏磁检测对管道进行在线无损检测,确定出管道缺陷位置等信息,结合检测报告,研究制定出维修计划,对具有典型性的管道缺陷,进行开挖验证。通过本次检测,管线全段共发现了缺陷点942处,其中4个缺陷点腐蚀比较严重,5年内需要进行维修,本次检测结果为管道的后期维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快速、高效开展埋地钢质管道本体检测的方法,阐述管道本体无损检测相关技术,主要应用漏磁法、超声相控阵、超声波C扫描法等检测手段,采用漏磁检测、超声相控阵等检测方法进行缺陷初扫(定性),然后利用超声测厚仪和超声波C扫描仪进行精确检测,最终对管体缺陷准确描述,达到风险受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使用低频导波对石油化工管道腐蚀进行排查,对发现疑似的腐蚀位置再辅以高频导波、C扫以及射线检测,最后采用破坏性试验进行验证。通过现场检测实例证实了低频导波是一种快速的管体全面覆盖的腐蚀检测方法。应用该技术对包含防腐层、油漆层的高架管道、埋地管道、附塔管道和穿墙管道腐蚀进行检测更能体现其高效性和便利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科学、有效的检测技术,对管道的防腐层的完整性、管体腐蚀现状及环境腐蚀性等进行系统、全面检测与评价,排查管道高后果段、高风险段应力集中状况,为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可有效避免管道发生腐蚀泄漏失效,实现在役管道安全、可靠的稳定运行。本文以某凝析油管道为例,介绍基于综合检测评价的管道外防腐管理体系在油田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许多在役油气管道由于自身结构特点、地形环境、敷设情况等条件限制无法实施管道内缺陷检测,致使整个管线系统的安全受到威胁.为了实现管道内缺陷检测,采用非接触式磁力检测技术进行管道全线缺陷检测,运用磁记忆检测技术定性分析和超声波测厚定量分析方法检测开挖管道来验证非接触式磁力检测结果,形成一套针对埋地管道的快速高效的缺陷检测方...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涉及燃气的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增加,在用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也更加受到重视和关注。如何采用不开挖的方式对在用埋地燃气管道腐蚀层质量进行检测,以实现全管道检测来保证管道安全运行的同时降低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成为燃气管道检测中的重点。通过介绍交流电流衰减法(ACAS)和交流电位梯度法(ACVG)在埋地钢质燃气管道外腐蚀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并对疑似破损点进行开挖,验证了PCMX技术对埋地燃气钢管防腐层不开挖检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对PCMX检测中的影响因素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可为今后开展埋地钢质燃气管道防腐层状况的不开挖检测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给埋地钢质管道风险评估和定期检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李菲  孙伟  胡朋  王俊强 《无损检测》2023,(10):49-53
基于多源数据对齐的管体缺陷综合分析已成为管道完整性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华中地区某成品油管道为研究对象,整合了内检测、外检测、开挖验证、河流穿越、高后果区以及重点关注管段等多源数据,开展了数据对齐及综合分析,掌握了该段管道的总体完整性状况,识别出了管道的活性缺陷点和异常焊缝,进行了关键位置缺陷的致因分析,并为下一轮内检测和风险消减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有效保障了该管道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8.
大庆杏北油田埋地钢质管道检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量埋地管道现场调查检测及评价,得出管道防腐层检测及管体检测技术效果,为今后指导埋地钢质管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腐蚀检测和评价提供指导性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MsS导波技术及其在油井管管体检测中的应用。开展了油井管管体导波检测试验,并与电磁检测结果对比。对比表明,在相同的检测条件下,MsS导波技术能够迅速扫查整个油井管管体信息,检测横截面积损失量灵敏度高;电磁检测技术通过多探靴可实现缺陷环向精确定位。随着技术的发展,MsS导波技术在油井管管体检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郝毅 《全面腐蚀控制》2022,(12):45-48+64
由于埋地管道在铺设和维修过程中,焊缝存在着未焊透、未熔合等焊接问题,以及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集中问题,导致焊缝位置成为管道失效事故的高发区域。如何通过非开挖手段在地面上快速定位到管道焊缝的位置,是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利用磁应力技术在管道异常焊缝定位和缺陷焊缝分级评价上的应用,并通过开挖验证以及缺陷焊缝的无损探伤结果,验证了磁应力技术在埋地管道异常焊缝定位及缺陷焊缝分级评价方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