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源工程》2006,(2):F0003-F0003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3年,学校已有50余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为国家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重庆市李家沱长江大桥北桥头,交通方便,环境优美。  相似文献   

2.
王昌文 《内燃机》2006,(2):32-32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要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参与国际化的竞争,就必须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将人才开发放在核心位置上考虑,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当前特别需要培养和开发四个方面的人才:大力培养和开发创新型人才,自主创新的决定因素是各种人才,尤其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与人才团队;  相似文献   

3.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以职工培训类、人才评价类作为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党校(培训中心)(简称"学校")内部模拟(简称内模)市场研究的对象,讨论了电力企业教培项目的市场来源,分析了课程结算单价及培训服务支出成本.利用两个方案讨论了学校内模市场收支平衡分析和学校内模市场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4.
储能技术能够解决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能量密度低、间歇性、波动大等问题,是促进我国乃至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随着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储能技术涉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从而给储能领域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针对储能技术高水平人才培养难和人才严重匮乏问题,中国矿业大学开展了面向储能技术的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通过增设储能技术专业课,拓展学生跨学科的理论基础;建立交叉学科团队指导模式,充分发挥创新导师团队的正面引导作用;利用高水平储能创新平台反哺教学,实现储能交叉学科产教研协同育人.以上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储能行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承德万利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依托承德的钒资源优势,致力于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公司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钒液流电池关键材料、电堆的生产制造技术以及系统集成技术,建成质子传导膜、电解液、高纯氧化钒、电堆生产线;具备商用钒电池储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对风电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河北工业大学于2008年设立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在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本专业现已有两届毕业生,为风电相关领域输送优秀专业人员,成为培养风电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7.
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需要。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更新成为以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存在先天的劣势,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获得了许多优势。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应遵循扬长补短的理念,继续加强理论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校企联合,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培养水利水电行业复合型人才是面向21世纪、实施人才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应从三方面做起,以适应快速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储能对于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固的人才支持,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西安交通大学于2020年获批第一个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以来,目前已有60余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这一迅猛发展趋势清晰地表明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给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虽然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但是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仍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且不同高校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向有所差异,呈现出各自的特点。本文汇总了部分高校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方向设置以及储能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等情况,总结了不同高校在储能领域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思路,为该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渠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在抓好农村沼气,改灶节能和微水电开发工作的同时,采取自学、函授、短期培训、委托代培等办法,培养了一批农村能源建设人才。近五年多来,该办前后派9人(其中5名农民技术员)到亚太区域成都沼气培训中心、深圳大学、四川建筑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深造学习。返回后,为全县培训农民沼气技术员350  相似文献   

11.
约在三十年代初我国大学开始设置内燃机课程,自己培养内燃机专业人才。此后出现了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内燃机专家。他们当中有的人在国内学习后有机会到国外深造,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其中有些人在工厂中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内燃机工业发挥了很大作用;有些人在教育战线上辛勤劳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绍熙教授就是后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史绍熙原名史绍华,江苏省宜兴人,1916年8月19日生于原籍。因用其孪生兄长之证件投考学校而改名。其兄仍名史绍熙,任常州中学校长多年,为我国知名的教育家,现任常州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环境保护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环保部原部长周生贤在2015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要进一步强化环保能力和队伍建设。浙江省环保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始终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和第一推动力的理念,紧紧围绕环保中心工作,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教育,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是面对环保新形势、新任务,环保系统的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培养一支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环保人才队伍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13.
数控教学实训四环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训教学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职业技术院校数控技术实训教学的环节作了探讨,并对实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水利水电学院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教育中心,肩负着为西北及全国培养水利水电建设高级技术人才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水利水电学院是由原水利水电工程系发展建成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两部联合办学,得到了较大发展,在教书育人、教学改革、学位建设、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水电学院的成立,标志着西北水利水电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水电学院全体教职工肩负历史重任,锐意改革,不断进取,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进行了不懈努力,在教学工作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  相似文献   

15.
《内燃机配件》2010,(6):49-49
2010年6月6日,备受瞩目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新华网全文播发。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源动力,工程机械、销售、技工、工业生产、证券投资、计算机(IT)、建筑工程等是目前市场需求较大的行业。距了解,本次《人才发展规划》是我国首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我国昂首迈进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6.
在杭州市能源学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们省能源研究会表示热烈祝贺! 十年来,杭州市能源学会在市科协的直接领导下,紧紧依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发展杭州市的经济建设、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提高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发展能源科学、培养能源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7.
国家教委规定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中级人才”,这就决定了中专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针对性和适应性。一切课程的开设都是为学生未来工作需要打基础的。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教学更要为学生未来工作着想。《中专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继续对学生进行严...  相似文献   

18.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信息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高校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传统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信息人才培养和企业间要求的供需矛盾,促使我们反思人才培养目标和做法。信息类人才培养的"3.5+0.5"培养模式,在大学本科教育中,利用了半年时间让学生在相关企业中去参加实践,通过实践成为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标准化汽车工厂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精益规划管理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工艺车间进行科学布局、使用数字化规划工具和整体化能源管理为工厂的高效运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在原有项目经验上,对新工厂的组织架构和汇报机制进行完善,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形成了坚实后盾;另外,为了弥补新工厂技术先进、员工经验不足的情况,开展了多种方式联合培训,为工厂的未来发展培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自2010年标准化工厂的精益规划管理实行以来,其成果得到了各方的广泛肯定,为企业实现产能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能源行业是产生海量数据并对数据具有重要依赖的行业。大数据为综合型能源企业创造了机遇,正在使其发生深刻的变革性影响。综合型能源企业在发展大数据方面前景广阔,应以能源信息化为基础,高度重视大数据的战略部署和机制设计,加强信息技术的创新及设备研发,引进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大力推进大数据与能源企业的快速融合,以大数据发展引领企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