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河水费及疏通水沟费 姚莹于1854~1856年间两次从成都赴昌都及乍雅,所著《康輶纪行》卷八页30下记载:“察木多(今昌都县)夷情虽不似乍雅(今察雅县)桀骜,而贪狡过之,戍兵汉人雇用蕃妇者岁饮河水,每岁终,刺麻皆使人索取水钱,他可知矣。”当时在察木多,执政的是察木多寺喇嘛,所征显然不是雇用蕃妇工钱,因为这会直接付给她们的,所以当然是河水钱。  相似文献   

2.
黄浦江的形成和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浦江是太湖平原主要的排水河道,下游自闵行至吴淞口之间又是上海城市的港口所在,探讨它的形成和变迁对于今后进一步利用和改造将有一定的意义。黄浦之名,起于何时,近年来已多有考证。在北宋郏亶、郏侨、单锷的《水利书》以及南宋以前的方志中均未见“黄浦”的记载。“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高子凤为西林(今浦东三林圹之西)南积教寺所作的碑记。此外《宋会要、食货第八》也有“黄浦圹”的记载。大约在南宋时期它不过是一条自今闸港向北流经今十六铺以东同原来的上海浦相接的一条小河。因此在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的《云间志》中也未见记载。  相似文献   

3.
古籍记载的淮河水系淮河古水系,在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禹贡》、《山海经》等书中就有描述。《禹贡》上记载着“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泗,东入于海”。这就概述了淮河流域的轮廓。直到公元四六六年南北朝时,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对淮河源委、流向、支脉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淮河从源头,历径豫、皖、苏到苏北涟水云梯关入海,南岸入淮支流有:油水、浉水、谷水(今竹竿河)、黄水、淠水(今白露河)、决水(今史河)、沘水(今淠河)、泄  相似文献   

4.
<正> 一、濠河简历和水文特征濠河是南通市旧城区的一条环城河。据史籍记载,距今已有1032年。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称通州,四周有土围,围外有护城河(即今之濠河),见附图。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5月25日会东县乌东德镇大梨树村会东县乌东德镇大梨树村是一个建设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海拔1000米大山台地上的新村。从会东县城去大梨树村,需要翻过无数座大山后再沉到谷底,我们的越野车一直做着上山下山的动作,不少路段惊险而刺激。沿途山间缓坡地带,时见发红的土地上有片片白色熠熠反光。驻大梨树村扶贫第一书记李桂林告诉我,那是村民烟叶下种时覆盖的保温薄膜,烟叶是当地的经济支柱。海拔较低的近处,可以看见烟叶已经长出了五六片叶子。  相似文献   

6.
李哲强 《河北水利》2023,(10):18-19
<正>笔者在正定隆兴寺游览时,于偶然间发现了两块有关滹沱河的宋代石碑,并对其中一块与水利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永安堤诗碑产生了兴趣,试着做了内容整理及考释工作。1.永安堤诗碑形制及碑文内容整理据有关文献和相关报道记载,2008年4月22日,石家庄市西兆通乡店上村(原属正定县)村民在清理村西北的滹沱河河道时,于地下约8米深处发现两通宋代古碑,  相似文献   

7.
谈到黄河断流时,普遍认为始于1972年。其实黄河断流的现象早已见于记载。据《今本竹书纪年》,周贞定王六年(公元前463年),“河绝于扈”,黄河曾经在扈(今河南原阳县西)一带断流。 黄河断流主要是由于干旱引起的,如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五月全国大旱,“河、洛、江、汉皆可涉”,黄河和其他大河都可以涉水而过;黄河决口改道后,由于河水溢出或流入新的河道,也会使下游断流。如清道光二十二年(1824年),黄河在桃源县(今江苏泗阳、泗洪县)十五里堡、萧家庄决口,主流夺六塘河入海,使萧家庄以下河道断流。 断流一般发生在黄河下游,但个  相似文献   

8.
<正>山洪、泥石流暴发前有哪些预兆?山洪、泥石流爆发前,有各种预兆,如:(1)在山林附近坡面有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山崩和泥石流。(2)在降雨达到最大时,上游的降水激烈,泥沙灾害显著,溪沟出现异常洪水。(3)山地发生山崩或沟岸侵蚀时,山上树木发出沙沙的扰乱声,山体出现异常的山鸣。(4)上游河道发生堵塞,溪沟内水位急剧减少。(5)由于上游发生崩塌,溪沟的流水非常浑浊。(6)在流水突然增大时,溪沟内发出明显不同于机车、  相似文献   

9.
融融冬日,我踏访了饮誉四方的“管鲍祠”。 管鲍祠,座落在安徽省颍上县城北郊颍河岸畔广袤的平原上,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而建祠以祀。初名“管子祠”,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县令屠隆重修时,为追慕鲍叔牙知人让贤高风,增祀鲍叔牙,故曰:“管鲍祠”(又称二贤祠)。 据史料记载,管仲、鲍叔牙均为颍水之滨人(今颍上县)。从小两人摸爬滚打,相交甚笃,长大了又合  相似文献   

10.
正马臻,字叔荐,生年不详,约卒于143年左右。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太守,修建了我国古代最大的陂塘灌溉工程之一——鉴湖,为其后近千年绍兴地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鉴湖是江南首见于记载的水利工程,马臻也因此被视作江南水利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养育了华夏子孙。自古以来,人们逐水而居,在利用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繁衍生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水碑(记载水事活动的石碑,以下简称水碑)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历程。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珍贵的碑文资料如不加以整理、收集,可能会大量流失乃至绝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水利局有一位年近八旬的退休职工范天平,一生从事水利事业,热爱资料收藏,曾主编  相似文献   

12.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其出生年月史无记载,根据后人推算可能生于北魏天安元年(466年)或延兴二年(472年),死于孝昌三年(527年)。郦道元是我国北魏时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倾注毕生精力,著成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地理科学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三、水力机械 (一)水磨 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硝、纸、墨之匠,并许焉。”《新唐书》记载类似:“高宗即位,……弄赞……又请蚕种、酒人与碾硙等诸工。诏许。”碾硙只是个形制,但用水力驱动则较难,吐蕃所求碾硙之工当包括后一技术要求。康熙以来有关西藏水磨的资料渐多,如康熙五十九年(1720)秋,清朝官员吴廷伟来到今林周县达隆寺附近,发现路旁有水磨(见其《定藏纪程》);1774年10月底,英国人波格尔来到今康马县嘎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4月20日~23日,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枢纽部分)通过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审查。乌东德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河段4个水电梯级的最上游梯级,坝址所在河段的左、右岸分别隶属四川省会东县和云南省禄劝县,属一等大(1)型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975 m,总库容74.08亿m3。电站装机容量10 200 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约389  相似文献   

15.
历史名城江西省赣州市,临江环立着一道雄伟坚固的青灰色古城墙。在历史上,这座古城墙不仅可以拒敌于城外,而且它还有防洪排涝的作用。它被人们誉为镇水之宝。 据地方志记载,赣州古城墙是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开始筑土构建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城墙,则是在五代后梁时,由虔(今赣州地区)韶(含广东省韶关地  相似文献   

16.
古时,我国劳动人民曾在江河湖泊之上建造了无数的桥梁。据史料记载,仅著名的古桥就有1.3万多座,至今尚有400多座岿然犹存,它们包孕了现代桥梁结构中的梁式、拱式、索式三大基本体系。其中许多无论在建筑技术上,还是在造形艺术上,都堪称世界创举,有的虽经历千年苍桑,如今仍傲然屹立,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国建桥始于何年,已难考证。但据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桥,是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为了迎亲,用船在渭水上搭建的浮桥。又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257年),在山西蒲州(今风陵  相似文献   

17.
黄河的六次大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我国历史上洪涝灾害最频繁的河流,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于世。自郑州花园口以下,不断决口改道,河道在天津到江苏的滨海县间来回摆动。自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中,决口泛滥1590次,平均“三年两决口”,改道26次,而大的改道就6次。 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叶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书·沟洫志》中有记载:“定王五年河徙。”自今河南浚县、滑县、濮阳一带,再经清丰、内黄、南乐进入河北入卫河,北经沧州、静海、天津入海,这条河稳定了五百多年,一直至西汉文帝后才出现决口。而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在魏郡(今河北磁县南)的决口使主流在今山东入海。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灌溉工程——建于公元前8世纪的滮池(今陕西省咸阳县南),《诗经》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我国最早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漳水十二渠,兴建于魏文侯二十五年(公元前422年)。我国见于记载最早的水利法规——《水令》。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关中开六辅渠,渠成后“定水令以广灌田。”我国历史上引黄放淤最早的时期——宋代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在黄河、汴河以及其他多泥沙河流沿岸推广,仅开封附近放淤面积达5800多顷。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新滩位于长江西陵峡,属湖北省秭归县管辖,下距三峡坝址约27km,至宜昌市约72km。据史书记载,此地长江两岸,曾多次发生过山崩或滑坡,影响所及,或村毁人亡,或中断航运,危害十分严重。解放后,为确保新滩人民安全、长江通航以及研究该滑坡对三峡建坝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责成水电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因井为市”的记载。人们早晨聚井汲水,将货物置井边买卖,证明原本的城市和水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出现临淄(今山东临淄城北)、燕下都(今河北易县东南)、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大梁(今河南开封)、郑(今河南新郑)、郢(今湖北江陵北)、吴(今江苏苏州)等繁华都会。《管子》阐述了城市水利的理论,书中写道:“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达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意思是说都城位置不宜过高,也不能太低,因过高取水困难,而太低防洪任务重。又说:“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意为建设城市,不但要有肥沃土地,而且必须便于布置水利工程,能灌溉、能排涝、能通航。古人把城市和水和的关系说得如此密切和透彻,至今仍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