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总是通过一些情感活动来形成某种"感"。"感"可以从与实物或虚物的接触中形成;也可以在与一些抽象物的关联中形成。"感"是与知识、能力相区别的另一种心理品质,是人的骨子里的东西。而这种对人的道德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骨子里的东西就是素质。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获得那种骨子里的东西,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或者让他们有更大可能成为某种"家"的那种特别优秀的"感"。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骨子里东西的充实和完善。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历史感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宝贵的。对于人生,感是品格、担当,是使命、力量,更是一种丰富。灵感加善感,才是巨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我国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开始转向质量方面。根据国内一些学者通过教育基尼系数对我国教育公平程度的测量,我国教育公平程度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面临着区域教育不公平和城乡教育不公平的窘境。一些学者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别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制度设计应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制度设计理念,就目前而言,教育公平制度设计应着重于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教育决策机制以及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补偿制度,不断扩大、丰富教育资源并持续优化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3.
从教育理论界关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讨论入手,对教育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及其普及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以期为教育现代化的纵深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4.
“活着”就得体验,体验才算“活着”。人文教育是教人如何“活得好”的教育。因此,体验对人文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体验是具有本体意义的教育“方法”,是与人的目的、价值合一的“方法”,体验既是方法也是目的。为了区别于科学的“工具性方法”,我们将体验称之为“本体性‘功夫'”。我们不仅要从方法论视域更要从本体论境界去整体理解体验。从本体论境界看,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文教育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成为自己的过程;从方法论视域看,体验是人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人文教育的体验方式包括:诚敬、专注、参与、理解、反思。  相似文献   

5.
教育爱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教育爱是一般爱基础上的特殊爱、底线道德基础上的高标道德。但教育爱事实上是一种高贵的谎言。在外显形态上,教育爱发生了偏差与质变;在内隐状态上。教育爱由无形的政治控制,是一种服从规则的职业情感策略。然而,教育爱合乎国家与个人的道德目的,是一种庄严的乌托邦。尊重与理解应是教育的底线,唯有在场的尊重与理解,才能消弭一切误会与对立。  相似文献   

6.
因有意识而获得自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固有性;人更重要更独特的方面,在于人有可能性。教育是让人越来越远离动物的一种活动,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让人发展、创造可能性,及避免某些可能性。事实上,教育提供可能性也就是提供获得种种现实结果的可能性,可能性让我们对现实可以有更多的期待。但教育并不需要过于介意一些似乎更现实的口号,教育越富于理想才越能表现属于它自己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在过去十年进入发展的快速道,所取得的成绩卓越非凡。但同时。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战略地位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生源国别、专业分布不平衡。教育层次偏低,管理制度相对滞后。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采用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战略地位、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减小教育水平校际差异等对策,以促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是社会的主体。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就是教育。现在创新教育成为了强势话语,然而“创新”则甚微。究其原因,创新教育没有以人类学为基础,即没有教育的对象——信息人,没有人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教育。信息社会必然形成“信息人”,信息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创新教育正是培养新人的教育。信息人是信息时代的“新人”,新人需要培养教育。创新教育与信息人本质相通。  相似文献   

9.
儒道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的两大主干。通过比较研究,阐述了儒道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道德教育、教育内容、教学上的互补性及其对现代大学教育思想的启示,力图揭示多样性是活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对于刚刚跨人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搞好“门阶教育”对于帮助他们迅速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所谓“门阶教育”的“门”是指学生从中学跨人大学之门,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阶”是指学生从中学进人大学的新阶段性,其内涵是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必须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与哲学家具有同一性:他们的哲学思考是“我”的思考,而不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复述;他们的思考对象是现实问题而不是作为理解现实问题的哲学理论;他们思考的工具是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生活语言而不是哲学术语。教师与哲学家的差别仅仅在于:哲学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与相应的理论成果。教师与哲学家的界限更多地是人为的,其本质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其后果是教师丧失了哲学思考的习惯与能力,阻断了教师通向哲学家的可能。为此,教师应具有哲学的自觉,对教育实践生活充满热忱,对他人的思考具有宽容的心态。即可以通过一种平民的、个体的、实践的、反思的自由思想与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智慧,从而使自己通向哲学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具有丰富的内涵:“学”、“时”与“说”具有多重意蕴和内在联系。在我国古代的诠释传统中,作为教育基础的“学”具有学文与学道的双重内涵,彰显出对文化知识和做人之道的重视。作为教育智慧的“时”有时时与适时的不同解读,反映了教育过程中对顺序性和阶段性原则的遵循,并在“学”与“说”之间起到了中轴作用。在“学”与“时”的融通中,作为教育目的的“说”指向了个体的内在澄明和外在超越,进而达到教育的乐境。这些阐释启示当前教育要改变对“学”的单向理解,发挥“时”的教育智慧,最终达到“说”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3.
教师之思关乎教育发展。作为本体论的追问,教师之思的本性是教育的经验,它显现于教师的思考和思想中,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教师要去思,一要学习,二要放弃,三要建筑。当前,教师之思的底线是守住宝贵的历史财富和个人财富。  相似文献   

14.
建立以政府、社会和高校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其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本省高教质量提升上担负重要的职责。当前主要的任务是加强以学科、专业为主的单项评估。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应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多维的评估网络,加强对评估机构及过程的再评估,加强专业化建设,正确看待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非常活跃。陶行知在此期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民主和民主教育的文章,对民主教育进行了集中的阐述。他希望通过民主教育"为教育招兵,为民主募马",提出"民主是中国的精神维他命"、"教师是民主的酵母"、"在民主生活中学习",以及"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等主张,发表了自己对于民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独特见解。他把教育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主张从小学生和小学教师做起,开展民主教育的普及运动,以提高社会民众的民主素养。陶行知的民主教育主张是其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既有助于考察现代中国的民主教育进程,更有助于考察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以六堡茶为研究对象,对茶叶分类进展及归属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茶叶分类体系,为六堡茶社会价值的充分彰显提供依据。因此,以茶叶分类理论为依据,阐述了我国茶叶分类进展,并对基于茶叶分类理论的六堡茶归属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7.
“六节一贯制”是指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别集中安排于上、下午的一种教与学的制度,又称“午前教授”。上世纪50年代,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我国的一些高等学校一度曾实行这种制度,并认为其是来自苏联的先进经验,后来却发现有些“水土不服”。为此,主管部门不得不出台教育政策加以调整。这虽是一小事件,却值得深究,其中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吸取。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将掀起新的教育改革浪潮。这必然涤荡落后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开辟教育的百花争艳的新天地。为欢呼新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本刊随机介绍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动向。这里刊发"自然分材教学的品格"系列文章,是为先声。自然分材教学由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创立,已历经六年的实践检验,正在走向全国。她坚持均衡师生主体性,采取"问题导向"、"知者加速"和"同伴互助"等新举措,打破了忽视学生差异的"一刀切"课堂,初步实现了"弱生上进,优生更优,全体学生齐发展"的设计目标,凸显出芬芳别致的品格与魅力。  相似文献   

19.
教育民族性是构建本民族特色教育体系的根本原则。清末依据“中体西用”原则快速完成了体现教育民族性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制定体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宗旨;形成彰显民族品性的德育规范;构建蕴含民族文化要求的教育内容体系;立足文化自保加大对师资队伍管理。“中体西用”下教育体系的不足在于:“中学”体量过大,冲淡了新教育的“新”味;相对“保守”的倾向削弱了其“开放性”要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冲淡了教育民族性建设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教育境界是教育主体觉解而形成的一种意义世界,是教育主体的"灵明"所照亮了的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意义世界。教师的从教动机、教学技能、对专业角色层次的自我定位是审视教师教育境界的三个视角。"行"和"悟"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两条路径。提高对自我期望的定位、注重知识的积累、加强能力的锻炼以及学会在教育教学中反思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