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分工中,大学承担着独特的文化责任,通过学术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化与智慧,不懈地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思想价值资源和理想图景,是现代大学的理想与使命所在。服务于中国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的中国大学,应当在诠释当代中国实践、培育当代中国的文化精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文化资源、引领中国的文化创新等方面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中国大学需要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术传统、建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治校理念、强化大学的文化育人能力等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强大的文化功能,能够在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传承、创新、辐射和示范作用。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应当成为创新文化的中心,充当创新活动和创新体制的前提与基础,发挥相应的文化引领、精神支持与价值引导作用。因此,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实施创新文化发展战略,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文化意义;二是通过高等教育导引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三是发挥高等教育对于社会改造的参与和评论作用;四是发扬“和合”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切实采取以上这些战略措施,才能确保高等教育文化创新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铸造大学之魂”是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文化是大学之魂”深深地蕴涵在“育人是大学之本”和“科学是大学之根”之中,其核心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主要凝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赖以坚守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的根本。铸造大学之魂,对于大学办学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应当与时俱进,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5.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大学进行合作的一种形式。看似繁荣的中外合作办学可能正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危机。然而,现有的研究仅停留在中国政府的政策或者政策变化以及机构层面上的操作等问题上。对于为什么这些跨境高等教育活动会发生在中国、它们是否带来了中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以及它们如何才能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作出贡献等问题则鲜有研究。换言之,已有研究似乎表明跨境高等教育的主导形式和实践都很好,因而研究的重点就是完善它。本文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研究提出一个批判的文化主义视角,这一视角将以新自由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主义的观点作为研究的潜在理论工具以填补某些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大学的文化特点主要通过大学的精神和大学的制度等体现出来,表现为救国图存的大学使命、突出政治的大学理念、崇学轻教的世俗观念和“道”“器”之间的传统辩争等四个方面.这启示我们,当前大学文化建设不仅应该以人为本、传承与超越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还应在价值多样化的进程中保持主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的实质是创新文化。马克思的科学创新精神与大学创新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内在逻辑统一性。在现代大学躯壳与创新文化传统发生裂变的今天,重温马克思科学创新精神,用它引领现代大学文化重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守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弘扬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改善创新所需的基础条件,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除旧革新,建立以知识创新为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服务教学科研为宗旨的扁平式管理制度。实施法治框架中政府购买大学服务的运营模式,实行教师和学生代表自主平等的共享治理,弘扬个性、展示特色.有效形成激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气场。是大学文化重建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我国大学校训使用的高频词语。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校训,继承了岳麓书院务实求是的教育传统,彰显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核心特质,接引了西方文明讲求实证的科学精神,适应了党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要求,其特质和内涵在学校建设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提升,成为湖南大学最根本的文化基因。这一校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时代精神高度契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当前大学校训文化建设和校训教育活动,应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切实增强育人功能,始终坚持特色引领,不断赋予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针对时下中国建筑“洋风”四起,不顾文化文脉而盲目地搬用西方的符号,探讨建筑创作内涵与文化传统特色的联系和延续,从自己祖先的文化中吸取精髓,寻求属于自己的灵感。  相似文献   

10.
李戈晶 《钟表》2007,(11):46-46
秦朝的爱表历史虽然不长,却已经有了一个心智的转变。做为“耳朵媒介”这个靳鲜传媒渠道的发起人和推广者,他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对一切声音,比如音乐、马路上嘈杂声、手表齿轮的转动声都有着特别的偏好。而这个颇具创意的创业者关注手表背后的则是其文化内涵。用他的话说,手表给予他的是“新鲜人的文化情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是一个不同于其它文化的与“教育”、“培养”有关的概念。大学以关心人类的心灵幸福为宗旨。具有特定内涵的博雅与通达、修养与高贵、责任与勇气是大学文化的精华养分。大学对人类心灵的责任,除了要传承和创造高深知识,还对知识的后果负责。具有创造天分的人,在自然分布上有一定的概率。知识创新作为现代大学文化的重要内涵,需要大学为他们提供学术自由的保护。让他们的创造天性得以良好地成长。而不是去刻意地发起创新工程,试图通过“培养”创新人才而制造出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区域经济的联系,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等方面反思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成就和经验,并由此提出需要关注的问题:大学的科研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基础研究而不是技术改造上;不能过分强调自然科学的重要性而忽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不能过分强调科学研究和知识生产而忽视教学工作;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投入不是简单的解决几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费问题,而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历时性研究可以透视某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SSCI(2006-2012年)的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现代大学教育》载文的关键词、作者和参考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并做出其知识图谱.结果表明:刊物的载文量呈平稳状态,拥有一批基数庞大、集中度较高的作者群体,少数学术精英对该刊办刊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治理与管理”、“研究生教育”、“教育政策与大学发展”及“大学文化与学术文化”是该刊载文所研究的热点,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对该刊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文化整合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下,通过文化的整理、整顿和协调,形成具有育人合力的组织文化的目标与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对高等教育功能总的规定为大学文化的发展定位与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道德理想与行为规范为大学文化整合与建设提供准则与尺度。  相似文献   

15.
胡庶华是我国近现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丰富的治校实践中形成了融合中西教育之长的大学教育思想。其特色是秉持以“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具有鲜明特质的大学精神;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文武全才;注重学术研究,倡导大学学术化;注重服务社会,倡导大学地方化;注重师资队伍和支撑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胡庶华为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事业特别是湖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学府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和探讨胡庶华的教育思想和治校实践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学是国本,国学复兴是文化复兴。返本开新.开放包容,多元交融,促进国学现代转型,其影响和受益的不仅是中华民族,也会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福祉。要传承和弘扬国学。培养具有文化自觉自信的中国人,需要加强国学教育。国学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大学应根植于中国文明深处.成为国学复兴的担纲者。为此,需要:(1)从战略高度看待国学教育的重要性;(2)扎扎实实从制度和内容上加强国学教育;(3)加强中西文化比较与融会教育;(4)努力培养现代国学专门人才;(5)注重培育人格,陶铸精神;(6)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国学修养等。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随着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政治挂帅"到"政-经主导"两大阶段,尽管也不乏个人价值关怀的端倪,然整体来说形变而神未变,依然是建立在社会发展需求之上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本位"的特点。我国"重人伦"、"重群体"之传统文化观、"乐之教化在于道德"之传统音乐文化观及"圣人君子"之传统教育目的观是潜藏于其后的文化根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关注文化土壤的更新、建设现代文化;重构现代教育价值体系;注重课程实践,树立培养目标与课程实践相统一的政策执行理念,以实现音乐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立身”作为传统文化概念,与“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甚至更具基础性。人生在世,何以立身,以何立身,这是自古至今人们都要思考并践行的。从文化传统视角考察,立身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中实际上是对道的遵从、对德的坚守、对礼的维护、对孝的体认。“遵道”具有天人合一的意蕴,“守德”强调主体良心的发现,“从礼”注重社会规则的价值,“讲孝”旨在强化事父忠君的家庭--社会模式的同构。立身文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人的社会化、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而立身教育就是要从文化的角度解决人何所由何所之、人的善良本性如何激发、人的规则意识怎样建立、人的品性如何养成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解决立身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