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高等教育领导研究的特征和行为理论、权力和影响理论、复杂和混乱理论以及认知理论等,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了有效的高等教育领导者的价值倾向、个性特征、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类知识的日益丰富,美国高等教育领导研究的研究内容、研究路径和研究对象发生变革,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成为构建新研究范式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作用。价值意义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高等教育学科是认识主体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育的内部矛盾及其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等推动下逐步建立和成熟的,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找准研究问题,探索研究方法是当前本学科研究与建设之要务。  相似文献   

3.
人本性是柔性管理的本质体现,是实现柔性管理的思想精髓和核心理念.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是柔性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化.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以人格化为标志,是对以制度为中心的传统刚性管理模式的超越,是现时代语境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走向人本性和现代性的一种思维范式与实践范式.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是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管理,向以生命论为基础的现代高等教育管理范式转换的应然选择.推行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有赖于正确处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关系、坚守和践行人本管理理念、优化管理组织结构与形式、培育良好社会资本等几个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创造力经济,即以人的创造力为主要资源的知识经济。创造力经济的出现必然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投射以新的变革期望。审时度势的高等教育必须对新经济社会的期望给予响应,这主要涉及三大变革:其一,职能拓展,重视发展知识生产力,着力培养创造性人才,面向经济社会开展科学研究和通过知本创业直接服务社会;其二,大学转型,即摆脱传统大学的能级约束和思维定势,创建自主创新型大学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革,提升大学的竞争优势;其三,资金运营,即大学要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向投资理财转变,以利于对发展创造力经济的财力支持。这些对创造力经济投射期望的响应,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快步走向经济社会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社会化、信息化等,这一趋势必然影响高校德育。探讨了高校德育的应对策略,即:强化阵地意识,建立高素质德育队伍,转变德育观念,更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德育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教育史的“革命史”和“内部史”两种研究范式都遇到了学术发展的瓶颈,要摆脱困境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研究范式。现代化理论为近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为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创建提供了一个可能路径。在现代化视域下。近代教育史的主要线索从革命斗争走向教育实践,断限分期从外部观察走向内在观照。研究视角从宏观立论走向微观叙事。历史评价从他者立场走向主体关怀。这些探索将成为创建多元化研究范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业余研究者日益被专业研究者取代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研究要坚守学术立场和履行学术责任,使高等教育成为真正的学科;需要通过影响教育政策的走向和提升政策合理性以及为高校自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方式来提升其公共服务的影响力;需要通过实施适切性教育来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表达高等教育研究的立场与责任。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3年以来逐步形成了研究热潮,但尚处于以介绍和借鉴国外高校分类法及制度为主的起步阶段。研究对象上侧重于高校分类,研究内容集中于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研究成果集中于对现有分类法及分类政策的介绍、评述、反思和批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一方面要将高等教育分类研究的视野从高校层面提升到高等教育层面,加强专题研究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原创性研究和应用研究,集中力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分类(含高校)的依据、标准、指标及配套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并进行分类的应用性试验和试点。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是沿着放权和发展的思路展开的,六十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就与经验主要表现在:实现了权力结构的创新转变,学校布局由省级区域间的不均衡设置向布局结构的合理化转变,从办学理念到实践模式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研究方法和路径的科学性和多样性等。人类进入21世纪后,担负创造和传播知识任务的高等教育的地位更为突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面临高等教育管理理念的变革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影响、时代的变迁、大学的使命诉求、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冲击等新的特殊的发展环境。要使高等教育从象牙塔走向经济社会建设和个人生活的中心,在国家创新中成为重要基础和引领力量,我们至少必须以更加注重教育质量提高、在张扬技术理想的同时,弘扬人文精神、辐射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当前正面临着由传统的注重学历文凭教育,向倡导终身学习、注重成人发展转型。要实现这一转型,必须从观念的转变入手,在教育目的观、价值观上,实现从“成材”到“成人”的转变;在师生观、教学观上,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在学习观上,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三方面观念的转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层递进。  相似文献   

11.
从制度化水平和学术范式的变迁两个方面衡量,可以将大学史研究领域的发展划分为七个阶段.严格意义的大学史研究出现于19世纪,并在下半叶形成第一波热潮.20世纪初教育史学科在教育院系的初步制度化为大学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在20世纪前40年大学史研究处于相对沉寂状态.20世纪50年代,随着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专业的历史学家开始介入大学史研究,此后二三十年该领域进入复苏期.20世纪80年代,大学史专门研究期刊的创办标志着这一领域初步实现了制度化的过程.从学术范式而言,大学史研究经历了思想史范式、社会史范式和文化史范式相继兴起的过程,但它们之间并非取代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全球史的研究范式开始崛起,成为新的学术热点.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进程中管理范式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管理学发展史,工业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和"后现代管理"四个阶段,管理范式与工业化的进程呈高度的相关性.不同的管理范式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对管理范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新的管理范式--多元化管理范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论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主要从多学科,多角度研究高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借鉴方法;二是思想,观点,理论的创新;三是提高高等教育理论的专业化程度及其科学价值。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许多问题超出了高等教育科学自身的范围,激励着人们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研究高等教育。如何从多学科角度研究高等教育也有一个方法和科学态度的问题。如果生搬硬套,脱离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就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立陶宛同为转型国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两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从两国高等教育现状人手,对高等教育管理、投资、办学、评估、课程及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国国情不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内容不尽一致,但培养适应各自社会变化的高级人才的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15.
推进高等教育研究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研究对学校改革和发展起着很大作用。深刻阐明了高等教育研究是综合性的研究活动,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先行地位,而且具有重要的总领地位;全面部结了中南工学院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和取得的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6.
17.
研究方法进步是一门学科进展的最直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获得了重大突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研究方法由单一走向多元,这为高等教育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就整体而言,人们的方法意识并不强,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加强对研究方法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本刊特约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七位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从多个角度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限于篇幅,本刊将这组笔谈分两期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扩招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既有对短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也有人力资本积累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描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在这次急剧扩招中的主要变化,并用凯恩斯经济原理和人力资本理论分析高等教育扩招与经济发展的近期或远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扩招能在短期内振兴经济"的结论是不成熟的,因为中国正在实现其聚集人力资本的长远目标。然而,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越来越高,这在不断危害其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将推动高等教育研究活动、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转变。首先,科研工作应在激烈竞争与合作互补两方面加速发展,科研规划引导与服务公众趋势并存;其次,研究机构应利用强大信息加工能力,借助数据库提供多样和有效的产品;再次,科研应突出其社会科学研究性质,维护专门化并为公众提供开放的人文评论园地;最后,研究者应通过学派制衡确立话语权,面向公众塑造文化学者。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研究发源于批判,批判是高教研究的题中之义、重要职能,是高教研究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当今中国高教研究中批判的极度缺失,严重弱化了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阻碍了高教研究的进步.重建批判之维是中国高教研究的理性选择.政策批判、理论批判、校本批判是批判的三种类型,也是重建批判之维的三个方向.当前要重新定位大学高教研究机构服务本校的职能,为校本批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