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在数量上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其特征和轨迹相比二战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男女同校教育制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实施,曾经作为女子高等教育领头羊的美国女子学院出现了数量和规模上的大幅缩减。女性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逐步普及,使女性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地位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此外,女性继续教育的理念也在这一时期推出并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2.
我国过去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单边治理模式已造成诸多弊端,需要推行新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发展,考察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市民社会发展背景是必须的。在深入探讨市民社会组织参与高等教育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可通过政府、社会和大学自身三方面的努力,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多中心治理创造条件。具体路径是:加强政府主导,积极营造大学组织自主治理的外部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联动,大力培养和发展第三部门性质的教育中介组织;加强大学自治,推进大学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3.
传统大学理念作为现代大学理念的基础,要在指导大学实践中既保持大学的核心价值和根本,又能使大学跟上社会的发展而保持生机与活力,就必须结合现代大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走向: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传统、大学自治、学术自由、重视科学研究等传统大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坚持;理性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传统、大学是学者的社团、大学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与普遍学问的场所等传统大学理念,既需要保留和发扬,又需要舍弃不合理的因素,即扬弃;而“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传统大学理念,却必须加以改造。  相似文献   

4.
在“大一统”文化传统影响下,我国习惯于用集权管理手段管理公共事务,加之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以俄为师”治国方略,用“全能理性”制度设计规约各种社会生活,高等教育被纳人到政府一元化规制之中,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和下属单位。另外,就现代大学的成立而言,我国的大学是民族国家本着富国强民的理念而建立的,不像西方大学是知识人自发自为的产物,大学的“外生性”也决定了我国大学长期以来一直缺乏自主办学的品格,习惯听命于政府办学。我国高等教育集权管理体制的生成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虽同在日本高等教育制度中居主导地位,但两者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在学校决策上,国立大学的教授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利,但私立大学的教授在学校决策中所具有的发言权微乎其微;在和政府的关系上,政府对国立大学奉行给予相当多的财政支持却不干涉内政的政策,政府对私立大学奉行既不给予过多财政支持也不干涉的政策;在功能上,国立大学主要发挥研究功能,私立大学主要发挥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发端到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肇始,我们都不难发现:当大学在中西方以独立的社会学术组织形态浮出历史水面时,它本源于学术活动的规律和逻辑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大学精神的彰显。故此。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发端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精神传统;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肇始则是潜心向学、追求学术的书院精神、中体西用的思想宗旨以及学术至上的大学理念。纵深的历史证实基于崇尚学术的精神传统是中西方现代大学制度肇始的思想根基与共同指向。  相似文献   

7.
大学个性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具体分析了中世纪大学、洪堡时代的德国大学、美国的“赠地学院”等西方教育史典型时段中大学个性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动态性关系,认为西方大学的大学个性主要体现在大学自治及学术自由,而高等教育资源以制度赋予形式为主。  相似文献   

8.
继续工程教育是大学后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它与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学历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对传统的“学历教育”、“一次性教育”在观念上和制度上的发展和变革。继续工程教育在新技术革命对策中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办好继续工程教育对不断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最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财政的研究进展,从大学公共性视角可以概括为:高等教育财政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现实是从服务公共目的到追求“3E”;西方国家的研究理路是从政府介入到成本分担;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的关切是从吸引社会投入到关注教育公平;高等教育财政的发展路径是政府责任与市场的有限介入。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以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为代表的西方名校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始终居于世界一流的位置,创造了“教育奇观”,其保持活力的众多经验值得探寻。其中,雄厚的人力资本、强势的特色品牌、有效的开放模式、综合的研究平台、早发的天然优势等显性动力为西方名校再次注入了勃勃生机;而崇尚真理的办学理念、勇于否定的批判精神、深厚自觉的责任意识等隐性价值支持以及不断调适的现代大学制度为西方名校提供了恒久动力。  相似文献   

11.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女子高校学科学科教学中渗透,是促进女子高校全员参与、多方协作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包容性、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以及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需求决定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女子高校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女子高校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要做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和涵盖,并不断挖掘教学内容,促进师生关系发展,争取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新时期经济建设要求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为此,高校必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开放式教学.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应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实践,使课程设置更合理.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和农村职业地位的提升等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成为农村人口流动、农村职业地位提升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等方面的积极动因;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之间的天然差异和制度性障碍等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也给农村社会流动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95年后中国女性在担任高校教师职务方面呈良性发展趋势。但女教师学历、职称低,参与高教管理程度低,社会认同感和自我评价低,学科分布的性别隔离等,导致中国高校女教师地位现状不佳,对此,国家、社会、高校应更新观念,以法律保障为前提,为高校女教师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充分发掘女教师的潜能,让更多的女教师施展才华,从而改善和提升中国高校女教师的整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马丁·特罗提出的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新形态——对入学机会的态度、高等教育功能等九个方面人手,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实现普及化之结构准备的回顾与审视,指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敏感性与美国特质。日本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也将走一条特殊之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承担者——私立部门仍然可以承担起普及化的重任,但其前提是,政府要在规划指导以及财政资助下,在私立部门内部“创造”低成本、开放、弹性化和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并通过入学方式、课程设置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吸纳非传统学生和“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者视角的大学生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产出,大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基于这种消费者身份,源自对高等教育服务消费自由、正义与效率的追求,大学生应该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参与管理权、消费条件权、损害求偿权、公平消费权、维护尊严权、消费教育权、维权结社权等消费权利。这些权利的实现需要进行权利的合法设定,保障客观物质条件,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建立高等教育问责制度,增强消费者自己的权利意识和维权能力。在消费者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与学校协商、向学校申诉、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诉、申请行政复议、调解、仲裁、司法审查、舆论监督等途径寻求救济。  相似文献   

17.
雅斯贝尔斯的名著《什么是教育》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即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成为“全人”:自由的生成与精神的唤醒。因此,教育不仅需要进行文化教育,还需要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倡导苏格拉底式教育方式,教师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者。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统一体,索,我国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究不足、本土化不够、制度保障不力等根本性问题。是重要的高等教育模式。经过最近20年的不懈探但由于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仍然存在本体论研  相似文献   

19.
公益创业是个人、机构和网络通过捕捉新机会,处理社会机构供应不足或应对社会环境产品分配不均,从而挑战传统结构失效的产物。公益创业教育则是指进行公益创业所需要的意识、精神、知识、能力及其相应公益刨业实践活动的教育。高校开展公益刨业教育是落实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有益尝试,是解决鞋益激增的社会问题的有力手段,是弥补传统高等教育不足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高校构建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可以从教育目标确定、课程设计、师资队伍构建、组织与制度的建立以及教育保障平台的搭建等方面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