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孤岛油田河道砂储集层油藏动态模型及剩余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孤岛油田馆陶组河道砂储集层的研究表明,经长期注水开发,储层宏观、微观参数一般都随着油藏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不同类型的参数有各自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孔隙度变化幅度较小,渗透率变化较大。从总体上来看,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相对变化较快。利用孤岛油田大量的测井及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集层宏观、微观参数动态模型,研究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层剩余油控制因素,建立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层油藏不同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为孤岛油田馆陶组油藏挖潜提供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应用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生产动态数据计算油藏相对渗透率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二项式拟合krw/kro与sw的半对数关系曲线,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求出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表达式,从而得到相渗曲线。经过与油田开发初期岩心实验测得的相渗曲线对比,发现计算出的相渗曲线能更好地反映出油田长期注水开发后的物性变化,有助于油田特高含水期的地下流体流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高渗储层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准确、精细描述这种变化是建立特高含水期油藏地质模型的关键。应用动静态资料,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计算不同沉积微相、层内不同部位的孔隙度、渗透率变化系数,求取特高含水期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利用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密闭取心井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砾岩油藏水驱开发储层物性变化规律,本文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下克拉玛依组砾岩油藏为目标,利用多口密闭取心井的测井、生产动态、岩心分析等资料,结合油田生产实际,研究了长期注水对储集层物性、孔隙结构以及润湿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长期水洗后,储层中各种参数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该研究成果对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和注采结构调整的措施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各储层物性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都会发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因此建立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物性的动态地质模型,并研究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对寻找有利区带以及进一步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地质意义。以胡状集油田胡七南断块沙三段储层为例,在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和精细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并以沉积微相为约束条件,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注水开发前后的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并通过分析泥质含量、粘土矿物、孔隙度、渗透率这些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储层物性变化的机理,深化了油田高含水期的地质特征认识程度。  相似文献   

6.
长期注水冲刷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0,他引:4  
研究对象是注水开发39a、含水已高达96%以上处于特高含水阶段的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通过对不同含水阶段储层中地层微粒、渗透率、孔喉网络及润湿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定量得出了渗透率随含水率变化的数学表达式,并分析了储层参数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期注水冲刷使砂岩储层中的地层微粒被冲出,孔喉网络的连通性变好,渗透率升高,储层润湿性由亲油转变为强亲水。储层参数变化使油藏最终采收率增加,开发效果变好,有利于剩余油的的采出。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对疏松砂岩储层岩石物性、矿物组分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等都有较大的影响,研究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和变化机理,对于油田开发后期稳产措施等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孤东油田馆陶组河流相疏松砂岩储层为例,以岩心物性测试、铸体薄片、X-衍射粘土矿物分析、压汞实验等数据为基础,总结不同含水期储层岩石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的变化规律,研究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流体对储层微观组分以及孔隙结构的影响,分析储层宏观属性参数变化的的微观机理。在长期注水影响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增大,泥质含量降低。孔喉半径增大,孔喉均质程度得到改善,均值系数增大。粘土矿物含量变化较大,其中,高岭石含量先增加后降低,伊利石含量增加,绿泥石含量基本不变,伊蒙混层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8.
相控建模技术在濮城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濮城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难度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以濮城油田沙一段为例,阐述了相控建模技术在精细油藏描述中的应用。为了精确描述储集层物性及其展布特征,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地质和岩心分析资料,分析和研究了该油藏的构造特点、沉积相体系和储层物性参数,最后运用建模软件建立了研究区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以及微相控制下的储集层属性模型,为油藏的开发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饶阳凹陷中深层储集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其类型和分布极大影响储层孔隙特征。为明确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利用岩心、薄片、电镜、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等资料对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类型、成因、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和白云石,铁方解石、铁白云石少量,存在3期碳酸盐胶结物,不同期次胶结物的类型、成因不同。平面上,不同区域胶结物成分和含量差异性明显,席状砂微相是碳酸盐胶结物有利发育区,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砂泥接触的顶底面附近,距离接触面越近,胶结物含量越高。碳酸盐胶结物影响储层孔隙特征,胶结物含量越高,孔隙结构越差,碳酸盐胶结物控制储层类型,与孔隙度和渗透率负相关,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早成岩期胶结物对储层物性起建设作用,中成岩期胶结物对储层物性起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濮城油田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高含水、后期开发难度大的特点,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地质和岩心分析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油藏的构造特特征、沉积相体系和储层物性参数,运用建模软件建立了研究区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以及微相控制下的储集层属性模型,为油藏的开发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