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璇 《华中建筑》2011,29(11):173-178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教育并未因战争中断,反而得以继续发展.战时的中央大学建筑系迎来了“兴旺繁荣的沙坪坝时代”.由于战争破坏后的城市重建以及迁建区建设的需要,急需大量的建筑专业人才,促使重庆大学在战时成立了建筑系,并迅速发展,使重庆成为西南地区最早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之地.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教育从19世纪末最初成型起至20世纪50年代被撤消,在70多年的教会大学发展史上,由于其成功办学经验,克服了自身办学条件的不足,提高了教育水平,给教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其成功实践为当前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关肇邺 《建筑创作》2006,(7):142-143
在20世纪世界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最重大的事件和具有最深远影响的变革,当属1920年在德国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此后其对建筑发展的影响。这影响先是在欧洲,1930年后期才渐及美国和其他地区,进而包括了大半个世界。然而对中国来说却基本是个空白。中国自19020年到建国之初,一直处于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烽火动荡之中,国内基本上没有什么具规模的建设。仅有的一些主要在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和东北几个大城市,但主要是古典主义和殖民主义者国家的建筑风格,在南京和北平等地则主要建了一些国民政府和外国教会所热衷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建设兴起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伴随着百余年前"西学东渐"的浪潮,近代教会大学的建设从校园形态与建筑样式等多个方面推进着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进程。甚至直至今日还影响着当代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该文从教会大学的校园功能组织与空间结构两个角度,对比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建设过程,分析了教会大学空间结构中的三种布局形式,分类例证其中的典型分区形式与结构形式,探寻教会大学多重功能的组成由来与分区形式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建造模式的视角,聚焦抗日战争时期的建筑设计与技术实践,通过对现存原国立中央大学重庆柏溪校[区传达室的田野调查,分析其所处区位、周边自然环境资源、建筑形制与部分构造节点,结合战时社会背景与物质条件,解读其时内迁西南的各大高校新建建筑时借鉴民间"易建性"现象,探究其背后与环境适应、技术选择相关的人类学原理,并为当下建筑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1前言曾被誉为"中国大学里最美的西式校园"及"世界近代学府建筑完整保护建筑第二名"的浙大之江校区,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对钱塘江,北依月轮山,东邻六和塔,西接九溪,这是一座隐匿在山坡上森林中的美丽校园。沿杭州西湖的杨公堤,穿虎跑路,过六和塔,走之江大道,斜插入一侧小路,穿山入林,坡地之上,一座古堡式的校园缓缓展开——这就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的之江大学,现在的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图1)。之江大学校园内的建筑风格与其他旧时中国教会大学内中西杂糅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其比较纯粹,直接移植了美国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9):3-4
"战时教科书"是一种直接服务于抗日战争的教科书,是中国教科书发展史上极富时代特色的最为罕见的教科书类型。它在澄清抗战认识、全面了解抗战,普及抗战常识、懂得科学抗战,宣传抗战精神、激扬参与抗战勇气,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战时教科书"是20世纪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和伟大的抗战精神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守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和教育遗产也就是守护好我们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陈从周先生生于1918年,2018年是先生的百年诞辰!纪念陈从周先生100周年诞辰!陈从周先生祖籍绍兴,成长于杭州,少习文学书画,1938年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1942年获得文学学士之后,先后在杭州中学、上海圣约翰中学等地任教员,1948年曾在上海首开个人画展。1950年起先后任教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和之江大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前往西方学习建筑的留学生回国后创立了早期的建筑教育体系和制度。当时最为集中的留学生群体是20世纪20年代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庚款"留学生,这个时期这所学校深受法国"布扎"体系影响,其教学和设计思想通过留学生的引入影响了中国的早期建筑教育体制。文章试图剖析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教学的基本特点,进而以近代中国的之江大学为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思想如何对中国院校产生影响,阐述其在中国移植与转化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64-65
战时兵工内迁保护了中国兵工事业的基础和精华力量,形成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最大的兵工生产基地,构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战时兵工生产体系。同时,重庆兵工厂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近八成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使重庆成为了抗战期间中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和战略物资供应地,支撑了国民政府正面抗日战场的武器装备供应。  相似文献   

11.
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始白1990年,当年10月建设部在郑州召开全国建设科技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建设科技工作的重点要转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上来。这个工作思路,适应了建设科技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响应。白那时起至今,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经历了近20年,  相似文献   

12.
张娜 《华中建筑》2012,(5):122-125
武昌文华大学是美国圣公会在湖北近代兴建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教会大学,该文主要研究现存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的文华大学时期的五座建筑,从而勾勒出文华大学校园建筑昔日的风貌,同时探究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20世纪10~20年代华中地区教会大学校园建筑所具有的历史位置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09年2月26日,为了适应中国新一轮核电大发展的需要、适应中广核核电发展及中核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核电施工的需要、适应珠三角基础建设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中核华兴达丰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广州管理中心正式成立。广州管理中  相似文献   

14.
沪江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及历史建筑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教会大学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传教士将建筑视为一种文化参照物,在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将其建筑形式引入中国。文章以沪江大学为例,结合20世纪初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教会大学的教育理念,分析其特殊的校园空间形态及历史建筑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李晶晶 《古建园林技术》2012,(2):37-40,I0007
华西协合大学位于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其前身是美、英、加的五个教会在1910年联合创办的私立华西协合(和)大学,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近代教会大学,也是成都为数不多的保存至今的百年近代建筑群。华西协合大学创办之初,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仿英美体制,在初设文、理两科基础上,设置教育、宗教、医科和牙科等,尤其医、牙两科,成绩特著。"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5)
由教会控制学校并参与到全民教育中,一直是西方中世纪以来的传统。随着基督教在华势力的发展,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山东地区的传教士选择在登州、潍县、青州、济南等地兴建学校,著书讲学,逐渐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完整的教会教育体系。从登州蒙养学堂到潍县广文中学反映了教会学校在山东的发展,民国政府的"收回教育主权运动"使教会中学在20世纪30年代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色。  相似文献   

17.
战时安全、稳定的电源是保障人防工程战时正常使用的首要条件。根据工程类型及战时负荷,可分别采用设置自备柴油发电站、引接区域电源及设置内部蓄电池组的战时电源保障措施。同时,针对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这些战时电源保障又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在阐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以使战时电源更能适应和满足战时需要。  相似文献   

18.
汪晓茜 《新建筑》2006,(1):64-68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校园建设始终伴随着移植和本土化的二重奏,即其格局、建筑形态和技术应用等层面集中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共同作用。以我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教会大学之一——东吴大学为例证,通过分析其校园规划和建设特色,一方面为我们解读那段特殊的建筑发展历程和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参考,同时为当代校园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董黎 《南方建筑》1996,(3):11-15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教会迫于中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压力,采取了“中国化”和“世俗化”的传教策略,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首先倡导了中西合壁的近代大屋顶建筑形式,并在所属的教会大学建设中广泛运用,这是一种以建筑形式传达某种社会意义的典型文化现象。本文以此为例,探讨了建筑的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7)
战时儿童保育会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使儿童免遭战火的蹂躏,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由各界民主爱国人士共同参与成立的救亡团体,它是两党合作的典范之一,在难童的救援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是在中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大背景下,保育院所遭受的困难和危机是巨大的。了解保育院所遭受的危机,能为我们当今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