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5,(2)
<正>笔者在天长市永丰镇桥湾社区对机插不同营养基质与育秧方式方法对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总结如下:1试验设计试验安排在桥湾社区中心组潘桂林户,供试品种徽两优996。秧龄20d,按技术规程操作,提前准备育秧基质、过筛的合格的细土、营养土配制剂、N、P、K各15%的复合肥、塑料薄膜等各种育秧材料,配制营养土和培肥淤泥并育秧。育秧方式基本采取软盘育秧。处理1:采取营养土软盘育秧。育秧专用肥(育秧伴侣)600g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7)
通过本试验对对水稻育秧基质研究,水稻育秧基质对水稻育秧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品种,苗期、大田生产期间具有一定的发病率。产量调查:不同品种的亩产量在600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0)
通过基质钵盘、育秧片与钵形毯式盘的育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三个处理的育苗周期比常规对照长。对各处理随机抽样调查,实际产量三个处理也低于常规对照钵形毯式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8)
水稻基质育秧首先要做育秧准备包括苗床、基质、种子等,其次是播种的程序,还有其苗期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这期间要注意的事项。本文阐述了水稻集中基质育秧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此项工作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3)
<正>一、育秧技术1壮秧标准秧龄30-35天,叶龄3.5-4.5片,苗高14-16cm,根数12-16条,百株苗干重3g以上。2育秧前准备(1)育秧棚及育秧地选择:要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偏酸性、无农药残留的园田地或旱田地及房前屋后的地块做育秧田。(2)秧田与本田比例:中苗1:70-90,每公顷本田需育秧田70-90m2。按照机插秧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7)
<正>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是继品种和栽培技术更新之后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的又一次技术革命。近年来示范推广的新型机械化育秧技术,采取软盘或硬盘或双膜育秧,中小苗带土移栽,播种密度高,床土土层薄,秧块尺寸标准,秧龄短,易于集约化管理。与常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6)
<正>硬盘硬地、红地毯育秧,是经过我们三年探索与实践,摸索出的一种新型的育秧方式,主要是利用空闲的水泥场地、硬地晒场等硬地资源代替传统田间育秧,培育出符合机插要求的适龄壮秧,这种育秧方式不受农作物前茬的影响,且成本低,省工、省时、省地、省力更便于操作,地温升起迅速,便于灵活掌握早中晚多批次育秧生产,解决晚稻育秧,秧龄掌握难的问题,为我区农业生产发挥了创新技术示范推广作用,主辐射带动全区数十家大中型种植户和农机合作社经营主体。本文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3)
<正>一育秧技术1壮秧标准秧龄30-35天,叶龄3.5-4.5片,苗高14-16cm,根数12-16条,百株苗干重3g以上。2育秧前准备(1)育秧棚及育秧地选择:要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偏酸性、无农药残留的园田地或旱田地及房前屋后的地块做育秧田。(2)秧田与本田比例:中苗1:70-90,每公顷本田需育秧田70-90m~2。按照机插秧320—350盘/公顷用秧量育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1)
<正>1育秧1.1育苗的基本要求培育秧龄适宜、整齐健壮、无病害的水稻秧苗,是育苗的基本要求。小苗一般系指3叶期内移栽的秧苗,中苗一般系指3.0~4.5叶内移栽的秧苗,大苗一般指4.5~6.5叶移栽的秧苗。壮秧是茎基宽扁,叶色绿中带黄,根多白色,植株矮健,秧龄适宜,4片叶以上的壮秧应长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2)
为筛选出适合水稻机械育秧的主要基质材料,组织江苏省现有的11 个基质产品开展专题试验,通过比较各产品育出的秧苗素质和产量表现,得出柴米河、新土源、润苗、绿丰、科力等产品表现较好。较好。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7)
<正>水稻棚盘育苗机械插秧,具有省种、省工、省秧田、省成本、提高成秧率、便于运输和管理、缩短插秧期、增产效益比较明显等优点。(一)育秧技术1、壮秧标准秧龄30-35天,叶龄3.5-4.5片,苗高14-16cm,根数9-12条,百株苗干重3g以上。2、育秧前准备(1)育秧棚及育秧地选择。要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活的偏酸性、无农药残留的园田地或旱田地及房前屋后的地块做育秧田,秧田长期固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8)
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是以精量播种技术为基础,以配置好的水稻育秧专用基质为营养土,利用机械化流水线播种,采用钢架塑料温室大棚(也可采用湿润水育秧,覆盖拱架地膜方式)等设施,集中培育水稻机插秧苗,是一项新兴的农业机械化种田增效节本技术,特别适合当前土地流转后,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7)
<正>这种育秧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秧龄短、秧苗壮,管理方便。可机插、人工手插,工效高,质量好。可育苗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省种、省水,经济效益高。适合于不同生产体制采用。从而提高了秧苗的素质,增强了抗逆性和苗发根力,培育出根系发达的壮苗。一、栽培方法1.苗床选择:旱育秧是在接近旱地条件不育秧,对苗床土壤要求高。苗床宜选择在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地下水位不高的地方,要求土壤透性好,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团粒结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9)
<正>1育秧1.1育苗的基本要求培育秧龄适宜、整齐健壮、无病害的水稻秧苗,是育苗的基本要求。小苗一般系指3叶期内移栽的秧苗,中苗一般系指3.04.5叶内移栽的秧苗,大苗一般指4.54.5叶内移栽的秧苗,大苗一般指4.56.5叶移栽的秧苗。壮秧是茎基宽扁,叶色绿中带黄,根多白色,植株矮健,秧龄适宜,4片叶以上的壮秧应长出分蘖,整齐,无病害。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18)
近几年,随着机插水稻技术的推广应用,机插水稻显示出明显的稳产高产性。但由于肥料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特别是分蘖肥和穗肥的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育秧密度高、秧龄短和定量栽培技术的不完善,在种植与管理技术方面较常规人工移栽水稻具有明显的差异。本试验的目的是进一步完善机插水稻大田栽培技术,探讨氮肥运筹对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机插杂交中籼稻栽培氮肥运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6)
传统的水稻育秧方式存在生产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等问题,同时过量采集旱田地表耕层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旱田地有机质逐年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弊病。因此寻找可在大农业中推广应用的育秧基质,研究一种新型水稻育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6)
<正>1培育壮秧技术1.1壮秧的标准秧龄30—35天,叶龄3.5—4.0片,苗高12—14厘米,根数9—10条,带蘖率80%以上。1.2育苗前的准备1.2.1秧田地的选择及秧本田比例的确定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肥沃的偏酸性或中性的园田地、旱田地做永久性秧田,连年培肥地力。秧本田比例为1:100。1.2.2大中棚规格以中棚育秧为主,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大棚育秧。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8,(3)
<正>一、试验目的在富锦地区开展大面积生产示范,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使之成为麻育秧膜示范推广的样板田、指挥田和农民学习的田间课堂,推动水稻麻育秧膜在黑龙江省范围内推广应用。二、试验地点(一)永胜万亩水田示范区(简称:万麻)(二)上街基镇诚信村水田示范区(简称:诚麻)三、试验设计与基本情况(一)试验设计:处理:麻育秧膜+平盘育秧,即麻育秧膜平铺于平盘上面,然后铺底土育秧;对照:平盘直接育秧;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10)
<正>机械插秧省工、高效、增产,林口自推广机械插秧技术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6666.7hm2以上,比人工插、抛秧增产5%~10%。现笔者将其技术措施总结如下。1大田软盘泥浆育秧技术1.1种子选择选择适合种植的耐肥、抗倒、优质、高产优良品种。如龙粳19、垦稻18等。1.2播插期机插秧秧龄应控制在20d以内(叶龄3.5叶)。根据品种特性及气候条件,为确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齐穗,中稻有效避免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23)
<正>机械插秧省工、高效、增产,林口自推广机械插秧技术以来,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6 666.7hm2以上,比人工插、抛秧增产5%10%。现笔者将其技术措施总结如下。一、大田软盘泥浆育秧技术1、种子选择选择适合种植的耐肥、抗倒、优质、高产优良品种。如龙粳19、垦稻18等。2、播插期机插秧秧龄应控制在20d以内(叶龄3.5叶)。根据品种特性及气候条件,为确保早稻安全育秧,晚稻安全齐穗,中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