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然递减率与综合递减率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现河采油厂稀油为例回归出自然递减率与综合递减率的线性关系式,在定井跟踪确定综合递减率的基础上,能较快计算出所对应的自然递减率,同时能快速预测出新井和措施增油量占总产油量的比例,根据措施单井次增油量和新井单井增油量变化规律,即可确定措施和新井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随着油田开发不断深入,资源接替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使油田稳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在严峻的生产任务下,通过对钟市油田生产形势的分析,找出稳产难点,确定控制自然递减率是保证油田稳产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资源接替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油田稳产的难度越来越大。2006年黄场、王场东部油区核实产油量呈现出持续递减状态,自然递减率高达38.76%,与2005年相比上升29.28%。在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只有加强油水井管理,控制自然递减率,才能实现持续稳产。  相似文献   

4.
提供了一种以获得稳定的单井井口产油量为目标来有效控制自然递减率的途径和实现方法。以流体的连续流动过程为主线,提出三区两类六因素集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每个流动区域的目标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的构成。并推荐用灰度关联理论来分析各流动区域中的影响因素与区域目标的关联度。可以根据该关联度排序来选择治理与调整措施的优先顺序。  相似文献   

5.
从递减率定义出发,建立了水驱油藏产油量递减率与综合含水率、采油速度、含水上升率、产液量变化率4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式,提出一种产油量递减率影响因素分解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量化每个影响因素对产油量递减率的贡献大小,明确产油量递减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油田下步调整挖潜、减缓递减的措施提供依据。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油田实际产液量变化要求,且具有简单、方便、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易于矿场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石油化工应用》2019,(10):16-20
目前常用的计算产量递减率的方法中,Arps公式不能反映不同含水阶段油气藏递减规律,理论方法太理想化,考虑的影响因素太少。针对这些问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对各因素进行敏感性和显著性分析,再结合数学方法,最终建立了渤海稠油油藏不同含水阶段自然递减率多因素递减模型。结果表明,运用此模型可以对不同含水阶段的自然递减率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结果基本符合油藏实际。所研究的成果丰富了目前递减规律理论研究方法,对今后的稠油油藏递减规律理论研究和油田实际生产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喇萨杏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控水"难度大,原油成本急剧上升等问题,为实施有效调整,必须认识特高含水期油田含水上升规律.应用数值模拟计算、油水相渗透率曲线以及小井距井资料,分析了油层非均质性、原油黏度、开发调整措施对喇萨杏油田含水上升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喇萨杏油田非均质性严重,原油黏度也较高,中低含水期含水上升速度快,一半以上的可采储量要在高含水期后采出;当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油层非均质性、原油黏度等地质因素对含水上升速度的影响作用变小,其含水上升规律趋于由相渗曲线得到的含水与采出程度理论变化曲线;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通过注水产液结构调整实现稳油控水的开发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油田特高含水期含水变化趋势,提出了"控水挖潜"对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胜坨油田坨142断块在开发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储量控制程度差,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注采矛盾突出;工艺技术不能满足油藏需求),从储量控制程度、注采对应状况、注水产液结构、注采工艺适应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减缓自然递减的技术对策,即: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加大注水产液结构调整,减缓注采矛盾;加强工艺技术应用,改善油水井工作状况.为该断块开发调整提供方向,同时也为同类油藏开发管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岩心观察、测试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长61-2、长62-1和长62-2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分析了各类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整体较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储层垂向上粒度的韵律性及层理构造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层间分层系数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较弱;层间有效砂岩密度的差异对储层含油性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不是主要控制因素;储层含油性主要受储层砂体平面展布和储层物性的控制;储层孔隙结构的微观非均质性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的饱满程度。  相似文献   

10.
老新油田为新沟嘴组低渗透岩性-构造油藏,具有埋深大、油层薄、物性差、变化快等特点,属低效开发单元.造成其近年自然递减长期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有采无注及一向受效比例高,加之油水井井况恶化使油田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地层能量下降快,水驱效果逐年变差.通过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明确老一区及老二区剩余地质储量主要集中在古进系新沟嘴组下段Ⅰ油组3号小层及Ⅲ油组1、2号小层,占其剩余地质储量的61.4%.首次提出将老新油田平面上分为9个小区进行治理,结合侧钻、转注、大修等措施,修复、完善各井区不同主力砂层的井网,改善水驱效果,从而降低自然递减.分区划片治理、先完善后挖潜是研究的重要成果,现场实施后使老新油田自然递减下降至11.38%,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十五"期间锦45块已经进入蒸汽吞吐开发后期,年产油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为了有效地控制区块的递减,提高区块的开发效果,开展了延缓递减速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几个方面的突破:锦45块于楼油层蒸汽吞吐合理极限井距研究;锦45块南部台阶断层的走向及延伸的重新界定;锦91块与锦92块分界断层的重新认识;复杂断块内部微构造特征的精细研究;规模实施分层注汽缓解层间矛盾;应用动态监测资料建立重水淹区剩余油分布模型;实施组合式吞吐配套技术治理汽窜.在油田进入蒸汽吞吐开发后期阶段通过开展延缓递减速度研究并实施综合配套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区块的综合递减,提高了区块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递减率指标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首次引入状态对比法,将理论递减规律应用于递减率指标评价,建立了利用递减率评价系数来评价水驱油田递减率指标开发效果评价的新方法。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考虑了流体性质、储层物性等的影响,可评价各开发阶段递减率指标的开发效果。该方法简单可行,可用于矿场水驱油田递减率指标的开发效果评价,具有较强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产量递减类型的各种诊断方法进行研究,并根据J. J. Arps 产量递减理论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 应用产量与时间存在的线性关系,编程进行线性回归,通过比较相关系数,确定出产量递减类型。实例证 明,该方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前,很多油田都已进入了特高含水期,此阶段的自然递减率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很难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表达其变化规律,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分析了遗传算法和基本反向传播算法各自的优势和原理的基础上,针对前向网络反向传播算法收敛速度缓慢和易陷入局部极值点的缺点,将有全局寻优特性的遗传算法与反向传播算法有效地结合,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前向网络学习算法,即GA-BP算法.此方法在特高含水期油田自然递减率预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此方法比基本BP算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预测精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递减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利用改进BP神经网络方法预测特高含水期自然递减率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瞬态流分析(RTA)方法是一种通过生产数据快速评价页岩油气藏储层渗透率、压裂裂缝半长、SRV体积、可采储量和EUR等参数的分析方法。在对页岩油气田实际数据的分析时,由于动态数据的不规则、理论不完善等原因,使瞬态流分析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会造成对井的生产状态判断产生错误,从而对开发策略的制定造成误导。针对瞬态流分析过程中容易出现多解、错解的问题,从优化解释方法和完善解释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了线性流分析-解析模型拟合约束求解方法和复合线性流解释方法,以提高解释结果的可靠性。这2种方法在实际区块典型井的分析中应用效果良好,解释渗透率与测试渗透率基本一致,部分生产井压裂裂缝半长小于设计井距,并可根据分析结果在局部进行井网加密调整。  相似文献   

16.
页岩气井产量递减规律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准确预测页岩气单井产量及估算最终可采储量(Expected Ultimate Recovery,缩写为EUR)是页岩气开发十分重要的技术工作。预测方法主要有数值模拟法、解析法和经验法三大类,其中经验法因为只需生产数据、操作简单且有效而被广泛使用。目前主要有SEPD模型、Duong模型和YM-SEPD模型等单一模型,鉴于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复杂的流动机理和渗流规律,单一递减模型难以适应现场需要。在详细分析了目前适用于页岩气藏单井产量预测最常用的两种经验方法-SEPD和Duong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此为基础的产量递减经验法分析新组合模型,并以四川盆地页岩气井生产数据为例,分析对比了新方法与SEPD法和Duong法的预测结果,印证了新方法更具优势、预测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7.
产量自然递减类型的综合判断及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目前常用的产量自然递减类型判断方法进行了研究,并根据Arps产量递减理论及油田实际生产数据,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通过实例说明了综合判断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同时将油田产量自然递减率分解成产液量自然递减率和含水上升因子2个主要部分,分析了产液量和含水对产量自然递减率影响所占的比例,并预测了开发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