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龚军平  李英杰 《山西建筑》2012,(36):177-179
通过对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桥台沉降与不同桩基的关系,过渡段路基沉降与不同地基处理方式、路基填筑高度的关系及桥台的高度和桩基础的深度对桥台沉降影响不大等结论,为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设计、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填土为石灰土和素土时的路基沉降规律,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路桥过渡段路基的沉降原因,从搭板设置、地基处理、台后填筑等环节,提出了路桥过渡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设计桥头搭板不妥当,桥头地基处理不妥当,对桥头路堤边坡防护采取的措施不够妥当,桥台台背路堤的压实度达不到要求等四个方面对路桥过渡段产生不均匀沉降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从正确的安排布置桥台位置,正确的选择比较适宜的桥台的种类,对路桥过渡段的变形的有效控制,对缓和过渡段进行合理的设置,对路桥过渡段的地基和路基达到的条件要求,对路桥过渡段的型式结构设计等六个方面探讨研究了从路基设计对路桥过渡段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台后地基变形是引起桥台变位的关键因素,对台后过渡段地基变形的探讨有助于对桥台变位问题的深入研究。基于弹性理论,推导了任意断面形式路基荷载作用下,过渡段地基及其临近影响地基内部任意一点的附加应力计算公式,并以铁路标准路基断面为例对推导公式可应用性进行分析,得出路桥过渡段地基附加应力横向和纵向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了过渡段路基填筑对既有临近建筑物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取数值模拟的方法,验证了推导公式的合理性。该计算方法思路清晰,数学逻辑严密,且易于计算机编程计算,从而为过渡段及其临近地基附加应力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桥台变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针对路桥过渡段产生沉降的主要原因,从过渡段搭板设置、地基处理和台后填筑三方面,深入论述过渡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提出具体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并对注意事项加以总结,以期为过渡段沉降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高等级公路桥台跳车处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山西建筑》2010,36(22):279-280
针对普遍存在的高等级公路桥台跳车现象,根据过渡差异沉降、减小路基沉降、控制同步沉降的处理原则,将桥台跳车处置技术分为过渡段设置、地基加固与填料处理、路桥整体设计三大类,总结了各种处置技术的特点,为桥台设计与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在高速路桥工程中,由于工程的复杂性,易引发过渡段路基沉降。为提高路基路面的稳定性,保证行驶安全,需做好相应的防沉降处理措施。通过深入分析桥台台背路堤压实度不够、路面沉陷、路桥的结构沉降量差异及施工技术等路基路面出现沉降的主要原因,结合高速路桥工程的施工特点,提出对应的路基防沉降处理措施,包括科学设立缓和过渡段、提高地基承载力、合理设计挡板长度、压实路基填料等。并依托实际工程,对防沉降处理措施的应用效果进行验证,结果证明,提出的路基防沉降处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路基路面沉降,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软基台后路基填土对桥台桩基侧向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现场测试试验,获得了台后路基填筑前后桥台桩基应力变化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测试结果求出了基桩在台后填土前后基桩的弯矩。结果表明,在过渡段填筑之前,远处路基填土已在桩身产生了弯矩;在过渡段填筑期间,基桩弯矩随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过渡段路基填筑完毕,基桩弯矩也停止了增长。所得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台后填土对桥台桩基侧向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对公路桥梁的差异沉降做了简单介绍;然后介绍了公路桥梁沉降路段的沉降机理,其中主要包括台背地基变形的机理、路堤变形机理和桥头搭板导致的沉降;最后,在这些沉降机理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施工技术,其中主要分析了搭板的设置、地基的处理以及台后的填筑。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公路桥梁沉降路段的路基路面施工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桥头跳车已经成为目前非常普遍的道路危害。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软土分布广泛,桥台台背回填处会引发沉降突变。以往采取的加固措施更多的是解决表层不均匀沉降,注重控制绝对沉降,而忽视了衔接段到一般路段的平稳过渡,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研究了路桥衔接段复合地基桩基加固的效果,得到了桩长、桩间距等桩基参数对路基水平位移、沉降、不均匀沉降、桩侧摩阻力和桩土应力比的敏感性,为路桥衔接段的桩基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Abutment piles in soft ground may be subjected to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oil movements resulting from approach embankment loads. To constrain the soil movements, the soft soil ground beneath the approach embankment is often improved using composite pile foundations, which aim at mitigating the bump induced by high-speed trains passing through the bridge. So far, there is limited literature on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degree of ground improvement on abutment piles installed in soft soil grounds.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three-dimensional (3D) centrifuge model tests was performed on an approach embankment over a silty clay deposit improved by cement-fly ash-gravel (CFG) piles combined with geogrid.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effects of ground replacement ratio (m) on the responses of the abutment piles induced by embankment loads. Meanwhile, a nume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varying ground replacement ratio of the pile-reinforced grounds.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butment piles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en reinforcing the ground with CFG piles beneath the approach embankment. Interestingly, there is a threshold value of the replacement ratio of around 4.9% above which the effect of CFG pile foundations is limited. This implies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optimize the ground improvement for having a cost-effective design while minimizing the risk of the bump at the end of bridge.  相似文献   

12.
长短桩组合路堤桩荷载分担规律离心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心模型试验和三维有限元法,探讨路堤荷载下长短桩组合路堤桩的荷载分担规律。共进行4组离心模型试验,得到不同桩长比时长桩和短桩的桩土应力比随分级加载过程的变化曲线,以及相应的长桩和短桩桩身轴力的传递规律。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基本参数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Gibson地基模拟离心场中软土地基强度沿深度方向逐渐增大的特性。计算结果与离心模型测试结果的对比验证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并且进一步研究长短桩组合路堤桩应用于存在持力层时的层状地基中的桩土荷载分担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加,长桩分担的荷载逐渐增大,而短桩和桩间土分担的荷载逐渐减小,且都趋于稳定值;桩长比越大,长桩分担的荷载越大;存在持力层时的层状地基更有利于长短桩组合路堤桩加固效果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基于强度折减法理论,运用FLAC3D软件,通过自编强度折减法计算了不同填土高度路堤的稳定安全系数,找出了安全系数为1.1时对应的填土高度,即为稳定控制的临界高度,并与传统公式计算的结果对比分析,对数值模拟确定临界高度的结果进行评价。运用FLAC3D软件进行路堤分级加载过程的数值模拟,通过分析不同填土高度时路堤中心的沉降变化、路堤坡脚的沉降及水平位移变化曲线,得到以变形控制的路堤临界高度,并与稳定控制的临界高度进行对比,说明数值模拟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中低压缩性土地区桩承式加筋路堤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桩承式加筋路堤技术应用于中低压缩性土地区高速铁路桥台和涵洞之间填方路基的处理,通过逐渐改变CFG桩桩长形成刚度均匀变化的地基加固区,严格控制线路纵向差异沉降。通过现场试验对桥台、涵顶和路基中心地基沉降进行了长期观测,同时对桩承式加筋路堤桩间土沉降、孔隙水压力、格栅上下表面土压力和格栅变形进行了长期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桩承式加筋路堤可有效减小中低压缩性土地基沉降,总沉降小且很快趋于稳定;桩承式加筋路堤通过土拱效应和张拉膜效应将路堤荷载向桩帽传递,格栅下桩土应力比明显高于格栅上,张拉膜效应明显,格栅上桩土应力比接近1.0,土拱效应较弱;格栅在路肩处发挥的作用强于线路中心处。  相似文献   

15.
带桩帽桩网加固路堤的模型试验及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维模型试验,考虑路堤高度、桩帽宽度、桩净间距、工后固结沉降、桩间土压缩模量、水平加筋体等影响因素,对桩网结构加固路堤的沉降变形和荷载传递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并且将试验的部分结果与理论解析解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对于三维空间土拱,BS 8006法、改进的太沙基法、Hewlett和Randolph法所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并且随着桩帽尺寸的增加,它们之间的吻合程度越来越好。而改进的Guido法和Carlsson法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差异较大。该研究成果可为桩网结构加固路堤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路桥过渡段桩承式加筋路堤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桩承式加筋路堤与路堤填土加筋技术联合应用于黄土地区路桥过渡段,减小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和桥头跳车现象。通过 现场试验 对桩承式加筋路堤中心轴和路肩对应位置处格栅上、下表面桩顶和桩间土土压力、桩间格栅变形以及加筋路堤各断面格栅上、下表面土压力和格栅变形进行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桩承式加筋 路堤通过土拱效应和张拉膜效应将路堤荷载向桩顶转移,从而可有效减小桩间土荷载;桩承式加筋路堤中心轴处路堤荷载转移主要以土拱效应为主,以张拉膜效应为辅,而路肩处格栅张拉膜效应较显著,路堤荷载传递由土拱效应和张拉膜效应共同完成,格栅在路肩处发挥作用效果大于路堤中心轴处;路堤加筋技术在桥台附近减载作用明显,随着距桥台距离的增加,减载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软基上桥头路基填筑对桥台桩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主要就软土地基上桥头路基填筑对桥台桩的侧向影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包括软基上桥头路基填筑对桥台桩基影响的试验、有限元分析以及路堤下卧软土侧向变形引起的桩身土压力计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简要论述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并建议采用有限元分析和离心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桥头段刚性桩复合地基现场观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于深厚软土路基,桥面和路面之间常发生较大的沉降差,产生“桥头跳车”现象。浙江台州浃里陈大桥对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处理桥头段软土路基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采用变桩长的方式调整桥面和路面的沉降差。采用复合地基使该桥头段的路基沉降减少了2/3,加固效果明显。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桩长,复合地基沉降沿路堤长度方向分布是均匀的。对现场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包括对路堤下桩顶和桩间土的土压力及沉降和复合地基分层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盾构隧道开挖对邻近桩基影响数值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与离心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应用数值模拟研究盾构隧道开挖对邻近桩基影响是可靠的。通过采用Mohr-Coulomb弹塑性屈服准则,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软土地区盾构隧道开挖对邻近桩基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开挖导致群桩中前排桩变形及内力均大于后排桩,且同排桩水平位移、弯矩和轴力沿桩身分布几乎重合;与同位置单桩相比,群桩中各桩水平位移稍大,而沉降则更小;前排桩最大弯矩与同位置单桩相差不大,而后排桩最大弯矩稍大于同位置单桩,前、后排桩最大轴力均大于同位置单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