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清时期出现了"士商互动"的社会现象,文人士大夫世俗化倾向明显,曾经以文人园林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发生嬗变与分化,形成风格独特的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本文结合"土商互动"社会现象以及园林主人"士"、 "商"的身份分析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在明清时期的演变,如苏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城里半园亭","娱于园",功能转变为官署园林或公共园林;扬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雄伟新奇兼容洋味且带着文人园林底色,部分园林转变为城市公共名胜.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出现了“士商互动”的社会现象,文人士大夫世俗化倾向明显,曾经以文人园林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发生嬗变与分化,形成风格独特的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本文结合“士商互动”社会现象以及园林主人“士”、“商”的身份分析苏州和扬州私家园林在明清时期的演变,如苏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城里半园亭”,“娱于园”,功能转变为官署园林或公共园林;扬州私家园林新变化为雄伟新奇兼容洋味且带着文人园林底色,部分园林转变为城市公共名胜。  相似文献   

3.
贾星星  张青萍 《中国园林》2021,37(4):133-138
"花屏"是明清园林中一项独特的造景细节,也是明清园林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大量明清园林的园记、园图等史料的考察,梳理了"花屏"的多样形式、功能和造景手法,并探析了这一造景形式的历史演变、审美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了"花屏"经过从对西晋石崇"锦步障"和南宋"飞英会"的继承和延续,到明代"花屏"的兴起与流行,再到晚明文人对其审美情趣的转变,以及清代"花屏"的创新与发展这一历史演变,并阐述其对日韩园林造景的影响。通过该研究,可更加细致地认识明清园林发展中的特点和转变,也对古园复原研究、当代植物造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旭东 《华中建筑》1997,15(4):92-94
该文分析了文人园林产生的深层文化原因,在于中华民族非剧意识的成熟。中华民族独特的非剧观;非剧性的人生观,喜剧性的历史观,综合影响形成了园林史上独树一帜的文人园林。通过H神精神,酒神精神这对美学范畴,并分析了文人园林的特点,指出文人园林是悲剧意识成熟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5.
张卫 《中外建筑》1996,(2):25-27
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代由文人士大夫开拓经营,设计创造,欣赏作用的一种园林类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园林反映出其“主人”-文士附层的特点,体现了文士阶层与中国古代以“儒,道,佛”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密切关系,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创造了世界园林史上独特的园林风格,为我们今天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创作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朱雯  王敏 《建筑与文化》2021,(1):123-126
"梦里溪山"即为虚构的园林,体现为明清时期兴盛的一类特殊文学形态.由于其不受现实因素的限制,在晚明从小园林到大山水涌现出一大批纸上园林,反映了文人的自由意志与理想生活愿景.文章从纸上园林切入,梳理其发展演进过程的3个阶段,并尝试复原和剖析3个晚明典型纸上文人园的案例,分析总结其创作手法及园林营建方式,试图以此探寻晚明"梦里溪山"的精神内核,揭示晚明文人的理想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7.
《四景山水图》中的南宋文人园林造景手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翥 《风景园林》2016,(2):102-108
南宋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宋室南渡,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文人园林在江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逐步成为主流风格。《四景山水图》是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作,是研究南宋文人园林的重要历史资料。通过对该组作品空间布局、造景元素及细部等方面进行提炼,探讨南宋文人园林基本造景手法与山水美学特色。认为南宋文人园林在注重意境表达外,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及显著的江南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8.
指出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是明清皇家园林的重要特色,从造园手法、园林主题、景观结构、园林意境等方面对明清皇家园林的部分实例进行分析,同时也从多角度探讨了园林创作的特点,以提高宫廷造园的技艺水平.  相似文献   

9.
朱湘  蒋晓娟 《山西建筑》2009,35(33):350-351
通过对大量史料、古籍的整理分析和作品文献的借鉴,管窥鼎盛繁荣、蓬勃进取的宋代园林,追溯其受宋代文学的影响,以兹说明,中国文人和文学对园林影响的广泛和深刻及注重园林设计师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人园林作为文人诗意栖居和养 生实践的空间载体,其空间营造不仅注重劳形固 精、赏心悦目的形体颐养,更侧重以诗书画境和 文人价值观为内核的心神怡养,是中国健康园 林的典范。文章以传统文化和医学理论“精气 神”为基础,构建中国文人园林健康思想的解 析框架,并以网师园为例,通过空间的理性分析 和诗画吟咏的感性解读,从空间营造、园林居游 和诗情画意三个层面,阐述文人园林在涵养人 体之“精气神”方面的重要价值。研究对以健康 为导向的园林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即健康园林 不仅关注环境营造,更注重诗意居游方式和人 文情思在康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地考察位于浙江义乌大元村由晚明清初士绅阶层女性倪仁吉营造的香草园遗址,并结合史料复原其景观原貌及示意平面,发现香草园意匠虽与明清江南士人园林有相似性,但倪仁吉可以自由出入中门,园内主体建筑以她女性化特质强烈的号"凝香"命名,体现出女性对园林空间的主导意识;多用男性士人视野下颇具女性特征的花木造景,植物配色较明清男性在园林中为女性营造的女性空间更多彩,造景植物的选择因她所属士绅阶层而在品赏及情感表达层面有别于平民阶层女性;她的园居生活兼具男性士人情致与女性趣味,具有代表士绅阶层女性园林活动的典型性,且依据园居类型的不同选择或开敞或隐蔽的活动空间,与多被安置在男性所造园林边缘区域内的女性活动空间的遮蔽性相区别。  相似文献   

12.
书斋是传统私家园林中书房、山斋的统称,而其功能又不止于文艺活动。书斋随着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的人格和艺术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而变迁,经历了汉魏六朝在私家园林中无特定选址、唐宋作为宅园的中心,以及明清蜷于园内一隅这3个主要演变阶段。至明清,书斋往往自成一处独立的小院,除了书房的基本功能以外,还可以独立承载园主人的日常起居、爱好雅嗜等,是明清文人宇宙观日益狭小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3.
晚明的清课之风盛行,清课活动和园林营造互相影响,都成为文人自我实现的手段。晚明文人费元禄提出“抗志绝俗,玩物采真”,并在其营建的甲秀园中践行自己的理念。本文通过对费元禄甲秀园的历史文献解读,分析甲秀园的选址与空间特征、园林中的清课活动、园林清课与园林空间的互动关系,探讨晚明隐居文人的园林活动形式以及清课所体现出的园居思想。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来文人游历徽州,留下众多诗词,为研究徽州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提供重要资料。徽州村落独特田园自然景观与文人情感的结合通过诗词而表现,形成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的诗意场景。解构诗词中徽州村落场景,从建筑、场所、聚落、环境、行为五个方面解析诗词中徽州村落文化景观,然后从文化景观的物质基础、文化依托、重要建设者等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为当下徽州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场景意境营造智慧。  相似文献   

15.
李欢  张斌  何佳钰 《华中建筑》2011,29(9):150-153
鄂西南明清寺观是土家族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理景艺术拥有自身独特的风格.该文从择址理念、建筑情境和庭院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鄂西南明清寺观理景艺术.  相似文献   

16.
史庄昱  杜雁 《中国园林》2021,37(7):129-133
明代中晚期文人求仙问道之风繁盛,园林不可避免地受到文人崇道的影响,并成为"人世之外,别辟幻境"的理想之所.以明代正德至崇祯年间的江南社会和吴中文人集团崇道治园为背景,以弇山园为例,从王世贞的崇道际遇出发,探索弇山园道学渊源及表达,结合文人小品及园记总结道学在文人造园中的映射和实践,解读明代中晚期江南士绅崇道对私家园林的...  相似文献   

17.
公元3世纪时,西方世界就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到了13世纪末,人文主义在意大利复苏并带来了一场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意大利园林艺术正是在这一浪潮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从新兴资产阶级中脱颖而出的美第奇家族对这种风格的产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931年在佛罗伦萨举行的第一届意大利花园展览中称"美第奇家族对园林艺术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从人文主义和美第奇家族的角度出发,分析家族中对意大利园林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人物,解读美第奇园林的人文背景、象征意义及演变过程,归纳总结美第奇园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章婷婷  李沛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23,39(1):134-138
聚焦明清古徽州私家园林,结合方志与文集,以时间为线索,对各阶段园林的数量与分布、园主身份与造园审美进行细致梳理和阐述,以揭示明清古徽州私家园林发展流变的全过程。基于此,共检索获得90座明清私家园林,将其归于4个发展阶段:永乐至正德年间的整装待发、嘉靖至明末的成熟鼎盛、明季清初的顿挫沉寂、清道光前的复兴回归;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3点流变特征:园林分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时空同步性,儒、贾并重的园主身份和以村居为主流的园林类型。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3)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leisure boom among the literati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y, ideolog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elaborated the leisure styles of the literati in terms of enjoying a sightseeing tour, sampling wine and tea, appreciating and collecting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orks, favoring theatergoing, indulging in dallying with prostitutes, practicing meditation, and building gardens,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ir leisure styles on 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 drama, literary creation,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leisure tourism.  相似文献   

20.
兔柴是晚明重臣张延登的山中别业,董其昌为作《兔柴记》。通过对文献、绘画等相关材料分析,认为随着城市的繁荣,晚明文人大多选择城市便利,但又不愿舍弃山林,获取山林意境因此成为造园目标;董其昌延续中唐以来文人园精神,却轻视具体做法,选择以画代园;张延登则在城中移山入园,试图使小黄山成为兔柴的替代与补偿,但其后的石峰改筑显然不知画脉,且偏离移山主题。董、张的不同选择显示晚明文人园林思想与做法的纷扰,但也预示、孕育出一种可能:移山与画意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