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海燕 《山西建筑》2011,37(25):196-197
通过对比西方人和中国人的审美观,探究了传统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审美倾向,深入剖析了中国传统绘画与古典园林的审美精神,从而引导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解释学传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释就是再创造"是中国古人的普遍思维规律和创作原则,对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这一视野,梳理了历代凸显解释学精神的哲学、美学命题,关注与园林相关的文学语言元素,如楹联题对、诗文笔记等的发展沿革,述评其在园林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指出点景题名、象征隐喻作为重要的园林创作方法,就是在解释古代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文学语言元素与园林相结合,形成一种开放结构,能在理解与解释当中接纳新的意义,深化和传播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3.
秦超  王梓 《山西建筑》2012,38(15):222-223
阐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艺术特点,并针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传统园林是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且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极简主义园林与日本传统园林融合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风景园林设计全球化这一热门话题,通过阐述东西方2种不同文化理念指引下的日本传统园林和极简主义园林各自的造园真谛和精髓,并通过对日本千叶县幕张IBM庭院的实例分析,试图探索日本传统园林和极简主义园林这2种不同设计理念、造园手法、文化内涵下的园林进行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园林创作,全面体现了传统园林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探讨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鹭 《中国园林》2010,26(1):41-44
中国古代园林研究渐入佳境。其优点与成就的研究必不可少,缺点与不足亦当重视。肯定成就是主流与完整总结正反经验,皆影响中国园林健康发展。提出:辨析"自然"的不同含义,使形式差异与水平高下相别;科学评价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关系,避免对其简单、表面理解;科学评价西方园林美学成就及中西园林异同,肯定"意境"这一中国园林美学核心范畴的同时,对中西园林审美的相同和相似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人对客观自然的理解由鬼神崇拜延伸到对自然美的欣赏,美学和艺术不再附庸于经学,山水文学和山水绘画艺术开始出现。受魏晋门阀制度的影响,庄园经济大盛,大量的庄园、别业兴建。园林的建造性质也逐渐由物质生产基地向审美怡情场所转化。此后,基于自然的绘画理论和绘画作品对造园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文章从基于自然的主题空间的艺术化处理、具有多样形态美的植物在构景方面的应用、园林建筑与整体环境的如画般的和谐、山与水在整体空间中的互动这四方面剖析了自然绘画作品与造园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已成为全国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国园林史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担负着传递正确史学观与哲学观的重要使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沿阵地。文章以广州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通过课堂上下“双向联动”,推进学生“学习、思考、实践、感悟”的认识过程,从而实现“明历史发展之理,增园林艺术之信,崇爱国爱民之德,力专业报国之行”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其中,课堂主要举措包括:宏观架构,纵横兼顾;以点带面,详略突出;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课后主要举措包括:任务驱动,学生主导;必做选做,注重差异;过程评价,激励竞争。该教学改革探索促进了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全面实现,为中国园林史和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层次丰富且寓有禅意,但当代对其借鉴多局限于造园手法的模仿和具象元素的复制,而忽略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是对抽象和意境的追求。本文旨在将古典造园方法纳入现代体系,将传统园林的空间特色应用到现代公共休闲空间中,并尝试用现代语言和现代设计方式重新演绎传统园林的”移步易景“、“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等,并构建物理空间之外的禅思意境。  相似文献   

10.
父亲刘敦桢虽然很早就已接触了中国的传统园林,他对园林的认识,也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深化和提高.依凭着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底蕴和理解,他及时地抓住了这一前人甚少涉及但内涵极为丰富、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通过他的努力开拓和深入钻研,使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埋没已久的盖世瑰宝得以重现光辉,得以重新向世人展示其无穷的魅力.而父亲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也由此登上了新的高峰.父亲刘敦桢留下的大量作品与著作,是珍贵的财富,并希望后人与之一起实现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邬东璠  陈阳 《中国园林》2007,23(11):89-92
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代文人的雅居之所,造园家通过对"景"的营造来追求"画意",景是画,画亦成景。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可主要归纳为"实景"与"虚景"2大类。"实景"是通过各种造园手法截取出自然景物中能够成画的部分,如对景、框景、夹景、借景、漏景等,均是将天然图画框选出来的技法"。虚景"是利用光影、透视等视觉效果所营造的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景象,如寄啸山庄片石山房的"水中月""镜中花";紫禁城倦勤斋的"墙里园"(通景画);以及大量利用水面倒影成景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苏贵智  梁洁 《中国园林》2006,22(5):92-94
通过对通惠家园屋顶平台绿化工程的实例介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了屋顶花园今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由《芥子园画传》看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兰  包志毅 《中国园林》2003,19(11):62-65
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共同的文化和思想基础,具有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对《芥子园画传》的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方式及特点,以增进对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何佳 《中国园林》2007,23(6):18-22
写仿名胜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特色,到清代成为皇家园林造园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类型学的角度看,这种写仿可以认为是一种对景观原型所形成的类型根据环境特点,使用典型化的景观处理方法进行还原,建立起典型化环境特征的园林创作方法。对传统园林写仿名胜的实例从景观要素、景观结构、景观意境的写仿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对传统园林进行分析描述的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写意园中绘画与园林两种艺术形式的密切联系之叙述,揭示出古典文人写意园所具有的“以画入园“这一美学规律,进而说明古典文人山水园与绘画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共生关系,中国古代的山水园强调与绘画的互渗与交融,将绘画原则转借到园林的建造上,使园林艺术与山水画艺术有机地统一起来,二者互为依存,携手并进,形成一种有机互动之结构,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16.
浅析中国画对中国造园艺术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画的审美情趣、绘画观念、选题内容、绘画技巧等方面阐述分析了中国画对中国造园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回顾中国传统园林理论对西方园林影响的历史的基础上,从中国园林西渐历程“、中国热”时期对西方园林的影响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园林在西方第一次传播与影响的过程与结果;进而从造园思想、园林布局、造园要素等方面的具体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来获取对中国传统园林更为客观、真实的认识与评价,以求能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巨大冲击的时候重新确立正常的交流心态,并结合当前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国传统园林对西方影响启示的总结,积极探讨中国风景园林现代化进程的未来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是英国对世界园林艺术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但是,长期以来,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关系是中外学者争论的问题:第一,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是否受到过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第二,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该文以一个外国学者的视角,通过分析比较中西方不同园林所体现的要素、设计手法、表现方式,论述了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起源、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以及中西园林的相互影响;通过梳理大量史料,分析中国园林西传等问题,较全面地研究了英国自然风景园林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9.
国画家园林是中国园林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国画家园林在选址、主题、意境等方面上,有很多优秀的实例。作为国画家园林的一个现代实践,静清苑的景观设计,通过简洁的形式,将中国绘画艺术、园林山水景观与现代生活的需要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古典文人园林是环境设计中一种独特的传统,它具有哲学渊源及丰富的内涵。这些园林并非简单的建筑体,还体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这一观念,并以物质形态表达出这种特征。就其本身而言,它们代表了一种另人关注并且重要的传统 ,体现了构筑物与自然风景的和谐关系,具有特殊意义。就中国古典园林与当代环境观念的关系而论,探究了其某些潜在的观念及特征, 试问这种独特的文化发展是否体现了"能为当代环境设计做出贡献"这一思想。还指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5个特征,考虑这些特征是否能够指导环境设计,使人与自然的运作相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