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工业与制造业中心可以被看作更宜居和可持续的大都市工业景观的一部分,是地方和全球经济不断变化的场所以及解决能源、废弃物、代谢物问题的创造性的环境。重点介绍了“第五次工业革命”——一种当代景观的系统性转型:它将资源、治理结构、公民社会、人类认同、自然意义的变化与新的加工制造方法在2个尺度上相结合。这2个尺度包括:1)景观规划尺度,涉及与城市肌理相关的后石油经济工业区;2)景观设计尺度,涉及工业生态、垃圾填埋场、一系列的公共和社区开放空间以及景观中的能源利用。创造性地提出一种方法,即通过一系列立足于为自然环境和现代建成环境的未来提供多样选择的景观教学法,来探讨传统和现代的规划、设计、文化以及技术等主题。  相似文献   

2.
人居环境是资源消耗的重要区域,在人类建设扩张及资源大肆消耗的今天,人们纷纷以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为思路探索能源结构转型的有效途径。国外生态村通过能源利用与消耗方式的改变节约地球资源,是对人居环境能源可持续化建设的积极探索。从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和绿化节能5个层面阐述生态村低影响景观生态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实践。研究以多种再生能源组合应用的方式,使其发挥各自优势而形成以多元与高效为特点的可再生能源景观,以期为我国生态社区能源景观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城市更新概念方案的设计研究,通过构建"缝合景观"概念体系,对其理论框架与设计方法思路进行简要阐述,并以概念方案的设计实践为例,着重分析了"缝合景观"概念的行为学视角操作方法与步骤,提出了一套行为学视角的"缝合景观"设计方法论。此研究尝试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领域中界定出一种新的设计类型,并提供一个新的设计角度和方法,供更多景观设计研究者和城市更新设计实践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著名的规划、景观及建筑设计大师对景观都市主义都有一个一致理解点,就是对文化的保护和延续。如何在纷杂变迁的社会中让文化做到与时俱进,且能引起观者共鸣!是当代各个领域设计至关重要的一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规划、景观、建筑等大型知名项目的分析,得出文化理念在设计中重要性和存在感;对文化在设计中的贯彻应达到"在与非在"的高度,这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德(Daniel Libeskind)所提倡的。本文将该理念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并通过实例来分析说明如何将文化理念以"在与非在"的方式渗透到景观设计中,来提升区域景观气质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5.
分析乡村景观区域性、被动性、生态性的三大特征,以区域尺度、城乡联动的意识与生态观点作为乡村景观分析研究与规划设计的出发点,提出主导生态因子修正分析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区域生态因子的识别、生态因子相关性分析、分析框架、最终模型与生态分析结论、景观生态时间过程的分析和面向区域景观生态战略的规划来实现,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对圩田景观、历史村庄及其周围环境,以及那些不能只被当作“纪念碑”来保护的考古景观等文化遗产景观的管理和保护有重大影响。本研究主要关注历史庄园景观,即由乡村庄园及其所在土地决定其特征的景观。首先,气候适应是一项重大挑战,亟须解决由于温度升高而导致的水资源“盈亏”与植被的变化。此外,持续的城市化与人类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也给庄园景观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如何应对由城市化带来的空间碎片化问题,以及如何回应休闲旅游业需求的增加而带来的庄园产权转换和功能置换等问题,是现如今庄园景观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些挑战的复杂性需要从区域或“直升机”视角(helicopter view)来理解庄园之间的系统性关系和内涵,从而找到各利益相关方可协作的平台。以荷兰格尔德兰省(Gelderland)为例,介绍一种基于景观的区域设计方法来理解、规划和设计历史庄园景观,即“通过设计来保护”的方法:以历史景观的空间发展结构为基础,执行核心利益相关者全过程参与机制,结合以图像为主要媒介的沟通方式,建构基于合作与共创的空间策略与准则。这是如何利用设计研究以及通过设计进行研究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7.
李猛 《山西建筑》2006,32(8):18-19
通过对景观建筑学百年发展的研究和对景观建筑的构思过程与设计方法的剖析,在理论层面探索了在具有文化意义和历史内涵的风景场地内营造符合富有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的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模式,从而为景观类建筑的设计方法提供一种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1)
在当代城市谋求发展的语境中,文化资源化能够为地方竞争提供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资本。以伏羲文化为例,地方通过文化再生产完成对"圣地"身份的叙事与论证,通过"圣地之争"使伏羲文化由地方传统、地方性知识转化为文化资源。其中,景观叙事是伏羲文化资源化的重要实现途径,这一可视化手段促成了地方民众对"圣地"的地域认同。多地通过共享伏羲文化资源形成了地域共同体,而论争过程奠定了其在这一文化有机联合体中独特的地位和相互间的结构关系。实践证明,文化资源无法独占,只有合作互文才能深化文化资源开发,并最终促进地域共同体的多赢。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量化研究背景下,本研究利用数字技术对"地图术"理念进行转译,挖掘场地所蕴含的信息并据此对场地进行景观资源评价。将爱德华·S·凯西提出的四种类型"地图术"转译为数字地图,利用所转译成的数字地图作为评价因子,构建景观资源评价地图。本研究选取城市建成景观环境作为载体进行研究,通过南京古林公园作为实例,探讨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希望通过该景观资源评价方法的构建,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提升设计实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重庆主城区滨江地段鳞次栉比的高层楼盘"围江"而建,严重削弱了城市视线进深,公共景观逐渐成为高档住区的私家花园。本文从社会资源的角度提出,滨江景观是一种属于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的社会公共资源。滨江景观资源私有化的症结是"政府-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突出表现在滨江土地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居住用地过多占用景观资源良好的地段。改变这一现象最好的手段是建立多元的资源配置决策主体,重塑政府、市场与公众在资源配置决策上的三方关系,通过优化城市滨江地段建设用地分配,控制开发强度与提供多途径的共享渠道三方面内容,保护社会资源的公共性,避免优质景观资源被浪费。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Z1)
River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also a material carrier for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further urbanization of China, more efforts have been devoted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but protection of local ecological pattern and inheritance of historic context have been overlooked. Taking landscape design of Jinxi River in Hushan Town for example, local resources we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Colorful traditional cultures of south Fujian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design of waterfront landscapes, so historic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south Fujian will be inherited and demonstrated in new means by combining with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2.
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该文探讨了乡土景观的含义,论述了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提出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缺一不可。这可以从乡土景观的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方面来理解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理解景观是乡土经验的一种历史记载,帮助设计师用种新的、非自我的视角,设计内在人生活的景观,从种不自觉的、没有设计师的景观和唯设计师的景观,走向自觉的为使用者而设计的景观。  相似文献   

13.
王颜姣   《风景园林》2021,28(7):39-53
庄园遗产景观是指包含花园和农业用地的历史乡村庄园集群。在气候变化、工业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庄园遗产景观正面临水生态环境失衡、空间碎片化和文化特征消失等挑战,而这些挑战只能从区域规划尺度去应对。以荷兰海德兰省巴克塞比克地区为例,在考虑地方景观异同的同时,以景观自身特性为基底,结合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诠释了一种旨在提升庄园遗产景观韧性的多尺度景观设计方法。发现森林砍伐为地域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水系统与生态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在区域尺度上对庄园遗产景观历史发展的分析,森林景观恢复(FLR)作为主要设计策略,旨在从不同尺度上对“退化的”景观进行生态功能修复并提升人类福祉。这种新的空间设计方法将在不同尺度上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吕建东 《山西建筑》2009,35(33):27-28
指出在新与旧,地域与国家之间探索合适的建筑创作道路,是设计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课题,该文探讨了吸收中国地域建筑的乡土生态观,期望为当代设计所用,完成立足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传统向当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The development of tidal power is considered with respect to the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a small plant designed to serve the local electrical demands of the nearby communities. This is in sharp contrast to previously proposed tidal projects that were planned for large scale installations. The disadvantages of tidal power production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a pairedbasin system which could continuously supply electricity to a substantial amount of the local market. The Half-Moon Cove project is then reviewed as a method of natural resource development which incorporates regional concerns and which develops the concept of energy self-sufficiency.  相似文献   

16.
马晓东  王建平  谭亮 《新建筑》2011,(6):100-103
依托自然山水资源的宾馆建筑设计,普遍面临资源与需求、保护与再造两个关键问题。基于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探讨了以图解为核心的场地分析评估及适建性分析方法,由此构成整体环境优化的基础从风景形态的组织和地方景观的凝练两个方面,总结了龙潭湖宾馆的设计手法及经验  相似文献   

17.
区域城镇风景特征与自然基底、历史进程、产业、人文等密切相关,梳理传统城镇风景要素及其空间分布、组织特征,对当代语境下的地域性城镇风景体系重构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川江流域城镇地处峡江地带,属典型的山地城镇,加之受悠久的演进历程和地域多元文化影响,其城镇风景极具历史及地方性特征。通过对方志、文集、诗歌等文字记载和相关图画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图文对照分析,梳理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要素数量、类型及位置分布;同时借助HGIS技术对城镇古代舆图、城图等进行地理信息的空间表达。归纳宏观视域下风景分布与山水构架的耦合关系,以及城镇及周边视域下城镇与风景互为补充和参照的融合关系。为构建多元的城镇风景要素、强化地方山水格局、促进城镇与风景协同发展等提供研究方法探究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宏俭 《山西建筑》2011,37(23):6-7
以柳州蟠龙山文化公园规划为例,从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社会属性的表现,阐述了现代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的表达,以期使地域文化得到继承、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土文化是地域景观生成的重要来源。除历史文化之外,生成本土文化的元素还有其他的可能吗?20世纪丹麦园林的发展例证了农业景观和专业传统的可能。文中将从特别限定的历史文化、农业景观和专业传统三个方面,探讨本土文化在丹麦现代园林中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 for regional resource governance is civic engagement in local affairs, including resource use issues. Local civic engagemen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structured around local government and, more recently, to catchment-based decision-making bodies. If citizens are to participate in reg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ways that are meaningful to them, it is important that both the landscape units being discussed and the jurisdictional boundaries are meaningful. We have been examining how boundaries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regions might be identified. Three considerations are believed to be important if reg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o be meaningful to the citizens involved. Firstly, that the regional boundaries maximise the areal proportion of the region that residents consider to be part of their ‘community’, which should lead to greater commitment to civic engagement in resource management. Secondly, that the character of the landscape units within the region possess a high degree of homogeneity, reflecting greater coincidence of interest among the inhabitants of the region. The third consideration is a hierarchical multi-scaling capacity to deal with externalities of resource use. The approach was tested through identification of a series of nested ‘eco-civic’ resource management regions for north-eastern New South Wales in Australia. The results delineate resource governance regions that nest at local to regional scales for integrat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Such ‘eco-civic’ regions demonstrate a better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an existing regional frame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