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UED:作为一位参展建筑师,您怎么看待中国当代建筑展?对于展览的形式和内容,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李兴钢:从参展的建筑师作品来看,我觉得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中国当代建筑师在国外的展览。参加的建筑师有代表性,作品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筑》2013,(21):6-15
本次沙龙关注当代建筑展览,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建筑展览发展现状及其具有哪些特征,与国际的建筑展览领域有着怎样的差异和差距,建筑展览的体制和机构设置的状态如何,建筑展览和理论、批评、建筑实践的关系如何,它是否能够为建筑实践总结经验和指明方向,策展人的机制和目前建筑策展人的学术水准如何,未来中国建筑展览的前景如何,如何建立建筑文化的机构如博物馆、文化中心、基金会,从而推动中国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历史,理论、批评、出版体系。沙龙邀请了上海的一组学者,策展人和执业建筑师围绕以上的话题展开讨论,他们将结合自身策展或参与国内外重要建筑展览的经验,为我们呈现建筑师和策展人眼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实"和"未来"。  相似文献   

3.
篇首语     
张利 《世界建筑》2014,(9):20-20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本期的《世界建筑》再次聚焦于文革以后的中国当代建筑师个体。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当代建筑界造就了一种有趣的双群体结构,按照曾经的称呼方法,一个群体被称为"体制内建筑师",一个群体被称为"体制外建筑师"。过去一般认为,"体制内建筑师"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承担了更重大的责任,"体制外建筑师"为我国的当代建筑吸引了更多的西方关注。显然,这种二分法的结构与观点在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进程中都正变得越  相似文献   

4.
UED:作为"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的参展建筑师,您怎样看这次展览?陈屹峰:本次展览除了介绍中国当代建筑作品外,还附设了一个文献展,对中国从1978年至今的当代建筑的发展演变情况作了介绍。尽管笔墨不多,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近20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大量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国建筑在中国文学、诗歌和电影之后,迈上了国际舞台。从1990年代初起,一些中国建筑师被冠以"先锋"建筑师之名,频繁地在国际建筑媒体和展览上出现,王澍无疑是其中最具影响力建筑师的之一。虽然"先锋"这个词汇今天显得那么过时和突兀,  相似文献   

6.
正在著名的美国纽约建筑中心,"中国建筑BuildingChina"展览正在展出,5位中国顶尖建筑师及建筑机构的作品首次集体亮相,在美国建筑界引起关注。从观展者的热情可以看出,中国城市、中国文化正在成为国际交流的热点话题。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建筑师也因此而有更多机会登临国际建筑舞台,并获取着更强有力的话语权。崔恺、都市实践、王澍、刘家琨、张雷等的作品,以及北京的德胜尚城、深圳的大芬美术馆、杭州的象山校区、四川大邑文革之钟博物馆、南京的砖房子等都可以让人们从城市的角度,关注一座建筑给周边地区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再到城市设计,新一代建筑师正在为中国建筑寻找新的一些方向。独立工作亦或合作,他们从多方面充实了知识话语,在世界的关注下,在一个设计对于发展和改变至关重要的国度,他们代表了一群在寻找自我身份,同时又为新世纪改变自身的先锋,他们在努力实现"建筑、景观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李翔宁 《世界建筑》2010,(12):118-121
作为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更新德国"展览的中国对应展览",更新中国"展览把中国近年来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建筑、规划和艺术项目进行了梳理,并邀请建筑师和艺术家通过装置和不同的艺术媒介呈现自己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本文论述了通过这次展览呈现出来的当代中国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理念。  相似文献   

9.
正一、国际现当代建筑展览的历史发展综述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人们置身于各种媒介的包围中,各种信息的传播以及信息间的无限广阔的影响和联系在瞬间就可以发生。而在几十年前,展览对于人们获知信息,或者说对一种新兴事物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先锋建筑运动一百余年的历史中,各种各样的展览是先锋派建筑师活动的主要舞台,现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开创者们在早年也同样活跃于各种展览的舞台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建筑在海外的展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蕾  杨帆 《时代建筑》2010,(1):41-47
今天,"中国力量"已越来越为世界瞩目,但这种力量目前仍更多地是指经济力量的提升。伴随着经济成长,中国将展示怎样的文化软实力,不但是我们要面对的日益紧迫的命题,同时也越来越吸引外界好奇的目光。继电影、当代艺术之后,中国建筑也开始参与海外各种各样的有关"中国当代建筑"的展览,成为一种特殊的实践。在中国建筑师还未走向世界之时,这无疑成为一扇至为重要的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