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妍彦  崔彤 《当代建筑》2022,(12):122-125
历史文化街区常有空间环境落后、公共设施缺乏、路网交通不合理等现状,很难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多维、多元需求。因此,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品质,是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生活品质,以及保护、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效措施。苏州市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政府一直重视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本研究通过空间句法,对现有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进行分析,并以养育巷街区为例,得出提升该地区公共空间品质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李峭漪  武联 《华中建筑》2012,(8):162-164
该文以陕西省千阳县燕伋历史街区规划为例.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再利用问题,提出了调整街区空间结构、转化文化内涵与街区功能、保护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塑造公共空间景观节点等一系列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湖州市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分析了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中以“院落”整治为基本单元的必要性,同时在总结了院落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街区保护更新中建筑保护分类整治的方法,对院落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整治更新措施。以期对以院落为基本单位的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陈沐歌 《福建建材》2023,(10):43-46
历史文化街区是重要的城市名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是对城市基因多样性的保护,也是延续历史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以永泰县登高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对街区现状进行详实的调研,针对其历史记忆渐失、文脉断续、公共空间失活等问题,在结合新时代的城市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整体格局保护、历史记忆重塑、街巷网络织补、公共空间赋活4个方面提出了街区保护与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保护要素的细致识别和保护方式的合理选择就成为了街区历史文化价值能否真正得以传承的关键所在。研究以广东省惠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提出从时空的四维角度梳理出街区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并以渐进式地调整人地关系、营造公共空间和整治街巷建筑为主要空间发展策略,各有侧重地传承历史性的生活方式、集体记忆和城市肌理,从而建立一种基于传承性视角的既有利于街区整体格局完整保护,又对当代城市文脉的重建和延续有所裨益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7)
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具有一定空间完整性和历史风貌特征的物质存在,又是市民生活的载体,与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息息相关。文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结合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对苏州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进行分类探讨,探索回归"以人为本"的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的思路与方法。同时,指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管理要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制定管理策略,通过辨识保护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的利益相关者来提高管理效率,进而降低保护的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7.
房雪峰 《门窗》2020,(4):113-114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以传统为基调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街区区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历史文化街区区公共空间作为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实践中还存在缺乏人性化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公共空间设计的初衷。希望通过对多方面的因素的分析,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相较于其他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往往更受忽视,问题也更复杂。针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文章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梳理,进而发现国内外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异同之处,最后提出了我国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韩昉 《山西建筑》2012,(30):11-12
从扬州老城区的彩衣街和"双东"街区两个历史街区出发,剖析扬州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面临或潜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持历史街区内原有格局和空间形态,根据需要适时调整用地功能,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扬州新的历史文化街区。  相似文献   

10.
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济南古老的传统商业街区,也是济南目前保存较多历史遗存和文化内涵,集中体现泉城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但近年来,该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功能结构失衡,活力衰退的困境.为保护其特色风貌,复兴其活力,文章从保护其空间格局肌理,历史建筑、活力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原居民的社会网络等方面对该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是安庆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居住为其主要职能,体现了皖江居住文化传统风貌.现阶段街区将要进行保护整治规划,论文从社会结构形态角度,在对居民生活方面进行大量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风貌保护的同时就居民生活延续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结合成都市宽窄巷子边缘空间的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状况、建筑风貌、业态等要素,把边缘空间分成商业型、居住型、交通型与生态型,并针对不同类型进行量化分析和现状感知,提取出了消极空间,据此给出相关改善活化建议,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以及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是基于居民日常生活功能而形成的,以传统民居建筑和街道空间为载体的街区。因为记录了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街区保护和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因为承载了独有的生活方式而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面临着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原有街区风貌和忽视街区居民生活需求的问题。原生态理念是重视地方社会生活记忆和人文环境延续的一种全面优化发展策略。本文以原生态理念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化研究,从物质环境到人文环境,提出整体规划、风貌完整、文化延续三大原则,并以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为例,探索民族地区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保护和活化的双向平衡。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从价值构成、生成环境、空间格局、街巷肌理4方面阐释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并从空间格局、空间肌理、保护范围、建筑高度4方面提炼适应于山地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保护措施,然后以重庆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详细阐述将这些措施运用于保护规划实践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5.
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和社区邻里活力恢复,上位规划中已提出相关要求。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街巷建成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网络”和以居民社会活动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网络”之间的关系,探究大栅栏空间结构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成为日常生活载体的公共空间位置和功能特征与产生社会隔离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形态影响日常生活轨迹;空间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培育是街区层面社区活力营造的关键;空间分异触发街区社会隔离。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街区更新规划提出以公共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和社区邻里日常生活活力恢复为导向的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下空间开发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有着特殊的优势,对其进行资源质量评估是利用地下空间开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条件之一。文章通过对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历史街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各自不同的特征,利用隶属度表和隶属函数法,确定单项指标的隶属度,采用多层次、加权平均型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资源质量评估模型,并以扬州老城区东关历史街区为实例进行了应用示范。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城市内涵、塑造文化特色的重要历史空间形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压力。文章以成都市文殊坊街区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图底关系、场所理论和外部空间理论,通过实地调研、GIS技术、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剖析文殊坊街区空间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文殊坊街区仍保持着街巷院落空间的完整性与文化活力,研究结果也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空间更新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在评判街区综合价值、梳理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突出问题、调查公共参与意愿的基础上,运用城市经济学方法深入探讨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着力点,包括:挖掘历史文化保护价值、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保护机制、重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打造经济可持续的活力街区等,最后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空间作为原住民生活世界的基本构成,是居住型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空间的变动直接影响居住型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保护与传承。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典型年份的POI数据追踪调查,对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分异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不同属性的POI数据变动特征,分析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变动总体特征。研究发现,平江历史街区原住民的日常居住、消费与休闲空间分别出现空心化、边缘化及碎片化的特征趋势。基于居住型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保护目标,对历史街区过度商业化及日常生活的异化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中文化空间最丰富的地区,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尝试以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的主体“居民”作为文化空间的主体要素,进行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空间、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究和表达,并从居民关系网络、空间网络和文化网络三个维度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的网络模型构建和网络特征相关测度的解析,基于此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