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寿螺植物源杀螺剂绿色农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2016,(10)
近年来福寿螺植物源杀螺剂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产业化进展不大,植物源杀螺剂资源及其应用潜力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此进行综述。在植物品种筛选和有效成分鉴定方面,总结了对福寿螺具有引诱性、趋避性、杀灭性作用及复合型植物农药的研究进展;在植物源杀螺剂应用方面,重点总结了油茶粕应用技术;还探讨了植物源杀螺剂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最后提出研究展望:继续深入开展植物源杀螺剂品种筛选及杀灭螺机理研究,筛选材料广泛、效果好、制药成本低的植物品种材料,加强植物源杀螺药物增效剂和组合型植物源绿色农药的研发,开展更广泛细致的生态毒理试验。  相似文献   

2.
β-氨基丁酸诱导黄瓜抗黄瓜炭疽病筛选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刚  范志金  刘秀峰  苑建勋  李正名 《农药》2006,45(4):239-242,245
为了给新型植物诱导抗病激活剂的创制提供基本的筛选平台,测定β-氨基丁酸对病原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探索了β-氨基丁酸诱导黄瓜植株对黄瓜炭疽病抗性的活体筛选方法,并探索了经β-氨基丁酸诱导和挑战接种前后黄瓜植株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β-氨基丁酸无离体的抑菌活性,20mmol/L的β-氨基丁酸可以诱导黄瓜产生70%以上的抗病效果。生理生化测定结果表明,经BABA诱导处理黄瓜第一叶真叶后,提高新生真叶的PAL和POD的活性;电泳分析发现,β-氨基丁酸诱导接种后的黄瓜叶片产生了病程相关蛋白(PRP)。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植物诱导抗病激活剂筛选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3.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免疫激活剂,其中包括:微生物代谢物类免疫激活剂、植物类免疫激活剂以及尚未确定具体活性成分但肯定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植物及其提取物。  相似文献   

4.
植物系统获得抗性激活剂筛选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倪长春  沈宙 《现代农药》2004,3(1):10-14
在植物系统获得抗性(SAR)激活剂筛选中,可采用离体测定和活体盆栽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离体测定时,不同植物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用平板稀释法测定药物对病原物的抑菌活体;活体盆栽测定可在待测试作物水稻、黄瓜、玉米、番茄等作物上叶面喷雾药液,并于喷药当天及3 d、1周、2周后接种植物病原细菌、真菌和病毒,置适宜条件下培养至空白对照明显发病,考察药物对各病害的防治效果。通过离体活性与盆栽效果综合分析,若无离体活性或离体活性较弱,但盆栽药效持久且有广谱效果的药物,即有可能具有SAR激活剂作用。  相似文献   

5.
《医药化工》2008,(5):37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免疫激活剂,其中包括:微生物代谢物类免疫激活剂、植物类免疫激活剂以及尚未确定具体活性成分但肯定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植物及其提取物。  相似文献   

6.
赵平  严秋旭  李新 《世界农药》2012,34(5):29-33
植物抗病激活剂是目前农药研究的新方向,综述了国内外已报道植物抗病激活品种及我国植物抗病激活剂的研究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7.
植物激活剂是一类能诱导植物抗病性的药剂,作用机制独特,简述了植物激活剂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两个已商品化的品种,即烯丙异噻唑和活化酯。  相似文献   

8.
新颖农药—植物激活剂的作用特性及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一宾 《上海化工》1999,24(14):9-11
植物激活剂使植物能系统获得抗性,从而达到抗性作用。本文介绍了其作用特性及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生产蔬菜为主的农场,多采用保护设施栽培。在大型的设施栽培中,对人畜安全、没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植物源农药成了农场主们的首选。植物源农药具有的高效、低毒、广谱性特点,也是植物源农药具有竞争力的原因之一。中国近些年开始大力研究、开发生物农药。从植物资源中筛选  相似文献   

10.
吴霞  张一宾 《现代农药》2002,1(4):28-30
本文概括介绍了微生物作为植物抗病激活剂的研究进展情况,以及微生物抗病激活剂的主要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
叶飞  郭庆铭 《世界农药》2001,23(3):35-37
植物防病激活剂(plant activator)是近年来发展的,具有全新作用机理的一类新颖农药。传统杀菌剂须作用于相应的靶标才能发挥作用,但植物防病激活剂自身并无明显的杀菌活性,但它却能诱导植物本身的免疫机制,使植物系统获得抗性(System acquired resistance,SAR),从而达到抗病,防病的目的。在植物防病激活剂中,苯并噻二唑类结构则为典型的一类,其中前诺华公司开发的活化酯(acibenzolar,代号CGA245704)(图1)即为最突出,并已商品化的植物防病激活剂。  相似文献   

12.
利用植物源提取物防治草莓灰霉病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物中筛选活性物质防治病害既能达到高效、低毒、低残留,又具开发成本低的优势。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可用于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植物源提取物,主要集中在唇形科、菊科、禾本科、桃金娘科、十字花科、樟科等;分析不同植物源提取物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抑制效果、抑菌成分、作用机理等,讨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新型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市面上常用于面膜粉的22种药妆同源植物原料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常用的5组基因的物种鉴别效果,筛选出适用于面膜粉中药妆同源植物源性成分鉴别的DNA条形码。结果表明:ITS 2/3和mat K基因联合能够准确的鉴定药妆同源植物源性成分。同时采用该方法,结合本实验室建立的混合样品克隆测序流程,对14份市售样品(包括11份单一样品,3份混合产品)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实验结果显示面膜粉中的药妆同源植物成分存在35.71%的掺假率。本研究建立的基于ITS 2/3和mat K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准确的鉴定面膜粉中的药妆同源植物源性成分,为该类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3种植物源农药对平菇菌丝及子实体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永振  周莉  陈艳露  李子玲  刘斌 《农药》2013,(7):507-508,511
[目的]筛选出可有效用于平菇害虫生物防治的植物源农药。[方法]采用拌药栽培法分别考察3种植物源农药对平菇菌丝及子实体性状的影响。[结果]在拌药栽培试验中,除虫菊素和印楝素对平菇菌丝生长抑制率极低,其EC50值分别为58655.27、87.33 mg/L,子实体的形成和产量不受影响。[结论]除虫菊素和印楝素可安全用于拌料栽培以防治平菇害虫。  相似文献   

15.
排6南位于春风油田西南部,采用热采注蒸汽吞吐开发,年油汽比0.58,属低效热采开发油藏。油藏温度下脱气原度19683mPa·s左右,油层厚度4~10m,油藏温度33℃,为边底水浅薄层特稠油油藏,针对排6南油藏原油粘度高、含水高,热采效率低等开发矛盾,采取功能性激活剂延长微生物激活时间的基础上,调整渗流通道;常规激活剂及菌液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流动性,达到控水稳油,从而提高油井产量。室内通过激活剂配方的优化和高效润湿降粘细菌的筛选获得4号常规激活剂以及功能性激活剂配方和一株外源润湿降粘菌WJ-21,将内外源复合进行性能评价,乳化指数达到100%,降粘率达到97%,润湿性改变效率70%。2015年-2018年在排6南实施微生物吞吐9口经井16轮次,增油9308吨,平均单井增油1034吨,平均每轮次吞吐增油582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植物抗性诱导机理、抗病激活剂及其研发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概述了植物抗性诱导的机理,当今抗病激活剂品种及其作用特性,并简介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陈小军  王平  孟志远 《农药》2014,(4):235-238
指纹图谱技术己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综述了指纹图谱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研究方法及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学、植物源农药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农用活性植物指纹图谱的研究将为建立活性植物原产地识别技术体系和植物源农药产品的质量技术标准奠定基础,并且对植物源农药的登记、质量体系和产品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将有效促进植物源农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排6南位于春风油田西南部,为浅层特稠油油藏,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19683mPa·s,油层厚度4~10m。CFP6-P44井地层温度29℃脱气原油粘度为25440mPa·s,含水100%。针对其原油粘度高、含水高,热采效率低等开发矛盾,采取内外源复合吞吐工艺,乳化分散降低原油粘度,改善油水流度比,提高油井产量。室内通过激活剂配方的优化和高效降粘细菌的筛选获得4号激活剂配方和三株外源嗜烃菌1-2-1、1-2-2、3-2-1,将内外源复合进行性能评价,乳化指数达到100%,降粘率达到97%。在P6-P44实施内外源微生物单井吞吐,含水最低降至79. 6%,日产油最高4. 1t,累计增油171t,投入产出比大于1∶5,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吴庆丽  秦刚  黄艳飞  刘玮  阳淑 《农药》2020,59(5):379-381,390
[目的]为了筛选防治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Prout)的植物源农药。[方法]通过室内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3种植物源农药对茶尺蠖的防治效果。[结果]室内测定结果显示:1%苦参·印楝素乳油、1.2%苦参·烟碱乳油2000 mg/L(制剂用量)对茶尺蠖2龄幼虫生物活性最高,其次为1.3%苦参碱水剂2000 mg/L(制剂用量),3种植物源农药药后72 h对该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6.65%、91.65%和81.65%。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1%苦参·印楝素乳油、1.2%苦参·烟碱乳油和1.3%苦参碱水剂2000 mg/L(制剂用量)均表现出了对茶尺蠖较高的田间防效,药后7 d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5.62%、94.23%和87.96%;苦参碱混剂的田间防效显著高于苦参碱单剂。3种植物源农药对茶尺蠖的防效均显著高于2.5%溴氰菊酯乳油667 mg/L(制剂用量)。[结论]植物源农药1%苦参·印楝素乳油和1.2%苦参·烟碱乳油对茶尺蠖有较高的防效,可用于该虫的防控。  相似文献   

20.
植物源农药是绿色农药之一。文章介绍了植物源农药的定义、分类,国内外植物源农药的基本情况,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植物源农药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植物源农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