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路易斯.康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概念的阐释,以青年建筑师张应鹏的作品来具体释读其理论在当前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延伸、发展,指出路易斯.康的建筑创作精神是对建筑功能性空间和空间的非功能性的良好阐释,其创作精神可供我国建筑师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普里兹克奖的第二位获奖者,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Luis Barragan)对中国的建筑界来说似乎是熟悉的—他的名字和代表性作品图片、标志性的建筑色彩等;然而其实又是陌生的,甚至带有某种神秘之感,无论是他的作品,抑或思想,甚至于建筑师本人和他的个人生活。"大匠阅读"是李兴钢工作室设计研究的一个子项,先后"阅读"了多位杰出的建筑师,以期在设计实践中获益。2016年,研究的焦点投射给了地球彼端的传奇建筑师—路易斯·巴拉甘:从巴拉甘的生活和旅行经历入手,认识他作品的手法、方法以及思想,选择他的重要案例作品,  相似文献   

3.
皮亚诺作品     
引言 现年63岁的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皮亚诺生于一个建筑商家庭,1964年毕业于米兰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曾先后与路易斯·康,Z.S.MARKOWSKY,罗杰斯合作过。后在巴黎,热那亚,柏林开创自己的建筑师事物所。 从第一个受到世界公认的作品——蓬皮杜中心开始,皮亚诺始终未放弃对建筑设计的探索。在他的作品中广泛融合了各种因素——材料、形式、  相似文献   

4.
路易斯·康的学校建筑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军 《华中建筑》2004,22(3):28-28
美国著名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在纪念路易斯·康的文章中写道:“他的多数建筑将久久存在。只要他的建筑还站立着,康将和他所爱的,也都爱着他的世人们直接谈话。最后,他的建筑也终有一天不复存在,人们还将因间接地汲取他的智慧而得益。”  相似文献   

5.
简讯     
《世界建筑》2015,(4):24-27
<正>美国建筑师迈克尔·格雷夫斯辞世3月12日,美国建筑师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图1)与世长辞,享年80岁。格雷夫斯1934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1964年在普林斯顿创立自己的事务所,并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40余年。他曾于1960年代末与埃森曼、格瓦德梅、海杜克和理查·迈耶组成纽约五人组,并于1980年代成为后现代运动孟菲斯(Memphis)的成员。他最知名的代表作是建成于1982年的波特兰公共服务大厦,这也是美国最早、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之一。在其50余年的建筑生涯中,格雷夫斯共完成了350余个建筑作品及超过2000个产  相似文献   

6.
秩序,建筑之间的逻辑关系。试图通过对勒.柯布西耶的黄金分割体系、路易斯.康的空间秩序以及赫曼.赫茨伯格的结构主义中建筑秩序的解析,阐述建筑中的秩序美。  相似文献   

7.
刘畅 《四川建筑》2012,32(5):69-71
意大利建筑师卡罗.斯卡帕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一笔,作为与路易斯.康等名声更加响亮的人物同一时期的建筑师,他并不知名,但是其对待工作的态度,以及精致严谨的作品将永恒流传。威尼斯文化以及绘画出身的他,对几何以及光影有着非凡的造诣,本文通过对其生平以及他的代表作的欣赏,来了解这位大师的设计精髓。  相似文献   

8.
时间:2002年10月地点:纽约亚伯拉罕工作室人物:雷蒙·亚伯拉罕(以下简称:亚伯拉罕),华黎(以下简称:华)雷蒙·亚伯拉罕:1933年出生于奥地利Tyrol地区的Lienz,但作为一个建筑师他从1964年起在美国从事实践和教学。作为1960年代维也纳前卫建筑师的代表,他的作品与Hans Hollein及Water Pichler的作品于1967年在纽约的现代艺术馆展出。建筑绘图在亚伯拉罕的作品中占据了中心位置,挑战着建筑必须被建造的观念。绘图创造了一个独立的现实,是亚伯拉罕的一个建筑理念。亚伯拉罕的设计作品及建成作品反映了其很深的建筑历史根源。“碰撞”这一最基…  相似文献   

9.
罗钧 《门窗》2013,(4):342
在整个建筑风格演变史中,路易斯.康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特别是他的建筑思想,很值得后人去琢磨。本文通过对康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的阐述,试领悟他的建筑思想。同时,对康的思想进行浅显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赖特和他的“有机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提出"有机建筑"思想的是美国景观建筑师赖特,随后这种思想被逐渐借鉴到德国、法国乃至东方的日本,并最终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赖特作为"有机建筑"理论学派的领军人物,对于现代建筑学领域以及20世纪在美国大行其道的景观设计学领域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赞扬,诸如东京帝国饭店、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古根海姆美术馆等经典名作,是现代建筑中弥存的瑰宝.因此,美国建筑大百科全书称他是那个时代或许也是任何时代最有创造力的建筑师之一.  相似文献   

11.
潮流之外──-墨西哥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路易斯·巴拉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终其一生,只设计了一些不起眼的小住宅,小园林。与风起云涌的建筑潮流中心几乎没有往来,他独自探索着自己的路,巴拉干在建筑中表现美和情感,给作品注入了诗意。巴拉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今天,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建筑师、艺术家,还有更多的无名学子,来体验巴拉干创造的美,在他的空间中捕捉灵感,寻求艺术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邹强 《建筑创作》2002,(2):80-84
本文通过对美国建筑师近年来在大连的高层建筑作品的研究,并与美国本土高层建筑发展进行横向比较,试图找到两者在形式上的承接与嬗变关系,提出美国建筑师的高层建筑作品对我们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但由于现有的城市(文化、经济、政治、建筑)环境的综合作用,这些作品又呈现出与美国本土高层建筑不同的形式特征,发生了"适应性"嬗变.并针对此种"适应性"的嬗变现象进行剖析,进一步指出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应有时代性,不应有过多非建筑的因素干扰.  相似文献   

13.
已逝的加泰隆尼亚建筑师恩里克·米拉耶斯(下称米氏)是一位活跃在20世纪末世界建筑舞台上的新象征派建筑大师,他的作品充满着丰富的象征语言,也为我们留下了20世纪现代建筑中反理性主义一支的一道线索,阿利坎特韵律体操赛训中心这一作品是他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一个代表作,本文介绍米氏通过一种"反类型"的写意型设计手法,传达他的反理性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三栋建筑 在我们看到的日本建筑当中,有三栋建筑是值得加以比较的,它们是:丹下健三设计的新东京都厅舍、美籍阿根廷建筑师维诺利设计的东京国际会展中心、矶崎新设计的静冈会议和艺术中心.之所以选择这三栋建筑有三点理由:(1)三栋建筑均是90年代以后完成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揭示了日本建筑最新的发展动态.(2)它们都是在各自的地区占有特殊地位的标志性建筑物.(3)三位建筑师都具有某种代表性.丹下健三一直被誉为是日本建筑界的旗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于日本的最主要人物.维诺利是美国新生代建筑师,他的作品可以反映西方建筑师对日本建筑的理解.矶崎新则位于二者之间,他虽然是日本建筑师,但他经常能将一些具有西方倾向的特质溶入到他的作品当中.  相似文献   

15.
金孝晚先生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建筑师,他善于吸收现代意识形态及韩国传统的空间、造型、美感,进而将其纳入自己的设计当中,他的作品总是给人现代与传统并存的独特印象。他总是强调自然和建筑的关系,甚至提出"建筑化的自然",超越了简单而形式的"自然化的建筑",他的作品与自然相融直至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是能够和自然共呼吸共命运的建筑。  相似文献   

16.
从1945—1962年,路易斯&#183;康(Louis L.Kahn)先后以公共建筑师和费城城市规划委员会顾问建筑师的身份为费城中心区及其它区域的发展做了一系列的设计,这些设计涉及范围广泛,既有延续他1930年代以来努力的公共住宅项目.  相似文献   

17.
他设计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创新精神。数十年不间断地进行东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建筑文化和借鉴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有重大贡献。他是建筑界融贯中西、通释古今的大师。早在3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江南古典园林研究,是我国近代造园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他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受过严格的学院派教育和技法训练。与杨廷宝、陈植、梁思成,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等先后同窗学习。在校学习刻苦勤奋,同学间以从不涉足娱乐场所而广为传闻。在校学习期间,先后获全美大学生设计竞赛一、二等奖牌各一枚。1928年冬,以3年修满6年全部学分,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童高作为建筑师他好吟咏,又娴六艺,他的绘画作品使专业美术家也为之赞叹(见图1,2,3,4)。[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卢峰  刘宇 《室内设计》2016,(4):58-62
在路易斯·康的建筑中,理性与非 理性同时得到表达,矛盾性是讨论康的关键 词之一[1]。涉及到建筑节点处理,康在追求 形式与光的过程中,伴随着对真实建构表达 的苛求,但也存在着装饰等反建构做法。通 过将康的作品进行分类解读,对其节点细部 语言进行系统的梳理:康的节点秩序总结为 区分、隐匿与对位,且可纳入其古典主义和 结构理性主义的语言之下;古典主义催生出 区分、消隐和对位等节点形式表达,区分亦 同时传达出康对结构理性的苛求,古典追求 与建构秩序共同作用,形成了康的建筑节点 语言。  相似文献   

19.
<正>路易斯·康(1901—1974)被公认为是20世纪极有远见的建筑师之一,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路易斯·康的设计风格深受古址遗迹的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他的作品常被认为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不朽杰作。他将创新的建筑技术运用于现代建筑物的设计中,使其拥有一种回归本初和原始的力量。他既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也是一位深知建筑师必须承担一定重要社会责任的艺术家。本次伦敦设计博物馆举办的建筑展览旨在通过前所未有且变化多端的建筑模型、原始图纸、旅行草图、照片和电影一同探索路易斯·康生前所留下的作品,感知其奇异的职业生涯。展览共分为六大主题:城市——路易斯·康与第二故乡费城的关系;科学性——路易斯·康在工程学和几何结构学方面的建筑成就;景观——路易斯·康作品中与大自然的重要联系;房屋——呈现路易斯·康对住宅建筑的理解;永恒性——其本身在建筑历史中的成就;社会性——对公共建筑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起,北意大利的战后现代主义因其对现代性与历史的密集讨论成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年轻建筑师们的重要参考来源.其中米兰建筑师路易吉·卡其亚·多米尼奥尼(Luigi Caccia Dominioni)的作品尤其受到偏爱,在瑞士的当代建筑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卡其亚出产建筑作品的高峰期恰逢米兰现代建筑史充满张力的时期,他的作品以生动的实验主义、主题的异质性以及丰富的历史参照层次而著称.对卡其亚作品的理论研究,揭示了如何通过历史与政治环境的变迁塑造其设计思想,并反映在其建筑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