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城市都留下了不少"奇奇怪怪"的建筑。"马桶盖"、"秋裤"、"内衣"等,不断地刷新着我们的"三观"。建筑的造型其实就是建筑的美学问题,"奇奇怪怪"的建筑意味着建筑在形式上不符合人们通常的审美标准。在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里,建筑的美不仅有单体建筑的美,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一种整体的和谐中。在中国当代城市设计中,许多建筑,尤其是一些大体量的标志性建筑却只考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6)
中国的城市建筑正在全球化的热潮中发生着重要变化。一些城市为了建造所谓的"地标性建筑"而拆毁了原本属于城市记忆的老建筑,丧失了建筑的文化传承性。我们既要学习国外的建筑技术和理念,也要重视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使中国建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新会书院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正如城市中某些老地方,属于某些人的生活,却也是外人的风景。无数次通过高峰路喧嚣的夜市,穿插于南宁解放路老旧骑楼,这里充斥着被生活雕刻的建筑与南宁最老的族群。白天的街道就像是人流的河道,汇集的人群奔波中如流水无情,建筑如不知不觉被磨成的鹅卵石,堆积为城市文化的图腾。当新会书院开始凸显出来,疑问就油然而生,新会书院名字源自何处?这座建筑最早的功用何在?其产生或强  相似文献   

4.
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速度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快时期,城市不分大小,几乎是齐头并进,老的城区建筑逐步被拆除,新的城市建筑如雨后春笋,无数珍贵的文物古迹被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而这种被房地产业催促飞奔的城市发展是否科学合理,只能待实践结果去验证.钱学森先生早在1985年就曾在《关于建立城市学的设想》中指出:"城市学是研究城市本身的,它不是什么乡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等等,而是城市的科学,是城市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我们曾经在2010年第4期"西方学者论中国"的专题中讨论了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的问题。境外学者往往认为,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超乎寻常,呈现一个个"奇观",伴随着一个个传统城市的消失和现代都市的快速生成,建筑以一种超乎想象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探究城市、野心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阐述如今中国之于美国来说就像是当初美国之于"旧世界"——明日的工厂、大胆的城市未来的熔炉。文章在将上海浦东的天际线比作中国城市激变的标准案例的同时,归纳出它与美国城市的黄金时代——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之间的类似之处。文章继而描述了汽车与郊区的诱惑如何平息美国的城市期望,并导致美国进入一个低效的、不可持续的城市无序蔓延的时代。文中痛惜怯懦与短视已经成为如今美国的建筑文化特色,无数障碍在阻挠建筑建起来。但文章依然意识到这种发展的缓慢未必是有害的,并总结出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是那些拥有人本主义的"软件"的社会——例如保护市民不被野心过大的发展计划所伤害,以及其他对社会的平等与公正的保障——这与高耸的摩天楼和耀眼的公共建筑等"硬件"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市场的开放,大量的舶来文化充斥着中国建筑市场,全国各地相继用"国际招标"的方式追求"标新立异"的城市建设,奇怪的建筑不断在各地涌现,中国甚至成了外国设计师的试验场。对此,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建筑文化方面作重要批示,指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  相似文献   

8.
付宝华 《建筑》2012,(23):21
有人说,看一座城市的建筑,就知道这座城市的人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如果一座城市的一些建筑没有文化内涵,就可能被人称为"建筑垃圾"。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经常出现一些丑陋的建筑。这凸显了一些建筑设计者在审美方面的落后与盲从,也说明了一些城市管理者在城市文化上的迷失。  相似文献   

9.
济南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散落于旧城范围内近百处不同年代、风格各异的古老建筑,像这座城市的“建筑年鉴”,记录着城市发展的沧桑岁月,展现着那个时期的典型风貌和特色,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林春莹 《云南建材》2014,(15):158-159
城市建筑规划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它决定着人们生存空间的具体形态。这一工作涉及到多个人群,例如建筑师、市民、城市规划部门等等,协调多方面的意见,构筑人们居住的美好家园是城市建筑规划的最终目标。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迅速,建筑崛起速度惊人,其中存在着很多遗留性问题。吸取经验,重新反思城市建筑规划的理念,才能不断满足人们的要求,恢复城市建筑以人为本的本色。  相似文献   

11.
伴随中国城市的快速增长,无数旧建筑的轰然塌倒。然而,其中能让人遗憾不止的,却是这无数塌倒内的那些历劫百年甚至千年而化价值不菲的建筑老人。它们顷刻之间生命不在,哗然地碎成断瓦残垣,从城市的风景线内永远地消失了。如此真切,我听到不少,也看到一些。  相似文献   

12.
李莉  袁雁 《华中建筑》2010,28(7):127-129
随着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与建设阶段,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运动也随之来临。历史街区在城市改造中面临多重的挑战。如何留住记载着城市历史的街巷,使这些历史遗产与城市和谐共生,焕发生机,是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2009年暑期"德中同行"大学生竞赛中,我们对洞庭街这一武汉的历史街区进行了概念设计,通过对城市新旧建筑关系的分析与研究,提出"空间同构与共生"策略,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对这类方法的探索,为中国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提供一种可借鉴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说起吉隆坡,很多人都会想到双子塔。这既说明了重要标志性建筑对于城市形象的重要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吉隆坡城市规划建设中"项目导向"的特点。这与中国强调城市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有着很大的区别。尽管上海在开埠之前就是一个已经存在了近600年的中等规模的城市,而吉隆坡在形成城市之前却只是河口荒滩,但作为东南亚近代殖民地城市,吉隆坡和  相似文献   

14.
黄伟文 《建筑学报》2012,(3):96-103
引子 "这回的展览比往届好,至少更建筑一些."2011年12月8日,当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在突如其来的一阵寒流中开幕后,参展和论坛嘉宾张永和,这位2005首届双年展总策展人如是评价. 从更多专业人士的直接反馈看,普遍认为这次展览的品质、国际化程度都有更大提高.这对一个仅举办了4届.从首届起就被评论届认为高开高走——当年被海外华人报纸《世界日报》评价为"中国最好的建筑展"——能不断进步提高实属不易.这一当初由主管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政府部门发起,旨在改变业内评优缺乏影响力、城市缺乏专业交流及公众互动现象的展览,借用双年展名称与机制,其实从一开始就不想将展览限于展示建筑艺术的狭窄范围,而是立足于深圳所处的中国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大背景,聚焦于城市与城市化主题(双年展名称中的"城市\建筑"隐含了建筑从属于城市、城市是重点并必须在城市语境下探讨建筑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城市风格的本我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立柱  刘德明 《规划师》2007,23(4):98-100
1 风格危机的根源 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使中国的城市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也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蔓延和扩张,使原来体现出城市风格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区,被"一样标志风格的连锁快餐店、银行网点、五星级酒店;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一样港式、欧风、新加坡模式的中不中、洋不洋的建筑"①所取代,具有城市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被高速运转的程式化生活模式所取代,人们崇尚的是现代而不是传统,这使得越来越多的现代城市失去了或即将失去原有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7)
城市建筑尤其是历史建筑记录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城市改造与扩容,不应以牺牲历史建筑为代价,而应高度重视与保护历史建筑。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妥善学习西方文化,中国文化才能"走出去",与各种文化比肩、平等交流并长久立于荣耀之地。  相似文献   

17.
言论     
《新建筑》2012,(4):93
热点追踪2012年6月5日,湖南本土企业远大科技集团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可持续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天空城市"举行了启动签约仪式,这座建筑共220层,高达838m,它昭示着最新一座"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摩天大厦在中国媒体上轰轰烈烈登场了。近几年,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甚至是一些先富起来的乡村,各类高楼拔地而起,而几座暗自较劲"国家中心城市"的省会之间,似乎更是心结多多。2012年初,湖北武汉  相似文献   

18.
青岛这座城市,历史悠久、个性突出;青岛的建筑,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城市风貌,呈现出独特的建筑整体性,成为基于原有城市基因创新的良好载体;青岛之腾远,十五年艰辛的创业历程在发展和传承上与这座日渐国际化、充斥着建筑设计实例的城市异曲同工且深深契合。这是刻意打造的平台,希望在中国城市发展建设的特色化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地标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建筑再次成为展现城市独特魅力的第一窗口的背景之下,以实例为出发  相似文献   

19.
每拆一座老城,就会丧失一部分文化肌理或城市记忆的线索,原来的城市系统会因不堪重负而产生连锁反应。如今,当我们不断从国外引进所谓的先进经验时,对传统中国城市文化的破坏也逐渐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实这不仅关乎文化的自信或不自信,而是我们对建筑保护、历史命脉、文化传承要有一个真正的认识。面对无法逆转的城市化进程大潮,"拆迁"一词正在考验着我们对于传统中国城市文化所抱有的信念。拆迁的底线究竟在哪里?来自不同领域的三位嘉宾将围绕这一话题,思之,辩之,论之。  相似文献   

20.
《城市建筑》2011,(4):93-94
当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突然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建筑试验场",关于建筑与城市的讨论就未有止歇,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激发了异常活跃的城市建设,喧嚣的建筑表象之下隐匿着复杂的城市问题。《城市建筑》于2004年创刊,意在汇集学界智慧,探索建筑与城市相融共生的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