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77级、1978级、1979级大学生这一批人是中国新旧教育体制交替的亲历者,被称为"新三届"。在建筑领域的"新三届"人经历了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恢复阶段,与前辈建筑学人有清晰的师承关系;而且,他们是中国建筑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是设计机制改革的推动者,亦是新的学术体系的推动主体,对更年轻的建筑学人也有很大影响。这批建筑学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生态形成过程中的中坚力量,至今依然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继"50/60/70年代生中国  相似文献   

2.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风水理论在现代建筑中呈现回归趋势。风水理论属于中国的传统特色文化理论,其讲求的是天道与地道,即天文、地理与建筑之间的关系,理论的探索核心在于寻求一种生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模式。在内容上,风水理论呈现多样化特征,既包括建筑学和生态学同时还包括景观学。因此,本文对于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对于风水理论回归现代建筑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筑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和社会需求,利用自然中的可用资源和材料建造的构筑物,例如,房屋、桥梁、寺庙等等。而建筑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和生存发展的"空间"。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理解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应该相适相宜、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种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出发点,注重自然、建筑和人类三者之间关系的建筑理论为生态建筑学。而传统的风水理论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显现出其实用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筑物的选址、朝向和内部布局在某些方面都讲究风水,这里面虽然有一些迷信的成分,但也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本文通过对传统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生态建筑学中传统风水理论的理性表达,以供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参考[1]。  相似文献   

4.
郑静 《时代建筑》2021,(5):41-47
文章以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的"承启楼"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建筑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出发讨论该建筑及其与社区的关系,通过"深描"承启楼中的丧礼仪式过程,在土楼建筑研究的语境中反思若干建筑学核心概念.文章指出在田野中存在着多重的"建筑知识体系".建筑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交叉须放进田野现场,针对具体的建筑案例和社区事件进行...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17,(3)
以历届国际建协大会议题为脉络回顾建筑学演变历程,明确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建筑学未来发展的战略需求和重点方向,"绿色、和谐的空间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任务,尚须深入探索"人与建筑环境关系"这一基本问题,从而创新建筑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引导建筑回归"服务于人并顺应自然"的设计本原。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6,(2)
培养具有生态节能技术的相关建筑设计方面的专门人才是推动生态建筑学进步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阐述了在国内有关传统建筑教学当中融入生态节能方面的技术环节,建立以生态建筑学作为根本导向的相关建筑教育模式所具有的必要性;从有关教学的思路、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构建等相关方面探讨了生态建筑教育方面的改革以及实践。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建筑学思想中的演变发展的回顾,以及对当代中国建筑在实践、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相关案例的讨论,试图在城市、建筑和文化意义等不同层面阐述"日常"作为一个"零度"议题与建筑学的关系,进而为一种基于日常的建筑学观念进行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中,"镜像"构建并完善着"本体"关于"自我"的认知;而在建筑学中,建筑理论的构建和完善同样离不开媒介及媒介再现中的建筑"镜像"。本文的研究便是从拉康的理论出发,在建筑学的范畴内探讨建筑"本体"及其"镜像"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初步描述建筑媒介再现演变历程的同时,通过对本杰明、阿多诺、德波、鲍德里亚等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探讨并总结了二十世纪建筑媒介的再现机制。  相似文献   

9.
文章着重在建筑生态语境中探讨“新三届”建筑学人的历史角色.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生态语境中一个极为特殊的复兴型知识群落,占据了优势“生态位”的“新三届”建筑学人承担了中国建筑“新启蒙”的时代使命,从建筑学的学科再造、建筑实践的疆域开拓及建筑界的系统组织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生态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其历史贡献极为突出,而发展局限亦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建筑学思想中的演变发展的回顾,以及对当代中国建筑在实践、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相关案例的讨论,试图在城市、建筑和文化意义等不同层面阐述"日常"作为一个"零度"议题与建筑学的关系,进而为一种基于日常的的建筑学观念进行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与艺术     
《建筑技艺》2012,(6):75
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一直非常奇特,既相通又不同。与传统学科相比,建筑学很"艺术";而与真正的艺术专业相比,建筑学又很"正经"。正是这种缠夹不清的关系让建筑与艺术永远摆脱不了干系,也让人们对于窥探二者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充满好奇。有幸在2012年10月16日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建筑与艺术"论坛上听取了建筑师与艺术家的精彩报告和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仅是为人类这个单独的物种,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现代建筑学中,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力求让建筑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形成生态健康的绿色建筑。随着自然科学和建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精神文化的需求,建筑的生态性成为其在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建筑设计中如何考虑生态环保,整体的规划做到地域、生态的和谐把控,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环境、景观建筑学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论述了在"可特续发展"原则指导下,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可操作性和发展方向。展示了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分析绿色建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目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建筑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建立"一轴两翼"的技术与设计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贯通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整合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融合的课程教学"横向化";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建筑领域运行期间,加强对生态建筑学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除了能够解决存在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缺乏现象之外,还可以满足建筑领域的各项运行要求。当前阶段,为了合理的使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高层建筑慢慢成为了各项城市的主要代表,而生态建筑学也被结合到了高层建筑中,发挥出了极高的效果。在本篇文章中,主要以生态建筑学理念为主,重点探究了在高层建筑设计期间对于生态建筑学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建筑学"的全面爆发,一座座理论的通天塔拔地而起。模型则是理论的微缩实验,隐含着"建筑学"、通天塔和乌托邦的三位一体关系。俞挺设计的建筑模型博物馆恰逢其时,它既是"建筑学的宣言",也是"建筑学"的寓言。作为收藏"建筑学"通天塔(模型)的"集合",这个博物馆同时也暗藏着一个迷人的悖论。  相似文献   

17.
循环建造的诗意 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而当今,超越意识形态,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意味着向乡村学习。不仅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的价值在中国被贬抑了一个世纪之久。我们相信,一种超越城市与乡村区别,打通建筑与景观,打破专业与非专业界限,强调建造与自然的关系的新建筑活动必将给建筑学带来一种触及其根源的变化。建筑学正在经历从传统景观意识到现代景观观念的变迁,我们特别需要一种对建筑的深远思考,而正是这种思考将会振兴新的观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刘先觉 《华中建筑》1995,13(1):27-34
本文阐述了生态建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建筑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文章着重论述了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我国当前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建设的生态危机;研究生态建筑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生态建筑学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9.
《门窗》2017,(6)
本文从生态建筑学的基础概述入手,进而分析生态建筑学视角下城市高层建筑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视角下高层建筑设计的实践策略。目的是推动我国城市建筑与生态文明相协调。  相似文献   

20.
正建筑学的自治(autonomy)显然是大舍在建筑思考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内容。无论"境"、"物"之先后,或者"抽象"与"具体"之反复,大舍始终相信建筑学具有一种内在的本体性;而与此同时,无论"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的设计途径,大舍完成的建筑作品都对外部城市环境保持着一种冷淡而抗拒的关系。其中所呈现的建筑自治性,在当代中国建筑学语境下具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它是一种中国式现代性之下主动而又被动的选择。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现代性,更准确地说是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