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江上游三峡库区消落带一直是一个世界难题,由于消落带生态结构脆弱、长江行航要求等种种限制,长江上游地区常年受30~40米消落带涨幅影响;消落带景观设计难点一是保护当先,二是行航要求压缩设计空间。文章首先分析三峡工程的影响以及季节性涨落水文机制;从沿江景观品质提升这一角度出发,分别从保护、规划、设计三个方面展开,以重庆为落脚点去探讨如何提升消落带景观品质,并结合案例研究动态景观设计手法如何运用在设计中。  相似文献   

2.
消落带的治理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大意义。传统的消落带治理方法注重的是对消落带自身的处理,关注的是从生态技术的层面来解决污染问题,但该方法不适宜于地处城市中间的消落带。本文提出利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来治理消落带,将消落带的治理融入到城市整体功能中,统筹考虑消落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经过统筹设计后,消落带污染问题得到根治,消落带也将由城市发展的软肋转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助力。  相似文献   

3.
废弃采石场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同时也对城市形象产生影响,并且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对废弃采石场进行合理的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它保持持续旅游环保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是对其进行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的根本目的。文章通过对伊斯坦布尔卡尔塔尔地区的采石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SWOT分析,提出了设计原则和具体改造方案,包括工业建筑改造、集装箱改造、竖向设计和水体设计等,营造出层次丰富的生态景观和具有传统地域文化记忆的场所,从而为废弃采石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探索一条科学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亚龙  李彬 《园林》2020,(1):77-81
重庆万州新月湾位于万州区瀼渡镇长江北岸,属典型丘陵地带。因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形成的反季节变化以及三峡地区的大规模移民搬迁,致使库区两岸生态环境、地质地貌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平衡受到影响。本文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从植被景观的层面对瀼渡镇瀼渡河东西两岸的植被消落带区域进行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设计手法的探讨,提出消落区人工植被重建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后期养护方案。  相似文献   

5.
郭宏峰  李瑛 《华中建筑》2008,26(3):148-151
该文在简要介绍我国采石场现状及其所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浙江省乐清市东山采石场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所采取的措施,从而为国内废弃采石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探索一条科学、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6.
一座城市的更新与繁荣,离不开灵动的水系。而水系周边的滨水近岸植被带,已成为市民与游客休闲漫步的景致,同时,它也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然而,河湖沟渠的近岸植被带在快速奔跑的城市化进程中,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生态功能。因此,如何重建与恢复城市水系景观近岸植被带的生态功能,演变成重塑城市文化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评价道路生态廊道的生态位适宜度,可为确定各类景观面积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优化道路生态廊道的景观格局。本次研究区为近郊型道路353省道(仪征段)两侧各1km范围的生态廊道,道路绿化景观有机拓展和融入周边的农田、湿地、丘陵和乡村,形成景观、产业、旅游的统筹规划和建设,是一条以线带面、综合规划的道路生态廊道建设综合体。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手段进行景观格局分析,通过建立生态涵养、旅游经济、农业生产三个方面相关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体系和模型,对研究区各区段的功能定位进行量化赋值研究,取其最大赋值作为该区段的主要功能发展方向,并由此确定景观的面积、布局和内容,实现景观格局的科学优化配置,促进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无序蔓延使得城市建设屡屡突破生态保护的界限,由此导致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城市环境不断恶化。而环城生态带作为一种优化城市生态格局、控制城市无序扩张的政策手段,受到了各地的广泛关注。成都市新津县环城生态带(东部)建设项目以完善城市绿链,体现城市生态、文化、休闲等方面的核心价值为出发点,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便捷的交通节点设计、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多样的植物配置,打造独一无二的五津绿链,以期为其他地区环城生态带的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处于重庆市主城区边缘地带的龙水湖片区为研究对象,借鉴环城游憩带(ReBAM)的相关理论思想,尝试解决片区在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城市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提出以城市总体游憩空间结构的视野对片区进行定位,以休闲经济促进片区发展等方法,通过制订相应的规划控制手段,以保障该区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同时,更可达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