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lanning》2014,(24):49-50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3例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试验组38例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方法治疗,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方法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优良率为92.1%;对照组优良率为91.4%,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0.0111,P=0.9162)。结论: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效果良好,出血少,完全负重时间较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ing,PCC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ur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缺点。方法按治疗方法将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38例,采用PFNA系统固定)和PCCP组(32例,采用PCCP系统固定),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为(82.62±4.76)分,PCCP组为(81.49±4.29)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CP组术中出血量和伤口引流量显著少于PFNA组、PFNA组下地负重时间少于PCCP组(均P〈0.05)。结论PCCP和PFNA均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材料。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1):35-36
目的:回顾性分析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因股骨粗隆间骨折接受DHS或PFNA内固定手术者223例,其中DHS组121例,PFNA组10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2~20个月,DHS组中有11例内固定失败或不愈合,PFNA组有3例发生不愈合或延迟愈合。PFNA组较DHS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但术后隐性失血多(P<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HS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都可以获得良好效果。然而PFNA较DHS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适用于各种类型尤其是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或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2):137-140
目的:比较DHS与PFNA两种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显性与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8例,其中28例患者应用DHS内固定术,30例患者应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均备添加红细胞4 U术中用,DHS组术中显性失血量约(273±137)ml,术后引流显性失血量(136±38)ml,隐性失血量(239±83)ml,总失血量(793±68)ml,PFNA组术中显性失血量约(116±34)ml,术后隐性失血量(628±96)ml,总失血量(776±73)ml。两组患者显性失血DHS组明显高于PFNA组,隐性失血PFNA组明显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失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DHS与PFNA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显性与隐性失血量的对比,术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需密切观察失血情况,特别重视PFNA术后隐性失血的观察及预防。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1)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经皮加压钢板两种治疗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佳内固定选择。方法选取在本院骨外科治疗过的12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组(PFNA)和经皮加压钢板系统固定治疗组(PCCP),每组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45例,并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射线暴露时间、骨折端融合率及融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PCCP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PFNA组(P<0.001),PCC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端融合率及融合时间均稍低于PFNA组,术中X射线暴露时间稍长于PFNA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PFNA组患者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早期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PCCP治疗组(P<0.05);经术后随访,PFNA治疗组患者中出现股骨颈钉切割3例,延迟愈合1例,髋内翻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06%;PCCP治疗组患者中出现股骨颈钉切割4例,延迟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68%。结论两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中,PFNA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且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较快;PCCP仅适用与稳定性A1、A2型骨折,术中出血量少,适用于手术耐受性较差患者。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2)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取闭合PFNA内固定治疗的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不同时间段的隐性失血量及术中显性失血量进行比较。结果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平均总隐性失血量是平均显性失血量的10倍以上。术后第4~5天与术后第1天、第2~3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远大于术中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主要发生在手术后的前3天,故术后前3天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和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对两组围术期和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24):28-29
目的:比较中医正骨手法复位骨折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逆粗隆型的临床效果,探讨该类型骨折正骨技术参与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团队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逆粗隆型的73例患者(DHS组)与应用PFNA治疗的84例患者(PFNA组)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自行坐床边开始时间、术后愈合时间、术后与否伴发内固定物周围骨折和顶尖切出导致固定失败、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PFN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患者自行坐床边起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满意度均明显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正骨手法结合PFNA复位快、创伤小、出血少、术中骨折断端稳定、术后患者可早日完成床上生活自理、患者依从性好,有经验的医生可以应用正骨手法结合PFNA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逆粗隆型。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5):132-133
目的:分析Inter 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入院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将其随机分为DHS组、PFNA组和Inter Tan组,每组50例。DHS组患者施行动力髋关节螺钉(DHS)内固定手术,PFNA组患者施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Inter Tan组施行Inter Tan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对三组患者的手术平均用时、下地行走时间、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引流情况、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与DHS组、PFNA组比较,Inter Tan组的手术平均用时、下地行走时间、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 Tan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DHS组和PFNA组的18.0%和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PFNA和Inter Tan内固定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效果,有助于髋关节功能的改善。但相对于DHS、PFNA来说,Inter Tan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更为简便、有微创性,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该内固定方法较为理想,尤其适合老年合并症较多、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与改良股骨近端加锁髓内钉(PFNA)2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和骨折分型,对13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解剖型锁定钢板组,n=63)及PFNA(PFNA组,n=75)进行内固定。对2组围术期指标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均获随访7~36个月。2组切口大小、出血量、颈干角减少、平均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折手术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内固定方法临床效果相当,但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比较,PFNA创伤小、出血量少、卧床时间短。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26):13-16
目的:探讨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特点、手术方法及初期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2年12月采用PFNA治疗的2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6597岁,平均78.2岁;按照AO分类,A2型16例,A3型10例,患者入院后17例采用皮肤牵引,9例采用骨骼牵引,入院后297岁,平均78.2岁;按照AO分类,A2型16例,A3型10例,患者入院后17例采用皮肤牵引,9例采用骨骼牵引,入院后24 d实施手术,术中均经骨科下肢牵引床牵引手法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术中不暴露骨折端。结果:本组2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 min(404 d实施手术,术中均经骨科下肢牵引床牵引手法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术中不暴露骨折端。结果:本组26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5 min(40110 min),平均出血量80 mL(30110 min),平均出血量80 mL(30200 mL),术后1例因为肺部感染转入内科治疗,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例,其余患者康复出院。随访5200 mL),术后1例因为肺部感染转入内科治疗,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例,其余患者康复出院。随访548个月,平均20个月,部分负重行走时间2周,完全负重行走时间4周,骨折愈合时间10周。患者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内固定松动、髋内翻等并发症。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8例,良4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结论:PFNA结合牵引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内固定牢固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23):95-97
目的:探讨预防护理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护理在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骨折中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34-36
幼本文目的是探讨二阶二次非线性映射演化至混沌的路径和相应的混沌动力学特性。本文运用非线性数学模型、相空间重构、非线性电路设计和仿真等方法,研究了二阶二次映射演化至混沌的路径和类型,特别是Hopf分叉、吸引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鞍结点和同宿异宿轨道、Lyapunov指数等动力学特性。本文研究表明,不动点类型及参变量影响二次映射动力学特性;含平方项的二次映射按两种混沌模式演化并导致不同类型的混沌吸引子。研究还表明,含Hopf分叉的二次映射若另一个不动点为不稳定结点,则依次出现n周期、倍周期分叉或二级Hopf分叉、n个奇异吸引子在有界区域内融合成扩散的奇异吸引子;若另一个不动点为鞍点,则依次出现不变环扩大至接近鞍点、周期点导致同宿和异宿相交使不变环失去光滑性并导致混沌,鞍点则出现同宿相切。对高次耦合、指数项耦合项研究发现仍存在准周期分叉演化至混沌的路径。本文研究方法和结论,对研究类似的非线性混沌系统具有理论价值,在信号和信息处理、模式识别、同步控制、信息加密传输、随机信号发生等领域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25):6-12
目的:探讨程序化模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依据Evans分型收集2015年7月-2016年3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87例,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6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为程序化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程序化组采用正骨手法整复-牵引床维持外固定-克氏针体外定位-PFNA内固定程序化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牵引床复位并PFNA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的复位时间、主钉入髓时间、手术时间、血回收量、隐性出血、开始抬腿时间、扶拐独立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并用Harris评分进行关节功能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均骨性愈合,术后无再骨折和切出。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时间、主钉入髓时间、血回收量、隐性出血、开始抬腿时间、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扶拐独立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程序化组优、良、可、差分别为21、6、2、1例,优良27例(90%),治愈率97%;对照组分别为11、10、2、7例,21例(70%),77%,两组优良率与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程序化模式治疗优于单纯牵引床法,术中筋骨并重,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14):37-38
目的:探讨应用PFNA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显性与隐性出失血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4月-2015年4月应用PFNA治疗的8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第1、2、3天HCT和Hb的变化,依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及骨折分型进行对比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PFNA治疗术中显性失血(106.23±18.76)mL,隐性失血(596.36±138.63)mL,总失血量(702.59±155.39)mL,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3型骨折患者隐性失血明显高于A1、A2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虽是微创治疗,术中显性失血较少,但术后的隐性失血量可为显性失血的4~5倍,应特别重视术后的患者的失血情况观察,指导临床输血治疗,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并节约用血。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29):119-123
目的:比较PFNA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股骨近端与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信封法随机分为髓内钉-螺旋刀片组(PFNA组)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组(内固定组),各60例。术后72 h,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手术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输血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采用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超声检查患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褥疮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前后,PFNA组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内固定组手术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输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内固定组明显缩短,负重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内固定组比较,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肺部感染率、脑血栓形成及褥疮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螺旋刀片钉系统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对髋关节功能影响相当,但PFNA内固定方式具有微创、损伤小、术后愈合快、术中及术后临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临床疗效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侧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基础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单侧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30~60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量为20~40 mL,平均23.33 mL。有5例患者发生针道浅表感染,3例患者因过早负重致轻度髋内翻畸形。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最短2.5个月。髋关节疗效为优5例,良19例,可3例,优良率为88.89%。结论闭合复位单侧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安全性高、操作损伤小、技术要求简单、易于推广、避免二次手术及患者与家属容易接受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内固定手术的高龄合并有基础疾病的体弱患者。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36):48-51
目的:观察比较PFN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8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PFN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优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患肢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物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取PFN内固定术治疗,具有切口长度短、术中出血量少、输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等优点,采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具有术后卧床时间短、患肢负重时间短、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物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两种方法均能有效的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13):35-3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FNA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68例。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8.22±7.49)月,除1例发生髋内翻和1例股骨头坏死外,无股骨干骨折、螺旋刀片切割等并发症发生。根据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标准,优37例,良25例,差6例,优良率达91.18%。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具有微创、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快速康复等优点,是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