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学校食堂在用密胺和不锈钢餐具进行检测分析,并参照相关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估学校食堂在用密胺和不锈钢餐具的风险状况,为建立风险防范措施及优化现行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次检测通过对密胺餐具中甲醛迁移量、三聚氰胺迁移量;对不锈钢餐具中铅迁移量、砷迁移量、镉迁移量和镍迁移量六项指标,对食堂抽取的100批次密胺在用餐具和100批次不锈钢在用餐具样品进行风险分析。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现在用问题餐具共72批次,占比36.0%。其中在用问题密胺餐具55批次,占密胺餐具总量的55.0%;问题不锈钢餐具17批次,占不锈钢餐具总量的17.0%。密胺餐具不合格项目主要为甲醛和三聚氰胺(4%乙酸,水)的迁移量超标,不锈钢餐具不合格项目主要为铅、镉元素的迁移量超标。结论 食堂应制定密胺餐具相应的使用管理规范,设定密胺餐具的使用年限为1年以内,同时规范餐具的消毒、清洗等操作,从而有效地降低甲醛和三聚氰胺的迁移风险;应加强不锈钢餐具原料供应链管理,从源头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2.
《广西轻工业》2018,(3):98-99
本研究以密胺餐具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密胺餐具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使用不当在密胺餐具安全风险评价中占较为重要的地位,产品自身的质量问题次之。作为日用品的密胺餐具,如果使用不当很可能会给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定和分析市售密胺餐具的感官、甲醛迁移量和三聚氰胺迁移量, 评估市售密胺餐具的安全性。方法 采集了市场在售的30批次密胺餐具, 依据GB 4806.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对其感官、甲醛和三聚氰胺的迁移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对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3%的样品感官出现异常; 33.3%的样品甲醛迁移量超标; 46.7%的样品出现三聚氰胺迁移; 随着浸泡液温度的升高, 无论是甲醛还是三聚氰胺, 其迁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售价较低的样品出现问题率更高。结论 目前市场上密胺餐具的质量令人担忧, 不同价格与不同来源的餐具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消费者应选择外表光滑、平整的餐具, 同时尽量不要在高温或酸性条件下使用密胺餐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和分析网购密胺餐具的材质、高锰酸钾消耗量和脱色,研究迁移温度对甲醛迁移量的影响,评估网购密胺餐具的质量。方法 采集网上在售的18批次密胺餐具,通过衰变全反射(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红外法分析密胺餐具和脲醛餐具的特征吸收峰,快速区别密胺餐具和脲醛餐具。依据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对密胺餐具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依据GB 4806.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对密胺餐具的甲醛迁移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脲醛餐具占样品总数44.4%,覆盖密胺涂层的脲醛餐具占样品总数33.3%;11.1%的样品高锰酸钾消耗量不合格;11.1%的样品4%乙酸浸泡液脱色不合格;11.1%的样品甲醛迁移量不合格(4%乙酸,70℃,2h)。结论 本次网上购买的密胺餐具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存在不符合GB 4806.7-2016的现象;甲醛迁移量不符合GB 4806.6-2016标准的现象,存在用脲醛餐具替代密胺餐具或是在脲醛餐具上覆盖密胺涂层以次充好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和甲醛迁移量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方法在上海的企业和消费市场采集密胺餐具共40份,采用红外光谱法进行材料鉴别,依照GB 4806.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和GB 31604.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进行迁移试验,测定三聚氰胺和甲醛迁移量。结果密胺餐具存在材质未标识、标识不清或标识有误的现象;脲醛树脂中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迁移量均高于密胺树脂,且迁出量与温度呈正相关。结论脲醛树脂应用于餐具存在风险,国家标准中有必要增加密胺材质鉴定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结合蜜胺餐具的实际使用情况,选用合适的食品模拟物进行迁移实验,采用LC-MS/MS法测定三聚氰胺迁移量,研究蜜胺餐具中三聚氰胺单体的迁移规律。重点考察了食品模拟物种类、接触时间、接触温度、乙酸浓度、乙醇浓度、重复使用和微波加热等迁移条件下蜜胺餐具中三聚氰胺迁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酸性食品和牛奶中的三聚氰胺迁移风险较高,且需控制蜜胺餐具的使用温度、盛放时间、重复使用次数及微波加热功率和时间以降低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迁移风险。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通过建立暴露评估模型评估不同塑料餐具对人体的风险水平。以聚苯乙烯类、聚丙烯类、密胺、聚乙烯类4类常用塑料餐具为对象,将餐具内典型毒害物质分为5类,再根据解释结构模型构建风险传递路径,并将路径划分为三个阶段进一步建立暴露评估模型。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将模型程序化。实例应用可得,四类餐具按毒害物质总危害指数排序:聚苯乙烯类(2.24E+00)>密胺(6.94E-01)>聚丙烯类(2.98E-01)>聚乙烯类(2.66E-01),且聚苯乙烯类对人体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美国环境保护署认定的风险可接受值为1.00);餐具在接触油脂类食品时总危害指数最高(2.62E+00),约为水性、酸性、酒精类食品的6.30、2.63、5.72倍,其中聚苯乙烯类餐具接触油脂类食品时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此外,食品贮存周期、微波炉加热时长与餐具对人体的风险成正相关,某些情况下可对人体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这表明:一些符合标准的塑料餐具对人体也会存在不可接受的暴露风险,而风险的产生与食品类型、消费者的餐具使用习惯(贮存周期和微波加热的偏向)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饮食科学》2009,(1):9-9
有关专家称,市民餐桌上色彩鲜艳、款式多样的仿瓷餐具(又名密胺餐具)在高温下也可能释放出三聚氰胺。据悉,仿瓷餐具的主要成分是密胺树脂,而密胺树脂就是由三聚氰艘和甲醛聚合而成的。质量较好的密胺餐其中的三聚氰胺和甲醛在一般情况下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迁移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以水、4%乙酸、50%乙醇3种溶剂为浸泡液, 在不同温度下浸泡不同时间, 其浸泡液过滤并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 外标法定量。结果 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的迁移量和迁移时间、迁移温度、迁移浸泡液相关。三聚氰胺的迁移量随着迁移时间增加、迁移温度升高而升高, 且在酸性模拟溶液中三聚氰胺的迁移量最大。浸泡液为4%乙酸时, 在100 ℃下浸泡1 h时, 三聚氰胺迁移量达到最大值, 密胺碗、饭勺、筷子的迁移量分别为1.94、1.35、1.61 mg/kg。结论 密胺餐具中的三聚氰胺在高温、酸性条件下易迁移, 建议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尽量避免在高温、酸性条件下使用, 选择大品牌的厂家生产的有QS标示的产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研究竹纤维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和甲醛在酸性条件下的迁移规律,讨论影响迁移水平和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对该类产品的安全管理提供建议。方法 采集市场上不同品牌且明确标识含有竹纤维的密胺餐具14种(包括婴幼儿餐具),选择10%(V/V)乙醇和4%(V/V)乙酸,按照GB 5009.156—2016的方法浸泡餐具,再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31604.15—2016和GB 31604.48—2016开展酸性条件下的迁移试验研究。结果 竹纤维密胺餐具在接触4%(V/V)乙酸时,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迁移水平远高于10%(V/V)乙醇。对单个样品而言,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迁移趋势呈正相关的规律,且长期重复接触酸性较强的食品时迁移量超标的可能性更高。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两者的整体迁移水平逐渐升高,该规律在竹纤维添加量较高的制品中更为明显。结论 竹纤维密胺餐具中的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迁移规律在多次重复使用后仍基本一致;其中三聚氰胺的迁移水平更能反映树脂的分解情况。该类产品长期重复接触酸性食品时三聚氰胺或甲醛迁移量超标的可能性更高,尤其对于婴幼儿产品。应加强标签标识及消费者指导,杜绝使用不合规原料,促进行业良...  相似文献   

11.
正轻巧、美观、不易碎的密胺餐具正在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很多家长会买来给孩子用。但有机构表示这种餐具盛放过热、过酸等食品后会释放甲醛,危害身体健康。这是真的吗?近期,江苏省质监局发布密胺塑料餐具产品抽查分析报告,总体合格率为76.1%,约1/4的餐具不合格。其中,有餐具甲醛超标,部分餐具甚至检出三聚氰胺。此次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目涉及耐污染性、总迁移量、高锰酸钾消耗量、脱色试验、特  相似文献   

12.
以1~3岁儿童为目标人群,对食品接触材料密胺餐具中的三聚氰胺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评估过程中,研究了食品模拟物种类、乙酸浓度、迁移温度、迁移时间、重复使用次数、微波加热的时间和功率等因素的影响下,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迁移量及1~3岁儿童每日摄入三聚氰胺量的变化规律;同时将三聚氰胺的每日摄入量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TDI[0.2 mg/(kg bw)]相比较,对1~3岁儿童摄入盛装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密胺餐具中的三聚氰胺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作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各方面重大活动的日益增多,重大活动中餐饮安全日益得到重视,食品相关产品是食品安全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密胺类食品相关产品风险、肉制品及加工设备风险、餐具洗消风险和油烟风险等四方面应该着重注意。重大活动中,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密胺餐具的管控,加强密胺类餐饮厨具管理。重大活动中肉制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应关注加工设备清洁,避免食源性食品中毒事件发生。重大活动餐饮具洗消过程中,除常规消毒外,还应注意水资源检测与洗涤剂残留。重大活动的厨房油烟机应规范清洗标准、使用寿命标准,规范操作人员着装,油烟无法有效吸收时应立即更换或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14.
颜色鲜艳、款式繁多、造型可爱又耐摔的塑料碗筷,深受家长和儿童的喜爱。这些儿童餐具大多是用密胺塑料制作而成。国家质监局高度关注儿童密胺餐具的安全卫生,并进行多次质量抽查。文章主要探讨了儿童塑料餐具中几种主要化学物质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为后续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儿童塑料餐具的安全性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网温 《美食》2009,(5):23-23
仿瓷餐具也叫密胺餐具,是一种在餐馆、家庭广泛使用的新型餐具。最近,北京、河北两地在对仿瓷餐具的检测中发现部分企业存在甲醛超标等质量问题。记者深入调查发现,一些企业竟然在用禁用原料尿素甲醛树脂生产仿瓷餐具。  相似文献   

16.
依据GB/T5009.61-2003对密胺餐具中有害物质甲醛的分光光度法的不确定度进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量化各个来源对总的不确定度影响,计算得出分光光度法测定密胺餐具中甲醛的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7.
制备添加不同比例脲醛树脂的密胺树脂餐具样品,并分别采用衰变全反射(ATR)红外法和热重法(TGA)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衰变全反射(ATR)红外法可分析密胺树脂和脲醛树脂的特征吸收峰。通过热重法(TGA)可分析对比密胺树酯的热分解最大速率温度点与脲醛树酯热分解最大速率温度点的区别。最后,本文还将衰变全反射(ATR)红外法和热重法(TGA)对样品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采用上述方法对市场上购买的密胺餐具样品进行测试。  相似文献   

18.
市民餐桌上常用的色彩鲜艳、款式多样、轻巧不容易破碎的仿瓷餐具(密胺餐具)再度被曝存在安全隐患。 继200B年11月份揭露仿瓷餐具存在安全问题之后,前不久,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又与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联合发布了北京大型连锁超市及批发市场仿瓷餐具质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送检产品中有80%违规使用了价格低廉有毒有害的原材料。此次调查涉及的仿瓷餐具前后历经了3次检测.结果是问题越查越多。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人们常用的仿瓷餐具都是用密胺树脂材料加工而成,所以又叫密胺餐具。这款餐具的生产原料有两种:一是HCHO,俗称甲醛,另一种是C3N3(NH2)3,俗称三聚氰胺。在生产过程中,两种反应物单体在反应釜中发生缩聚反应,然后趁热压制定型。由于化学反应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所以制作的仿瓷餐具中一般都有甲醛和三聚氰胺单体残留,而两者都是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化学物质。随着绿色、健  相似文献   

20.
环球速递     
密胺餐具遇热会释放三聚氰胺近日,美国医学会《内科医学》杂志刊登一项研究显示,以三聚氰胺作为聚合材料的密胺(美耐皿)餐具,遇热会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三聚氰胺。台湾高雄医学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成两组,一组20多岁的6名受试者用美耐皿碗喝热汤,另一组6人用陶瓷碗喝汤。12小时后检测两组受试者的尿液。结果发现,美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