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分散剂对合成多孔硅酸钙粉体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改性时间、温度等因素对粉体改性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改性前后的合成多孔硅酸钙粉体的活化指数、吸油值进行表征和分析,确定了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改性温度为110℃,改性时间为15min条件下,合成多孔硅酸钙粉体改性具有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用燃煤电厂产生的废弃物粉煤灰作为填料,将粉煤灰进行物理球磨细化改性,再用硅烷偶联剂活化改性,然后与聚丙烯(PP)通过熔融共混制备成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球磨后的粉煤灰制成的复合材料相比于纯PP弯曲强度提高了11.5 %,而且这种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相比于填充未球磨粉煤灰的材料分别提高了10.7 %和34.1 %,并且其熔体流动速率和热稳定性都有较大提升;经过硅烷偶联剂活化后的粉煤灰制成的复合材料,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也都得到改善;实验证明粉煤灰的填充对PP有很好的增强增韧效果,并且当改性之后的粉煤灰填充量为20 %(质量分数,下同)时,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超细氢氧化镁粉的表面改性及其高填充聚丙烯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使用铝酸酯对氢氧化镁超细粉进行了表面改性试验;将活化后的氢氧化镁添入PP材料中,研究了铝酸酯改性对PP/Mg(OH)2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改性前后的粉体进行SEM分析、FFIR分析以及对填充PP材料新鲜断面的SEM分析,研究铝酸酯偶联剂改性氢氧化镁粉的效果和改性机理。结果表明:铝酸酯的最佳用量为Mg(OH)2质量的2.0%,改性温度应为80℃;改性可以使PP/Mg(OH)2材料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一倍以上、弯曲模量提高30%以上,并使材料的UL94阻燃等级提高一个等级,但不能提高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相似文献   

4.
表面改性超细硅酸钙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沉淀法,以硝酸钙[Ca(NO3)2·4H2O]和硅酸钠(Na2SiO3·9H2O)为原料,在合成超细硅酸钙的同时对其进行表面改性.比较了聚乙二醇、硬脂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不同分散剂对硅酸钙粒径的影响,并分析讨论了其分散作用机理.采用激光粒度仪对产物进行粒径分析,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的物相、微观形貌等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分散剂并控制工艺条件,可制得团聚度小的硅酸钙超细粉体.当在反应中添加占硝酸钙质量1%的聚乙二醇时,所制得的硅酸钙粉体的平均粒径为0.12 μm,且晶粒尺寸均匀,结晶良好.  相似文献   

5.
《塑料科技》2016,(2):34-36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硅灰石粉填充改性聚丙烯(PP)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性能、溶体流动速率(MFR)及DSC等测定,考察了硅灰石粉对PP力学性能、热性能及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硅灰石粉填充改性PP,大大提高了PP/硅灰石粉复合材料的模量,缺口冲击强度的敏感性得到明显改善;改性PP的耐热温度、硬度及加工性能得到一定提高,但其强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
将改性炭黑/聚丙烯熔融共混,制得复合导电材料,研究了填充不同种类的改性炭黑及其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导电性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合材料呈现显著的渗滤效应,渗滤阈值约为10%;复合材料中填充改性炭黑后,其渗滤阈值下降至约8%。填充的炭黑种类不同,得到的复合材料的渗滤阈值存在较大的差异。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与炭黑比表面积也相关,炭黑比表面积越大,粒径越小,导电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采用加碱浸出—混合氧化钙的方法从粉煤灰中制备硅酸钙粉体。考察了浸出温度、浸出时间、碱液浓度、液固比对硅铝浸出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浸出温度为90℃、浸出时间为5 h、碱液质量分数为40%、液固质量比为10的条件下硅铝的浸出效果最佳。同时考察了制备硅酸钙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2.5 h、搅拌转速为30 r/s条件下可制得较纯的硅酸钙制品。对制备的硅酸钙粉体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王鉴  董婕  祝宝东  张健伟 《硅酸盐通报》2017,36(5):1536-1541
用偶联剂KH-550和硬脂酸对氢氧化钠溶液(10wt%)处理过的竹粉(BF)表面进行二次改性,然后通过熔融挤出制备了竹粉/聚丙烯(BF/PP)木塑复合材料.采用热重-差热分析(TG/DTA)、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对改性前后竹粉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BF的热稳定性升高,比表面积增大,形成疏松的纤维聚集束;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提高;其中用KH-550改性竹粉制备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最佳,冲击强度较纯PP提高了83%.复合材料冲击断面扫描电镜(SEM)显示,KH-550改性可以明显提高BF与PP基体树脂间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玻璃微珠填充改性聚丙烯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玻璃微珠填充聚丙烯的性质和填充方法,论述了玻璃微球-聚丙烯填充体系的流动特性、力不豚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研究了滑石粉表面改性后对聚丙烯(PP)管材的影响规律。以滑石粉、聚丙烯、表面改性剂(自制)等为主要原料,在塑料混炼机上实现几种原材料的充分混合,成为复合材料。利用万能试验机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采用傅里叶红外变换仪及XRD等分析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官能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改性处理后的填料,可与聚丙烯很有规律的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相对较稳定,微观结构分布均匀,官能团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表面经冷等离子氧或氮处理改性,提高了表面能,增加了表面含氧或含氮基团的量,明显地改善了环氧胶粘剂对它的粘接性能。最大热力学粘附功、最大浸润速度常数以及最小界面张力三个参量都可作为良好粘接的判据。  相似文献   

13.
张青  黄传荣  毕舒 《塑料工业》2006,34(Z1):118-120
采用实验室合成的三种改性剂对亚微米重质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并采用TEM、粒径分析、IR、Zeta电位测定、SEM等几种分析测试方法,对亚微米重质碳酸钙及其填充PP塑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改性的亚微米重质碳酸钙粒度减小,比表面积增大,改性剂在碳酸钙的表面形成了化学吸附。经不同改性剂改性的碳酸钙的Zeta电位不同。提高了重钙粉体作为填料的功能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铝钛、铝硅复合偶联剂对无卤膨胀型阻燃剂(IFR)进行表面改性,对比了表面改性前后IFR堆积密度和休止角的变化,研究了表面改性对IFR阻燃聚丙烯(PP)分散性能、力学性能及阻燃性能的影响,并采用锥形量热仪对比了表面改性前后IFR阻燃PP的燃烧行为。结果表明,4种表面改性剂中铝硅复合偶联剂的改性效果最优;可显著改善IFR在PP中的分散性,提高了PP的极限氧指数和UL 94阻燃级别,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提升了200 %,冲击强度提升了50 %;还可抑制IFR的析出,材料燃烧时的热释放速率及总量、生烟速率及总量下降幅度达到30 %左右。  相似文献   

15.
《合成纤维工业》2015,(6):13-17
采用激光技术对聚丙烯(PP)非织造布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探讨了激光功率和进布速度对PP非织造布的面密度、厚度、抗静电性、透气性、断裂强力和色泽度(K/S)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光表面改性对PP非织造布的抗静电性、面密度和厚度影响不大;进布速度对PP非织造布的透气性、断裂强力和K/S的影响比激光功率显著,但是激光功率相比进布速度对接触角的影响更明显;随着进布速度的提高,PP非织造布的断裂强力先增加后减小,透气性、接触角和K/S呈下降趋势;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PP非织造布的透气性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断裂强力和接触角显著降低,K/S增加;当激光功率为40 W,进布速度为9.0 m/min,激光表面改性处理后的PP非织造布的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机械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PP)/硅灰石共混体系,并对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断口形貌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在共混体系中加入弹性体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以增加体系的韧性;添加马来酸酐(MAH),以提高组分间的界面结合力。结果表明:EVA对共混体系增韧效果不明显,SBS能够增加体系韧性,MAH能够提高体系强度;当硅灰石质量分数为30%,SBS和PP-g-MAH的质量分数均为15%时,体系的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填充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聚丙烯填充材料的种类特点.综述聚丙烯的填充改性的研究.指出了聚丙烯填充改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粉体表面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伯元 《塑料加工》2002,35(4):13-20
粉体的表面改性,也称表面处理,英文称:surface modification或surfacetreatment。根据需要,对粉体的表面特性进行物理、化学、机构等深加工的处理,使粉体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诸如晶体结构和官能团、表面能、表面润湿性、电性、表面吸附和反应特性等等发生变化,能满足现代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发展的要求。表面改性是粉体最重要的深加工技术之一,本文阐述了表面改性的目的和作用、基本的工艺技术手段、表面改性的方法、原理以及纳米粉体材料、偶联剂、助偶联剂系统和有机包覆三元共混体系等粉体表面改性技术在中国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粉体表面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伯元 《塑料技术》2002,22(3):6-22
粉体的表面改性,也称表面处理。英文称:surface modification或surface treatment。根据需要.对粉体的表面特性进行物理、化学、机械等深加工的处理,使粉体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诸如晶体结构和官能团、表面能、表面润湿性、电性、表面吸附和反应特性等等发生变化,能满足现代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发展的要求。表面改性是粉体最重要的深加工技术之一。本文阐述了表面改性的目的和作用、基本的工艺技术手段、表面改性的方法、原理以及纳米粉体材料、偶联剂、助偶联剂系统和有机包覆三元共混体系等粉体表面改性技术在中国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采用湿法表面处理得到经硬脂酸、铝酸酯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改性后的赤泥(RM),再用RM对聚丙烯(PP)进行共混改性,研究了表面处理剂种类及RM填充量对PP/RM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晶与熔融行为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经钛酸酯偶联剂处理的RM填充量为20份时,PP/RM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其拉伸强度与缺口冲击强度较纯PP分别提高了15.8%与42.1%。RM具有异相成核作用,提高了PP的结晶温度、熔点与结晶度,并促进β晶型的形成。RM的添加还提高了PP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