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热膨胀法结合金相分析建立了09CuPCrNiMoNb耐候钢未变形和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试验钢变形奥氏体的CCT曲线具有较宽的铁素体析出区可作为“速度窗口”;同时,在铁素体.贝氏体区与珠光体转变区之间有一半开口型奥氏体稳定区,可作为“卷取窗口”,以上特点为试验钢热轧双相化提供了条件。根据变形奥氏体的CCT曲线提出了试验钢热轧双相化工艺,并在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了热轧双相化模拟,获得了双相组织。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钛微合金化高强钢在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相变规律,通过热膨胀法及金相分析研究了低碳钢(C-Mn钢)和钛微合金钢(Ti钢)在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组织变化及过冷奥氏体的相变规律,分析了钛元素和变形对试验钢相变规律的影响,并讨论了连续冷却转变(CCT)与等温转变(TTT)曲线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冷速的增加,试验钢的主要相变组织由铁素体向贝氏体转变。在C-Mn钢中加入钛元素提高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抑制了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促进了贝氏体转变;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进行变形使试验钢的CCT曲线整体向左上方移动,提高了相变开始温度;变形提高了铁素体的形核率,促进了铁素体相变,铁素体组织得到细化;变形促进了贝氏体相变,使板条贝氏体变短,细化贝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热变形工艺参数对高碳钢连续冷却相变规律的影响,采用DIL805A膨胀仪和Gleeble3500试验机分别测定了未变形奥氏体和变形奥氏体的CCT曲线,并讨论了珠光体和马氏体相变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试验钢发生了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奥氏体变形明显促进了珠光体和马氏体的转变,同时使CCT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且随着变形量的增大,CCT曲线的移动幅度随之增大,未变形试验钢的珠光体转变开始温度约为603℃,变形量为30%的试验钢珠光体转变开始温度升高至632℃左右;在相同的热变形条件下,珠光体相变开始温度点的移动幅度大于马氏体相变;在总变形量为50%时,与一次热变形试验钢相比,经两次热变形的CCT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的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4.
含Nb微合金低碳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行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MMS-300型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含铌微合金低碳钢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的相变规律,用热膨胀法结合金相法建立了实验钢变形和未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研究了加速冷却和热变形对组织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同静态CCT曲线相比,实验钢的动态CCT曲线整体向左上方移动,随冷却速度的增大,γ→α相变开始温度逐渐降低;高温变形促进铁素体和珠光体相变,同时抑制了贝氏体相变,扩大了铁素体转变区;奥氏体变形对贝氏体转变有双重作用:当冷速较低时,变形抑制贝氏体相变;冷速较高时变形促进贝氏体相变。  相似文献   

5.
针对Q420钢特厚板的生产工艺特点,利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该钢变形和未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过程中相变行为及组织演变规律,绘制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分析了控轧控冷工艺对其连续冷却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Q420钢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奥氏体→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Ar3降低,相变后铁素体晶粒细化;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Bs)先升高后降低,贝氏体转变量逐渐增加。随着变形量的增加,CCT曲线整体向左上方移动,加速了铁素体和贝氏体相变。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铁素体相变温度升高,扩大了铁素体区,贝氏体相变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热膨胀及热压缩变形模拟连续冷却试验,绘制了高铝TRIP钢的CCT曲线,研究了连续冷却相变规律及热变形对相变的影响,并定性地分析了相变驱动力。结果表明,试验钢的CCT曲线主要分为3个区域,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铁素体和珠光体减少,贝氏体和马氏体增多,贝氏体从粒状逐渐转变为羽毛状和板条状。热变形使得高温奥氏体发生动态再结晶,原始奥氏体晶粒明显被细化,较高冷速下形成一些针状铁素体。热变形能提供更多的形核点,增大γ→α相变驱动力,缩短了贝氏体相变的孕育期,进而细化了室温组织。  相似文献   

7.
利用热膨胀法并结合金相-硬度法在热膨胀仪和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测定了Q460C钢的未变形和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测定了转变后组织的维氏硬度,随冷速的提高,组织硬度增大.两种CCT曲线上均有铁素体区(F)、珠光体区(P)、贝氏体区(B)和马氏体区(M).变形使CCT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提高了奥氏体冷却转变开始温度,随冷速加大提高得越多.变形扩大了F和P区,缩小了B和M区.与不含铌的16Mn钢的CCT曲线对比,分析了铌对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冷却工艺对热轧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低碳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测定了该试验钢变形后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对试验钢进行了控轧控冷试验,研究不同冷却工艺对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变形后的CCT曲线分为铁素体转变区和贝氏体转变区。试验钢热轧后经不同冷却方式都能获得铁素体贝氏体双相组织。三段式冷却方式比两段式冷却得到的铁素体体积分数减少,晶粒尺寸更小。840 ℃终轧后水冷到690 ℃,空冷8 s左右,试验钢抗拉强度达到765 MPa,伸长率为20%,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20SiMn3NiA钢在不同连续冷却条件下相和组织变化,用热膨胀法测定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动态CCT曲线)。研究结果表明,20SiMn3NiA钢中的Mn、Ni、Si等合金元素能有效地阻止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形成,故20SiMn3NiA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只有马氏体和贝氏体相变区。当临界冷却速度大于1℃/s时,20SiMn3NiA钢就可以获得板条状马氏体组织,且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马氏体组织变得越来越细。与静态CCT曲线相比,形变使动态CCT曲线的Ms点升高,奥氏体稳定性降低,形变细化了马氏体和贝氏体组织,使20SiMn3NiA钢在1℃/s的冷却速率下产生较高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两种不同Nb含量的Q345级低Mo(约0.25 wt%)耐火钢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研究了Nb对Q345低Mo耐火钢CCT曲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Nb元素可以使Q345级低Mo耐火钢的CCT曲线向右移动,贝氏体相变临界冷却速度降低,同时降低试验钢奥氏体临界转变温度,抑制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从而有利于...  相似文献   

11.
利用Formastor-FⅡ型热膨胀仪研究了两种不同成分的X80管线钢的连续冷却相变行为,绘制了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通过硬度试验,光学显微组织观察等手段分析了传统型和经济型X80管线钢的CCT曲线及两者在不同冷却条件下的相变规律。结果表明,经济型X80管线钢的CCT曲线比传统型的偏左移,但在实际生产冷速下,两条CCT曲线基本重合。随冷却速率的增加,两试验钢的组织转变规律基本相同,且硬度趋于一致;通过合理的控制相变,经济型X80钢可以获得与传统型X80钢相同的组织类型、细化程度以及硬度值。  相似文献   

12.
用Formastor-FII热膨胀仪进行热膨胀试验,结合显微组织观察和硬度测定,研究了1000 MPa级低碳贝氏体钢中钼元素对未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的影响,测定了不同钼含量的试验钢的CCT曲线。结果表明,较高的钼含量降低贝氏体的析出温度,缩小贝氏体相变温度范围,并使CCT曲线向右移动。  相似文献   

13.
热变形奥氏体CCT曲线实用化修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工艺参数对动态CCT曲线位置影响,分析采用热模拟方式测定的热变形奥氏体CCT曲线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偏差的原因。结合实验及现场对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规律的实测,介绍了修正动态CCT曲线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实测连续的冷却过程中相变潜热释放引起轧件温降速度变化,采用切线法获得实际工况下的相变开始和结束温度以及相变持续时间,修正后的动态CCT曲线中相变特征点更贴近生产实际。采用修正后的CCT曲线相变温度进行组织性能预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4.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测量了Cr-Mo钢在1~90℃/s的冷却速度下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的温度-膨胀曲线,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获得了实验钢的CCT曲线;同时测量了施加轴向载荷为0、40MPa、80MPa和120MPa的压应力时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的温度-膨胀曲线,冷却速度分别为50℃/s、70℃/s和90℃/s.利用杠杆定律,根据不同温度下的膨胀量计算得到贝氏体相变动力学曲线,研究了压应力对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和贝氏体相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冷却速度为50℃/s和70℃/s连续冷却时,压应力抑制前期阶段的贝氏体相变,促进后期阶段的贝氏体相变;在以冷却速度为90℃/s连续冷却时,压应力对整个贝氏体相变过程都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应力较大时:压应力使贝氏体相变开始温度Bs升高,贝氏体相变终了温度Bf降低.  相似文献   

15.
采用Formastor-F Ⅱ型膨胀仪测量了 55NiCrMoV7钢以不同速度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利用膨胀法与金相—硬度法,确定了相变温度点,绘制出了试验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分析了冷却速度对其相变组织、CCT曲线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可以在较宽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得到马氏体组织,当冷...  相似文献   

16.
在Formastor-FⅡ相变仪上,用膨胀法测定了 1.25Cr0.5MoSiNb钢在不同冷速下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时的膨胀曲线;采用切线法获得了相转变点,结合硬度和金相测试,用Origin 软件绘制了实验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相转变曲线(CCT 曲线),并用实验验证了 CCT曲线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实验钢的临界点Acl和...  相似文献   

17.
利用热模拟试验机、热膨胀仪、扫描电镜等研究了热变形对塑料模具钢SDFT600连续冷却过程贝氏体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用于塑料模具钢模块锻造生产的参数条件下,热变形会促进贝氏体相变。相同连续冷却速率下,动态CCT试样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高于静态CCT试样,0.5 ℃/s时两者差值达到96 ℃;热变形会降低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0.5 ℃/s时动态CCT试样的贝氏体含量较高;连续冷却速率小于0.1 ℃/s时,动态CCT试样残留奥氏体含量低于静态CCT试样;热变形条件下试样的硬度均匀性较好,有利于提高大模块的最终质量。  相似文献   

18.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测量了Cr-Mo钢在1-90℃/s的冷却速度下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的温度.膨胀曲线,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获得了实验钢的CCT曲线;同时测量了施加轴向载荷为0、40MPa、80MPa和120MPa的压应力时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的温度.膨胀曲线,冷却速度分别为50℃/s、70℃/s和90℃/s。利用杠杆定律,根据不同温度下的膨胀量计算得到贝氏体相变动力学曲线,研究了压应力对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和贝氏体相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冷却速度为50℃/s和70℃/s连续冷却时,压应力抑制前期阶段的贝氏体相变,促进后期阶段的贝氏体相变;在以冷却速度为90℃/s连续冷却时,压应力对整个贝氏体相变过程都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应力较大时;压应力使贝氏体相变开始温度Bs升高,贝氏体相变终了温度Bf降低。  相似文献   

19.
用MMS-200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了低合金耐磨钢NM400在连续冷却条件下的组织演变规律,测定了不同化学成分钢的静态CCT曲线和动态CCT曲线,分析了变形及合金元素对组织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区的变形促进铁素体相变,贝氏体相变温度降低,形成马氏体临界冷却速率提高.Mo抑制碳的扩散,细化晶粒,Ni的添加更加降低马氏体的临界冷却速率.冷速在10℃/s以上时,硬度超过400 HV,传统离线淬火及轧后在线超快冷工艺生产NM400钢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铸造技术》2016,(3):427-429
通过GST76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与未变形的情况下得到了铌-钛微合金化钢的连续冷却相变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在较大冷速范围内试验钢可得到贝氏体组织,而且,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试样中的板条状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加,粒状贝氏体含量逐渐降低。同时变形有助于相变,促进奥氏体中新相的产生。将试验钢静态与动态情况下的连续冷却关系描绘成(CCT)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