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氰化氢生产中混合气的氨回收问题,提出了用磷铵吸氨工艺吸收混合气中的氨,验证了工艺可行性。通过气液平衡实验得到了体系的气液平衡数据并建立了P_(NH_3)与温度T、NH_3/H_3PO_4摩尔比R的关联式,曲线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为10.36%。通过吸收实验,确定了较好的工艺条件:吸收温度50℃,吸收液浓度2.1 mol/L,液气比11~13 L/m~3;在p H=6时,液相中的氰化氢含量为200 mg/L,经脱氰塔后对后续工序没有影响,经解析塔后精馏得到无水氨,并提出了完整的工艺流程,指明吸收塔和解析塔的主要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2.
《应用化工》2017,(7):1321-1324
在玻璃填料塔中,用磷铵吸氨法回收氰化氢和氨气的混合气中的氨,研究了温度、吸收剂的浓度、液气比、进口浓度等条件对氨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好的工艺条件为:吸收温度45℃,吸收液浓度2.1 mol/L,液气比11 L/m~3。  相似文献   

3.
《应用化工》2022,(7):1321-1324
在玻璃填料塔中,用磷铵吸氨法回收氰化氢和氨气的混合气中的氨,研究了温度、吸收剂的浓度、液气比、进口浓度等条件对氨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好的工艺条件为:吸收温度45℃,吸收液浓度2.1 mol/L,液气比11 L/m3。  相似文献   

4.
磷铵溶液汽液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汽液平衡装置测定了不同压力下磷铵溶液在煤气系统的汽液平衡数据及计算所得的汽液平衡关系式。在RW磷铵吸氨生产无水氨新工艺生产实践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氨法烟气脱硫体系,基于经典双膜传质理论,建立了湿壁塔氨法烟气脱硫的非平衡模型,包括烟气中SO2在氨水溶液中吸收模型以及反应器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传质和反应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液相中电解质存在的影响,用传质速率方程表征二相间的传递过程。对直径为100 mm,列管高度为1 200 mm的吸收塔不同条件下氨水吸收模拟烟气中SO2进行了预测,得到了液膜内各组分的浓度分布曲线,增强因子沿塔高的分布。所得到的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该模型可以为湿式氨法烟气脱硫的工艺设计及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含Fe_2(SO_4)_3/Fe SO_4的硫酸溶液为吸收液,H_2S和N_2的混合气为原料气,在硫化氢分解制氢气和硫磺的试验装置上考察了气液流速比、气液流速、气相中H_2S含量、液相中各种离子含量以及反应温度等主要因素对硫化氢吸收率和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本装置的最佳气液流速比为1/10、气/液流速为55/550 L/h,气相中H_2S含量高有利于吸收,液相中Fe~(3+)含量越高、H~+含量越低越有利于吸收,Fe~(2+)的浓度对吸收影响不大,温度升高有利于Fe~(3+)对H_2S的氧化吸收。  相似文献   

7.
乙二胺/磷酸溶液化学吸收法烟气脱硫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提出了一种有机胺吸收二氧化硫的新型烟气脱硫工艺,并建立了有机胺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气液平衡模型,首次较好预测了二氧化硫-乙二胺-磷酸水溶液体系的气液平衡。对比0.3mol?L?1乙二胺缓冲溶液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最大相对偏差不超过7%。同时,以乙二胺/磷酸混合溶液作为吸收剂,在φ30mm×600mm的填料塔中进行了逆流吸收和解吸实验,确定了实验室规模下适宜的吸收工艺条件:液气比L/G=0.6~1.0L?m?3,乙二胺浓度0.3mol?L?1,吸收液初始SO2浓度4~6g?L?1,pH值6.0~7.5;解吸工艺条件为:预热温度60℃,塔釜温度103℃,喷淋密度0.7m3?m?2?h?1,富液中SO2浓度14~16g?L?1。进一步的经济分析表明,乙二胺/磷酸法脱硫费用相当于石灰石法的1/3,低于氨法和新近开发的NADS法,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喷淋塔对硝酸磷肥尾气的脱氨特性,将空气和氨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模拟尾气,用p H=1的稀硝酸溶液作为吸收剂,考察了空塔气速、喷淋密度、吸收液温度、混合气入口温度、入口氨浓度对脱氨体积传质系数KYa的影响。结果表明:KYa随着空塔气速的增加而显著增大;随着喷淋密度的增加,KYa先增大后趋缓;入口气相温度和氨浓度对KYa几乎无影响;随着吸收液温度的升高,KYa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氰化氢在煤气和冷凝液中的相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液平衡装置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氰化氢在煤气和冷凝液中的气液平衡数据,并得出了氰化氢在煤气和冷凝液中的气液平衡关系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氨法脱硫以其低投入,脱硫率高以及有价值的副产物越来越受到重视。今以并流式湿壁塔脱硫实验装置为例,以氨水作为吸收液,在20℃和常压下研究了氨法烟气脱硫的气液传质与化学反应过程,并且在伴有快速的化学反应吸收的双膜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并流式湿壁塔氨法脱硫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吸收液pH值、液气比、吸收液浓度、烟气流速以及初始SO2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进气浓度为2500 mg·m·3时,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液气比为2.2~2.8 L·m·3,吸收液pH值为5.8~6.5,烟气流速为1.5~2.5 m·s-1;该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为氨法烟气脱硫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设计并模拟优化了以[C4mim]BF4离子液体为吸收剂的吸收与多级闪蒸回收氨的工艺,采用NRTL活度系数模型对氨和甲烷在[C4mim]BF4中的气液平衡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关联和预测含离子液体的二元体系气液平衡. 应用Aspen Plus软件灵敏度分析模块,对吸收剂流量、温度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和优化,结果表明,增大流量和降低温度有利于[C4mim]BF4对氨的吸收,优化操作条件为流量2000 kg/h、温度30℃. 该回收工艺净化气和再生气中氨摩尔浓度分别为32.4′10-6和95.2%,满足设计要求,标准煤耗预计为940 kg/t,比传统工艺节能200 kg/t.  相似文献   

12.
气态膜吸收法脱除水中氨的传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芝  王静  张雨山  郭鸿博  王树勋 《化工进展》2011,30(2):438-441,462
利用聚丙烯中空纤维气态膜对氨/水分离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考察膜两侧液体流速、浓度、温度等工艺条件对传质系数和氨脱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态膜-化学吸收法对氨/水有很好分离效果;原料液温度和流速的影响较为显著,传质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提高原料液的流速,膜通量增加,氨的脱除率却下降,压力降升高;氨的初始浓度对膜通量影响较大,膜通量随初始浓度升高而增大;吸收液中反应物浓度相对于透过氨浓度过量时,吸收液的浓度、流速对传质过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N_2和CO_2的混合气为模拟天然气,利用Aspen Hysys软件对醇胺溶液中的CO_2溶解性能和脱除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吸收剂种类、吸收液浓度和吸收温度的影响,并优选出了最佳的CO_2脱除工艺条件。模拟结果表明,醇胺法吸收CO_2适宜的吸收剂为MDEA,在吸收剂MDEA浓度为2.5 mol·L~(-1)、吸收温度25℃、通气气速40 mL·min~(-1)的条件下,MDEA对CO_2的溶解吸收性能和脱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氨法脱硫中气液比、吸收液pH值、吸收液浓度以及进口烟温对脱硫效果的影响,设计了一套实验台,以亚硫酸铵为吸收剂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气液比越小,脱硫效率越高;吸收液pH值越大,脱硫效果越好;脱硫效率随吸收液浓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中间存在最大值;而温度对脱硫效果的影响不大.同时根.据此结果,气液比选择在0.2~0.25L·m-3范围,pH值选择为6~7.5范围,吸收液浓度为5.5%左右时,脱硫效果达到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研究氨法烟气脱硫工艺过程,以非平衡级传质理论为依据,利用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建立填料吸收塔脱除SO2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和优化操作参数对脱硫效果的影响,模拟结果与文献值吻合较好。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脱硫率随着吸收液pH值和液气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进口SO2质量浓度和进口烟气流量的增大而降低,并得出吸收液pH值及液气比在氨法烟气脱硫效率影响因素中占主要位置。所建立的氨法烟气脱硫工艺过程模型准确合理,模拟结果可为脱硫系统实际运行调节各操作参数对脱硫效果的影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绿色溶剂甲缩醛替代其它毒性有机溶剂,探索高沸点甲缩醛溶剂的制备,确定高沸点甲缩醛溶剂气液平衡体系。分别通过与丙酮、三氯甲烷、叔丁醇、石油醚、环己烷和环己醇等溶剂的互溶,用阿贝折光仪测定冷凝至室温的气液相中甲缩醛的折光率,通过已测定的标准曲线来确定气液相中甲缩醛的浓度,并考查不同互溶体系的气液相图。  相似文献   

17.
水-苯酚-碳酸二甲酯-正己烷液液相平衡的测定与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绿色溶剂碳酸二甲酯(DMC)萃取苯酚废水消除二次污染问题。研究了20℃下的三元体系DMC-水-苯酚和四元体系DMC-正己烷-水-苯酚的液液萃取相平衡,用UNIFAC模型计算了DMC在液相中的活度系数。结果表明,苯酚在有机相和水相间的分配系数为常数,不随着水相苯酚浓度变化。当有机相初始DMC浓度不同时,分配系数不同,萃取溶剂相中初始DMC体积浓度由50%增加到80%时苯酚的分配系数由10增加到19左右。定义了新UNIFAC基团OCOO,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了OCOO与CH2、H2O、ACH、ACOH等基团间的相互作用参数。对三元和四元体系的液液相平衡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得到的相互作用参数可以较好地对液液相平衡进行推算。  相似文献   

18.
为给有关5-羟基糠醛在双液相中液液相平衡研究提供依据,用平衡釜法测定了正丁醇+水体系和正丁醇+氯化钠+水体系在313.15、323.15、333.15 K的液液平衡数据,并用NRTL方程对数据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不同体积比的正丁醇和水对液液相平衡影响不大;NRTL方程得到的计算值和实验值的均方根误差小于1.82%,说明NRTL方程对该二元体系有较好的适用性;正丁醇在水相中含量减小的原因是由氯化钠加入产生的盐析效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读者信箱     
<正> 一问:铜液采用气氨余冷换热后,气氨温度较高,对吸氨效果影响如何?答:气氨的温度低,对吸氨有利。但在一般小氮肥厂里,出二氨冷器的气氨为-20℃左右,而通过较长的管线,由于冷损失严重,到吸氨器的气氨温度上升为10℃左右了。气氨在不同温度下的比热如下:温度(℃) 比热(kcal/kg·℃)O 0.6510 0.6920 0.7330 0.79若采用气氨余冷回收,气氨进吸氨器的温度从10℃提高到25℃,吨氨所增加热量为:  相似文献   

20.
<正> 小氮肥厂原料气的精制大多采用醋酸铜氨液吸收法。醋酸铜氨液(简称铜液)的化学组分含量不同,吸收能力差别很大,直接影响精炼气的质量。这里,我们从本厂生产实际出发,就如何确定铜液化学组分含量问题,谈自己的一点认识。83年四季度,我厂铜洗多次发生事故,严重影响生产正常进行。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变换气 CO、原料气 CO_2、铜氨液流量以及设备等方面多次进行了检查,但均未找出其原因。后来,我们对气体流量、气体成分、铜液流量进行了平衡计算,才算找到了症结所在。其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